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志应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所作为

2020-02-23

史志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刘 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乌鲁木齐83006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地方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这一方面,特别是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地方志编纂要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成员组成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古代民族经过不断迁徙、交流、融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终形成了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目前,除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外,全国26个省、市也都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因素,各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这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加了许多必须考虑的因素。加之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往往会利用这些差异制造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民族、宗教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妥善处理的重大问题,民族、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应该说,民族、宗教工作,包括涉民族、宗教的工作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

民族、宗教工作涉及面很广,头绪繁多,但首要的还是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我们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1]习近平的民族观.新华网,2015-8-24.。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培养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他还强调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2]。总书记的讲话,既对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又讲清了抓好民族工作的方法。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民族工作开展,正确的思想占领民族领域思想阵地,正确的观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不是简单的一般性的工作要求,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长远未来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民族领域的思想阵地,同其他思想阵地一样,如果我们不用正确的思想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民族领域的政治斗争,是我们同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民族问题上斗争的前哨战,这场斗争仍然尖锐复杂。……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错误思想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影响了一些人,其中有些人成了搞民族分裂、暴力恐怖活动的‘急先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民族领域的思想政治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2]。这些都深刻地说明,不仅仅是民族地区,全党、全国各地都存在着一个必须正确认识地方发展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澄清错误认知、树立正确观念、提高辨别能力的要求。这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是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根本,也是铲除错误思潮影响、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精神力量的根本。只有坚持正本清源、凝聚共识,才能筑牢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政治基础。

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证实,国家的强大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而国家的强大,又需要组成这个国家的全体成员团结一心,形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证实,团结稳定是各族人民之福,分裂动乱是各族人民之祸。一个国家大地上生活的人们,无论什么民族,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都是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这个共同体的成长、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良文化传统,其三大功用“资治、存史、教化”从其发端开始,就不断得到强化并得到历代统治者和社会的普遍认同,特别是其中的“教化”功能,所“彰善引风气”的潜移默化作用,更是使地方志书在客观上成为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特别是地方志书和年鉴、地方志馆(地情馆)应在这一方面更加自觉。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志工作,更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各民族、各个地域的人们对伟大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认同上有所作为。

二、地方志编纂要深刻挖掘蕴含爱国主义情怀事例

历史与现实都有大量的事例,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也是其团结、统一、互助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的过程,也是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的现实基础。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华民族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古今哲人们总结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演进,可以归纳出七八种、十几种特征,不一而足。但无论多少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最鲜明的特征,这也是中华民族不论每每遇到多大的危难,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能团结一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保持国家统一,民族长盛的根本原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钱学森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都鲜明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疆的历史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大量的历史史实证明,新疆地区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融入紧密时繁荣灿烂,融入受阻时就黯淡无光,但始终没有离开中华文化影响的轨迹。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这“三股势力”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文化影响,渲染错误历史文化,夸大文化差异,甚至宣称维吾尔文化就是伊斯兰文化,目的就是要割裂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挖断各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

2019年7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就深刻地指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之魂,只有坚守中华文化之根,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才能绽放光彩。比如,历史上维吾尔族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思想,对多元文化吸收融合、兼收并蓄,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唐、宋、元时期,维吾尔文化受益于中华“大一统”政治格局和“丝绸之路”开放环境的影响,进入兴盛阶段。但随着“丝绸之路”的陆海转向、西方和沙俄殖民主义向东扩张,特别是阿古柏侵略时期,大肆制造民族仇视,大搞文化专制,大肆排斥对中华文化认同,导致维吾尔文化进入一个黑暗时期。正反两方面经验证实,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要生存、繁荣和发展,决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母体,必须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在与中华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中,实现与时俱进、自我革新;必须破除狭隘保守观点,树立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理念,自觉融入到现代化中;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存精,既依托历史、尊重传统,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既弘扬民族文化优秀基因,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走向现代化[1]国务院新闻办.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新华社,2019-7-21.。

