APP下载

语文课感生成的智慧与策略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目标过程语文

所谓的“课感”,就是教师对课堂良好的感觉能力、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熟练的驾驭能力,是教师对亲身实践的课堂教学敏锐的、直接的感觉,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近似自动化的心理直觉。可见,课感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是衡量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句话,只有良好的“课感”的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熟就轻,游刃有余。周一贯先生曾说: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交融的最佳境界,教师必须修炼自身的“课感”。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也应更多的关注教师的“课感”水平。

一、课堂感觉能力的修炼

课堂良好的感觉能力,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状态和强烈的教学意识,表现为三方面的内容:充分而清晰的教学目标的把握;敏锐的感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强烈的教学意识。其表象一种是教学自然流畅,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的教学状态;一种是感觉到“不自然”“不和谐”的教学状态,能适时、适当的做出调整,从而获得良好的语文课感。

课堂的感觉能力首先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要以具体明确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为向导,才能避免语言文字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走出“费时多、效率低”的教学困境,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目标的实施是依据语言发展目标,选择语言文字训练方法,设计训练方式,并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调节和控制,使学生沿着训练目标的轨道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目标效果,就必须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要抓住难点的字、词、句、段、篇,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一篇文章,既有听说读写书的训练,又有字词句段篇的训练,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只有集中目标,攻其一点,舍及其余,才能明晰教学目标。例如在《桥》教学中,抓环境描写,深入领会环境描写的方法;后半节课,启发学生学以致用,用上环境描写的方法补写句子学写片段。《雷雨》教学重点以“越来越”的句式,分别拓展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越来越”的变化……如果面面俱到,势必什么都如蜻蜓点水,效率低下。因此,教学中教学主旨目标的确定和把握是生成课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有的内容比较复杂并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目标实施中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学习的步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逐步达到目标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合理地安排训练的重点,科学的设计训练层次外,还要沿着组织教学活动中,随时进行教学目标的调节和导控,使学生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前进,而教师在其中必须有敏锐的感知学生学习状态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让每个环节发生教学意义,即在学习文本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努力发生真实的学习体验。现如今的许多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师,其实都对教学失去了一种基本把握。比如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许多课文、课时的教学设计只是简单、机械地加以套用;对于一堂短短40分钟的语文课,教学环节众多、名目层出不穷,甚至一些研究性学习只提供给学生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合作学习浮于表面,“合”而不“作”;教学环节只是一个教学“环节”,没有发生真实的教学意义等等,都是教学意识淡薄的表现。语文学科教学意识的强化,意味着对语文学科自身的角色、结构、使命、价值追求等的主动关注,意味着语文学科在教学论的视野下观照和实践语文学科教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发生或发生语言学习意义、或发生人文浸润意义、或发生推动全面发展意义,才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而获得积极的课感体验。

二、敏锐反应能力的内炼

课堂敏锐的反应能力是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切事件,特别是“偶发事件”的一种积极而敏锐的反应能力,其实是一种对课堂生成的教学智慧。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一个知识点的冲突,可能是学生的独特的思维,可能是一个教学的认知冲突,也可能是一次意外事件。在教学前对学生认知能力估计不足,可能出现设疑太难,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等难堪局面,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兴趣;也有可能会出现设疑过于简单,以致于学生基本不用动脑就能作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轻学情绪,这两种情形最终将导致教学的失败,失去良好的课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堂敏锐的反应能力,促进课感的生成。

应对这些“偶发事件”,必须具有良好的课感,具有敏锐的课堂反应能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倾听能力,只有细心的倾听才能有课堂敏锐的反应能力。作家左拉曾经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就必需在适当的时候做好学生的听众,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一是倾听学生朗读与提问。学生的朗读和提问很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指向课堂教学的核心,提升学习质量。特别是学生的提问与质疑,教师更应注意倾听与准确的应答,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以便灵活纳入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从而调整、补充、拓展教学内容,引向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三是倾听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情感与思想的倾听比较隐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应,对学生情感的状态和动向做细致入微的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尤其是一些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思想或观念,更需要教师及时做出指导和纠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师生之间的沟通将会畅通无阻,才能引发师生之间的和谐共鸣,引发强烈的课感体验。

