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博平台的激进女权主义探析
——以中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为例

2020-02-23张晨雨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者父权制女权

□ 张晨雨

一、激进女权主义的概念和由来

女权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妇女运动,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该词在英文中为“feminism”。在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瓦解了父权制家庭结构的背景下,妇女同黑人一样不受重视、不被赋予政治选举的权利,许多社会中上层的妇女联合起来,要求在政治、文化、教育以及经济等方面给予与男性同等的权利①。在女权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种以反抗父权制和男权统治为核心观点,主张从对男性的屈服地位中独立起来的激进女权主义者。其主要理论主张有:1.个人的即政治的,男权统治渗透到女性生活的各个角落;2.父权制、男权制或男性统治而非资本主义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3.女性应当认识到她们是一个处于屈从地位的阶级或等级,并与其他女性团结起来,共同投入对她们的压迫者即男人的战斗;4.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她们拥有不同的文化与风格,女性风格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人类才有出路②。

传统媒体时代,女性常处于被塑造、被标签化的地位,女性的形象多以贤妻良母、家庭主妇等男性附属的形式出现,女性始终处于传统媒体的边缘地位。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技术赋权使得女权主义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女性不再处于传统媒体时期被动塑造的地位,而是能够通过社会化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传递女权思想,以此来向社会传达女性的影响力。特别是女性网络大V的产生,对女性借助网络表达主张诉求和争取权利起到了莫大的助推作用。可以说,互联网为女权主义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片温润的土壤,但同时也催生了持激进态度的女权主义者。

二、微博平台激进女权主义的表现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运作的,而是被占有的,是一种生产性的弥散的权力,因此,权力不仅仅是指选举权、财产权等政治权力,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微观的权力③。媒介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激进女权主义者更多的话语权,她们活跃在家庭、两性、婚姻、工作等领域,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与父权制思想抗衡。但是她们在借助舆论为女性争取权利、宣扬女权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中华田园女权”“女权癌”等饱受诟病的形象。

(一)两性与家庭问题多成为问题焦点

对于中国女性群体来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相夫教子”是对一个女性的赞美,因为这符合大众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认知。这种形象的建构与中国千百年来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父权制社会将生物学的母性与社会学的母性融合在一起,认为由于生理原因,女人总归是要生孩子并抚养他们的,那么女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母亲,生育孩子和养育孩子就成为了她们的天职④。

在父权制意识形态的统治下,社会通过传达一种观念来抑制甚至控制女性的想法,即女人只有生出了孩子才是正常的,而不生孩子和生不出孩子则是反常的。但是,激进女权主义却持相反观点,她们认为,生物学的母性与社会学的母性应当是区分开来的,两者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女性在生育和抚养上受着父权观念的压制,只有摆脱父权制和抵制父权制,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在社交媒体中,激进女权主义者常常会对涉及到两性或家庭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激进意见并对男性进行讽刺。2019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民众婚姻满意度总体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社会心态蓝皮书》在微博引起热议,在网络评论中,“废话,男性从婚姻中得了多少利大家心知肚明”“女人结婚没有半点好处”“当然咯!男人结婚就是做大爷了!女人上班带孩子当保姆…”等占据评论高赞。虽然这些事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关于婚后两性对婚姻的满意度是受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综合影响所致,此类评论看待问题的角度太极端,并不能全面地看待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对脱离男性主体的强调

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所受到的压迫来源于父权制社会中的父权意识,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将女性定义为性对象并寻求占有她们,并通过各种意识形态赋予这种占有的合法合理性,女性应当将自己从这最广泛、最深层和最严重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因此妇女解放也与性密切相关。这种女权主义为妇女解放提出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否定的,女人必须逃离男人控制的空间,即分离主义;另一种方式是肯定的,女人应该建立一个女性的空间,创造一种女性的文化⑤。这种方式就是将女性从男性的控制中彻底解放出来,脱离男性生活并创造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的空间能够为女性提供所有帮助和需要。

在微博平台上,诸如《脱离男性,你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等文章不胜枚举,这类文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的思想,鼓励女性自强不息,但无疑也造成了男女之间的对立,并带来了女性的“恐婚恐孕”。

三、面对激进女权主义的解决对策

(一)增强平台主体意识,发挥监管作用

虽然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赋予了公众发声的权力,但与此同时网络参与主体的鱼龙混杂也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女权主义本是宣扬男女平等、追求女性自由的观念,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微博大V不仅没有以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来引导网友对女权主义进行客观的认识,反而采取激进的态度宣扬女性独立论,造成社会的不良影响。因此,媒体平台应强化监管机制,通过技术过滤不良内容,通过智能把关和实名制验证取缔发表不良内容的博主。

(二)强化自身媒介素养,正确表达女权主义

在互联网中,打着男女平等旗号的同时弱化男性形象的激进女权主义者因其行为的过激与表达的不当常常沦为被人诟病的对象,导致网络中的大多数女性都会有意识地与“女权”划清界限。不可置否,我国的主流媒体以及多数网络大V对女权问题关注较少,甚至有对其污名化的表现。但女权主义者本身也有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后真相时代,在对信息的处理上,感性占于上风。若微博上出现了关于男女两性、家庭、家暴、工作等问题,评论中必然会出现激进女权主义者的过激表达。比如,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后,微博评论中出现大量“所以男人是真的垃圾”“呵呵,反正什么话题骂男的就对了,男的就不能反驳”等相关弱化男性形象、强话性别对立的观点,长久以来,就会造成女权主义的负影响,甚至引发公众对女权主义的攻击。因此,女权主义者要正确理解女权的内核,在表达观点前也要注意措辞合适与否并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

(三)运用正确的传播战略,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

激进女权主义,特别是“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中华田园女权’”,是女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畸形产物。与真正的女权主义相比,激进女权主义以极端的态度看待男女之间的差异和强调女性的优越性,这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风气树立了壁障。因此,我国的权威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应针对家庭、婚姻等问题进行正确的议程设置,构建男女平等的话语体系,而不是树立男女为敌,甚至对男性搞逆向歧视,应强调男女之间的互补关系,从而使男女平权问题成为和谐健康的议题,最终推动男女平权的发展。

注释:

①③张越,张茗瑞.基于微博平台的中国女性主义话语与诉求分析 [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8(04):103-108.

②尚晓莉.激进派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02):50-52.

④姚大志.激进主义的女权主义评析[J].世界哲学,2017(03):135-142+161.

⑤Alison Assiter,Alison Jagger.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J].Feminist Review,1985(19):119.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者父权制女权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这样的“女权”
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
引导中学生全面认识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女权运动(历史老照片)
陈染小说父女情感探析
坏女权主义者
浅析《梦回藻海》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试析《愤怒的葡萄》中的母亲形象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