这是历史事实,但这些历史事实并不会自动进入地方志书,需要地方志工作者有意识、自觉地去注意挖掘整理历史上和解放后各地各民族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保卫祖国边疆、共同开发建设美丽家乡的事例,要让这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成为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的深刻的历史记忆,成为人们内心崇尚的楷模[2]胡海鹰.区域文化建设视野下民族地方文献发展前景.史志学刊,2015,(1).。比如在新疆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曾作出过巨大贡献,涌现出许多忠心报国的仁人志士,志书要详细记载。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如1720年,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他的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以实际行动反对策妄阿拉布坦、达瓦齐、阿睦尔撒纳、莽噶里克、布拉呢敦、霍集占等各种势力的分裂活动,维护了祖国统一;还有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中功绩卓著的阿克苏阿奇木伯克伊萨克;特别是在左宗棠率清军进军新疆的过程中,就得到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南疆维吾尔群众的大力支持;在近代,新疆受到沙皇俄国的侵略和压迫时,还发生了著名的塔城“火烧贸易圈”、民国初年的“策勒村事件”等各族人民抵抗侵略、压迫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接纳4万余名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及其家属进入新疆;抗战全面爆发后,新疆各族人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各族人民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保障了国际援华大通道的畅通,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

但地方志书不能仅仅只重视历史上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事例的挖掘和记载,要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典型,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民族团结及其活动。如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美援朝时期,以及兄弟省区有重大灾害发生时,如1998抗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等,新疆各族人民都心系灾区亲人,捐款捐物,涌现出大批让人难忘的事迹。同样,国家和兄弟省市的人民也没有忘记新疆各族人民,从多方面支援新疆的经济建设,特别是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启动的19省市对口援疆活动,更是把党和政府,把内地人民对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关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出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援藏、援青等,都是如此。这些资料,都是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最生动的教材,也都需要地方志工作者去深入地挖掘、整理和宣传。这是新时代反映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要下功夫写好。特别是要注意反映出正能量的东西,反映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关篇章还要注意综合反映党和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各民族发展的各项社会、经济、文化等优惠政策。目前这部分内容也是志书较为薄弱的部分。

三、地方志书编纂要注意处理好几方面问题

地方志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依法治志。谢伏瞻同志在2019年12月召开的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上强调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没有变,地方志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变,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存史、育人、资政的职责使命没有变。地方志的“三个没有变”,更加坚定了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作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2020年,地方志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坚持以“中国之志”资政辅治、记录和传承“中国之治”。

依法治志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要要求,是依法修志的发展。近年来,地方志事业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纳入八到位”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但也不能不承认,伴随着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仍然认为地方志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地方志机构是可有可无的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对地方志工作的支持力度也极为不够;也有一些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同志对自己的工作职责认识不清,不能有效开展工作。我们认为,只有坚持依法治志,才能持续不断开创地方志工作的新局面,也才能有效推动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健康有效发展。目前,重点还是要加大对地方志工作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要面向领导层面,加大对《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宣传,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地方志工作“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加强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推动地方志立法工作早日实现。切实解决“一纳入八到位”,特别是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等制约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地方志工作者也要振奋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工作,努力实现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有所作为,提高地方志事业在一个地区和行业的“地位”。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的历史、民族、宗教问题,立场、方法至关重要。由于立场、方法的不同,对同一部历史和民族变迁、宗教演变得出的结论也大不相同。地方志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边疆和民族地区,对民族、宗教内容的记述不仅仅是对地方发展史、民族变迁、宗教演变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客观反映,在这些问题上始终体现着历史重大政治原则、体现着是否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重大政治原则。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解读,直接影响到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记述好地方志和年鉴中的民族、宗教问题,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科学揭示了民族和宗教的本质和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思想武器,长期以来,也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各项民族工作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记述好地方志和年鉴中的民族、宗教问题,还要始终坚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特别是党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新认识、新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宗教的基本原理同新时代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指导修志编鉴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根本遵循。地方志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念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真经”,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正确记述和反映历史、民族、宗教内容。