其次教师掌握应变的策略。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机应变,使教育教学任务能有效地完成。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中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抓住变化的瞬间,机智、灵活地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处理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一是低调处理,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低调处理,教师沉默或转变学生的注意力,不回应相关提问,不表态,从而进入正常的教学流程。二是搁置处理。所谓搁置就是把事情无限期地闲置一旁不再讨论或处理,继续进行正常的教学流程。三是即时处理,就是一种机智的应变,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意外的语言、意外的环节与意外的事件,化有形于无形,才是强烈的语文教学智慧。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竟然遭遇学生说“邱少云真是个傻瓜!”这样的尴尬局面,王老师的即时反应是这样的一段对话:“孩子,你不希望邱少云死,是吗?”学生点头,“我理解你的心情,将心比心,谁想死啊?谁不希望自己能好好活着,是吧?”学生再次点头。“这样的希望不光我们有,邱少云内心深处也一定有。但是作为一名军人,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我相信,一定会有另一种声音在他内心响起。你听到了那声音在对他说……”就这样,在王老师智慧的引导下,学生畅谈邱少云心中那宏阔的精神背景和力量源泉,把课堂情势重新一步步推向高潮。王崧舟老师对教学情境的反应与即时生成教学智慧,正是强烈的语文课感。

当然,敏锐反应能力来源于丰厚的知识积累。一个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驾轻就熟,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才能造就具有丰富知识的、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精神的未来人才。因此,教学《恐龙的灭绝》必须读恐龙方面的科学书籍,教学《女娲补天》必须读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学习《伯牙绝弦》必须考证中国“知音文化”的来龙去脉,只有如此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在语文课堂中驾熟就轻,随意挥洒,形成强烈的语文课感。

三、熟练驾驭能力的锤炼

课堂熟练的驾驭能力至少包含对课堂的教学过程的引领能力、掌控能力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中的创造能力,并以此为生发点,有效生成学习过程,将抽象的语文转化为感性的语文。一节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都有着或流畅的、或版块式的教学流程,对教学流程的驾驭,笔者认为首先是一种教学方向的引领。窦桂梅老师上《晏子使楚》的教学流程是:抓课题,隐含主题→抓文字,铺垫主题→研文字,深化主题→理文化,解构主题。笔者认为,教学流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教学设计的思路,展现着教师对文本的理性思考,也展现着教师基本的教学方向。课堂中千变万化,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对教学流程的把握。同一个教案,不同的教学操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对教学方向的引领能力不一样,何处止、何处行;何处浅、何处深;何处引、何处导……高下之别就在于对教学方向的深刻把握。这种教学方向的引领建构在深邃的教学思想之上,构建在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也体现着教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之上。在本案例教学中,不管教学如何变化,教学方向始终指向“尊重文化”,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的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提问、媒体运用都指向这一目标。因此,教学中不管学生发生如何的变化,师生始终走在借助《晏子使楚》,从隐含主题到铺垫主题,最后解构主题,从而理解“尊重文化”这一教学方向,体现着窦桂梅老师的超强的课堂方向的引领能力。

“课堂掌控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也是课感的核心要素。“课堂掌控力”是考验其心理素质、教学经验、自信心、反应能力、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能力的标准之一,也是众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节奏的把握能力越强,则越能掌控教学过程,课感也就越强烈。课中应张驰有度、动静相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学生绝不能从头到尾都精神高度集中,应当给学生适当的放松时间,这样的课才能上“活”,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语文教学素来提倡有张有弛,张弛有度。一堂语文课既有舒缓有致的轻松气氛,又有热情澎湃的高潮,只有这两者交替出现和逐步推进,才能扣人心弦,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古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是颇有道理的。王崧舟老师《亲情测试》教学中第一部分是起,缓缓而行,充满着温馨与热情,在美好的回忆中——擦亮五个名字的圣洁之光,在纸上写下最爱你的五个人;第二部分直奔高潮,在一次次的生命选择中画去生命之光,课堂氛围一扫之前的温馨,继之以体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第三部分是转,静心地写下心灵的感受,倾听自己最隐秘的心灵之声;第四部分是合,是生命的领悟,点亮习焉不察的成长之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节奏鲜明,先抑后扬,张驰有度,动静相生,从而取得震撼的教学效果,从中体现浓厚的课感水平。

课堂熟练的驾驭能力不仅表现在教学方向的把握与教学过程的掌控,同样表现在教学调控的创造能力。研究表明,在充满灵气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教师以启迪,师生互相探讨和促进,共同研究和成长,所谓“教学相长是也”。无论是教师的“左串右联”还是“巧拨妙点”,追求的都是以“点睛之语”推进学生的阅读活动,并在过程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引导其去发现、尝试和探究,实现着教师超高的教学调控与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人格得以提升,能力得以发展,智慧得以创造。

当然,强烈的语文课感体现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学生学情的深刻把握、教学原理的熟练运用之上,这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只有良好课感的教师才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变动”能力就是教师的课感,在“变动”中展现的是教师对课堂良好的感觉能力、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熟练的驾驭能力,从而在语文课堂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生成强烈的语文课感。

猜你喜欢

目标过程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