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大众文化中父亲形象的变迁

2020-02-23王亚婷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父子关系大众文化网民

□ 王亚婷

网络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文化形态。它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而发展的。由此,我们可通过互联网的演进过程对网络大众文化进行分段分析,从而探究网络大众文化中的父子关系如何改变、父亲形象如何变迁。

一、从互联网演进过程看网络大众文化发展分段

我国互联网的演进主要有三个阶段。1990-2004年是Web1.0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单向,即内容经网络编辑处理后提供给用户,用户只能对内容进行静态阅读。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站点。网络大众文化借助门户网站在此时萌芽。新浪、网易为网民提供免费的文学主页空间并开设文学频道;“榕树下”“黄金书屋”等各种大型文学网站紧随其后;许多非文学类站点也提供大量的文学网站和文学作品。网民通过以上平台进行文学创作。和当代小说相比,形式更为新颖的网络文学一夜走红。1998年,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一部畅销小说。

2004年我国已全面进入Web2.0时代。较前一时代,Web2.0的网络普及率更高,进入门槛更低。它强调互动。网民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内容的生产者,网络大众文化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网络大众文化百花齐放。除了网络文学,还有网络音乐、网络电视剧、网络语言等。

近年来,我国逐步跨入Web3.0时代,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互联网的三广和三跨,即广域的、广语的、广博的、跨区域、跨语种、跨行业。这一时代内容生产的有效聚合、网络传播的广泛为网络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大众文化开始繁荣发展。VR、AR等技术的使用创新了网络大众文化的传播形式,网民多彩的生活也丰富了网络大众文化的内容。

二、网络大众文化中的父子关系及父亲形象变迁

中国的父子关系一直承袭着一种自有的文化模式,它强调血缘是组成社会关系的纽带,它是古往今来文化精神的传承载体。学者陈少华说:“一个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父子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父与子的故事,更多体现了一个世纪复杂文化精神流变的隐喻。”①总体来看,网络大众文化中的父子关系经历了从融合到冲突渐起,再到矛盾激化,最后关系仍有矛盾但逐渐缓和的轮回。父亲形象也随着矛盾激化的父子关系发生了变化——“父权”传统跌落,“严父”形象颠覆,父亲性格软化,“朋友”型父亲被塑造,父爱的回归被呼唤。

(一)Web1.0——父子关系出现冲突,“严父”形象逐渐旁落

在网络大众文化萌芽期,网络文学作家专注思想解放,打破传统。以第一本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例,小说书名在较为保守的当时极具冲击力,“第一次”“亲密接触”都是易引发读者联想、产生情感冲动的词语。主人公痞子蔡的屌丝形象也是对当时传统观念的冲击。虽然小说对痞子蔡的父亲描写不多,但是从痞子蔡生性腼腆却在网络上表现积极的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蔡家父与子的关系并不融洽,痞子蔡与父亲的相处是有压力的。这一时期的父子关系已经打破融合,出现冲突。这是由于父权的实施以强硬的命令为主,子辈有意识开始反抗。

(二)Web2.0——父子矛盾激化,父亲形象娱乐化

Web2.0时代,网民主要由80后、90后组成,这一部分网民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高涨,在文化的创作上较此前更为大胆。因此,网络大众文化大发展时期的生产成了一种自由的、开放式的狂欢活动。这种自由包括发表渠道的自由和创作精神的自由——自娱消遣、逃避孤独。在具有父辈文化霸权的小说《我是你爸爸》的基础上,80后作家孙睿写了另一个版本《我是你儿子》。这本书中的儿子反抗父亲的严加管教,背着父亲改志愿、离家出走等叛逆行为频繁出现。儿子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父亲越刻意树立权威,儿子就越反抗。在部分网络文学作品中,儿子甚至有了弑父的举动。从这点来说,父子矛盾激化,父亲作为家庭制度中最高权威者,承载了权力符号的意义,对父亲权力的反叛就是对权威的消解。

2005年,网友对热门曲目《吉祥三宝》进行了如下改编:“-爸爸!-哎!-为什么你跟别人回家?-没钱啦!-那你手里拿着钳子干嘛?-在上班!-在别人家就能找到钱啦?-你说对了!-别人的家就是我们吉祥的一家!”这种另类网络恶搞戏谑代表权力与威严的父亲,这是对“父权”规则话语的解构。2011年郭美美事件使“爸爸”的相关定义被网民建立起了与“金钱”“女人”“老男人”三者的新联系,父亲这一身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娱乐化,在网络环境中,父辈权威逐渐瓦解。对父亲如此戏谑的网络现象也佐证了父亲在家庭地位中的下降,父辈刚硬的性格软化,对子辈的戏谑无力作为。

(三)Web3.0——父子矛盾趋于缓和,“朋友型”父亲形象被塑造

Web3.0时代,网络大众文化中的父子关系虽仍有矛盾但逐渐缓和,父亲形象也开始多元化发展。延续Web2.0时代的狂欢,网络大众文化中的父子关系矛盾依然存在,不同的是,矛盾程度降低,最终回归缓和。网络作家阿耐的《都挺好》就是Web3.0时代父子关系及形象的最好例证。这本小说揭开了家庭神话的面纱,回归普通生活。小说中的苏家母亲强势当家作主,父亲毫无主见,自私小气。在摆脱了苏母的铁腕后,苏父为了自己今后的养老生活,对孩子变本加厉,不断提出过分要求,父子的关系矛盾激化。但在小说的结尾,苏家人还是明白了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双方积极对话,最终吵闹的父子回归亲情,关系得到了缓和。另一方面,从《都挺好》也窥探出父亲的“严父”形象崩塌,性格软弱,反抗“严母慈父”,甚至成为子女的敌人,为一己私利与子女作对。从网络综艺节目看,以《爸爸去哪儿》(第四季转战网络)为代表的亲子类节目展现了父子如朋友一般的相处模式,也对如何做一名好父亲进行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现代社会,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父亲的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养家,这必然会消耗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导致家庭孩子的父爱缺失。这类节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温柔的与孩子平等交往的“朋友”型父亲形象,也为社会重构父亲责任、呼唤父爱回归提供样本。在网络中,孩子与爸爸嬉笑打闹甚至爸爸被孩子欺负的短视频也层出不穷,这也说明父亲与孩子的等级界限被消解,相处地位渐趋平等。

三、思考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②网络的普及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它一定程度上帮助建立了新型父子关系,建构了新型父亲形象。但是当网络成为大众文化狂欢的聚集地,我们也应警惕这些过分扭曲、丑化父亲形象的网络作品。降低父亲权威、缓和父子矛盾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大众文化创作者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过度创作、宣扬“弑父”“叛父”等消极内容,有违社会发展。网络大众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相吻合。切不可因娱乐、恶搞致使千百年来的文化根基崩塌。

再者,受众也应带着批判眼光对信息进行接收和解码。在大众文化的操纵下,人们失去了思考和判断,无意识地掉落创作者的陷阱,成为娱乐的附庸,这对受众和社会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受众应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在媒介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以防不良网络大众文化对自身发展的侵袭。

最后,父亲形象遭受到如此巨大的变迁,不论是恶搞还是重塑,都是网民对父亲回归家庭、陪伴孩子的强烈呼唤。可以说,创作者创造这些内容是为了引起父辈的注意,重获父爱。父亲也应从网络大众文化中得到反思,权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好父亲的责任,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注释:

①陈少华.阉割、篡弑与理想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18.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5.

猜你喜欢

父子关系大众文化网民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中的父子关系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