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辉煌。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在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

这就清楚地告诉地方志工作者,正确认识一个地方,包括民族地区的历史、民族、宗教问题,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中华视野,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就要求修志编鉴要从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整体高度,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宏观视野,从这些地方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根本前提出发,把今天遇到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问题,放到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认识、把握,放到这些地区的各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联系中去认识、把握,放到这些地区的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交融中去认识、把握。民族地区与祖国其他地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统一体。要看到中原等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也要看到民族地区对中原等地区的影响,把握民族地区和中原等地区的互相联系。只有认识到这种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历史主脉和前进方向。分清民族地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整体与部分,坚决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境地,使历史更好地为实现民族地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

(三)切实落实国务院新闻办《白皮书》的精神于修志编鉴中。《白皮书》虽然主要是谈新疆历史问题的,但其中关于地方历史与国家历史、具体民族与中华民族、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等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底线、红线,也向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许多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但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看,对如何在志、鉴中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白皮书》的重要观点,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强化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白皮书》的观点,应该不仅仅是在志书、年鉴中写上一句“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和“自汉代以来,新疆或**地方纳入祖国版图”这样几句话这么简单。虽然这都是正确的结论性的论断,是经过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的真理,也是必须体现于志书和年鉴中的重要内容。运用于具体的志书、年鉴中,就需要把各地体现这一论断的历史事实充分展现出来,把散落于各地、各历史时期的,支撑这一论断的具体史料汇集起来,体现出这些重要观点和论断。如果不是这样,每一部地方志书和年鉴只是引用这一论断,而没有用具体的史料在志书中反映这一论断,或不善于利用大量的、丰富的资料来体现这一论断,就会使这一论断成为空话或没有一点生命力,进而变成苍白无力的说教,无法去教育、感染群众。敌人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一薄弱环节,编造了大量虚假的“历史”,并且让这些“历史”衍生成诗歌、小说、故事,去占领了地方志工作者本应该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立足当地,贴近群众,正本清源,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恰恰是作为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者的最大优势和重大历史责任,更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边疆和民族政策,维护边疆和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职责所在。

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一定要清楚,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脉,是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2]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2015年9月30日).人民日报,2015-10-9.这是正确认识地方历史问题、新疆历史问题、中国历史问题的大逻辑、大前提、大道理。各级地方志工作者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中央已经有明确结论的,在修志编鉴中必须严格遵循,这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反对扭曲、编造和虚无历史,坚持反对利用历史搞分裂,坚持维护中华各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四)要重视先进人物的入志。文化的作用在于其润物细无声的对人的感化作用。地方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于其植根于群众,贴近于群众,所记、所述都是乡里邻里之事,都是群众身边的事,都是群众熟悉之事,甚至就是自己父辈或自己之事,都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理解。“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其独特优势,在承载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一方面,人物的记述就显得更为重要。旧志十分重视对人物的记述,章学诚就提出:“邑志尤重人物。”[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修志十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记人物成为地方志的传统,人物成为旧志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章学诚说:“史志之书,有稗风教”“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2](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八外篇三·答甄秀才松年论修志第一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旧志“教化”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尽管如此,但旧志中许多历史人物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却世世代代留传于人民的记忆之中,使后人获得极大的教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国人民感受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新疆,70多年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努力、兄弟省区人民无私支援的结果,比如,新疆的第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就是在进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通过节约自己的伙食、服装等开支,自己动手建立起来的。这些企业,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30多年来,笔者在参与地方志编写和审定的工作中,经常被志书中记载的党和国家为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出台一系列支持、扶持政策,为新疆各级党委、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不懈的艰苦努力和探索,为兄弟省市区对新疆的无私支持和大力帮扶,更为一大批如王尉、庄仕华、阿尼帕、吴登云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所自豪和感动。这一个个先进人物、先进典型,当地的群众看得见,很亲切,这些人和事,都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父辈,对他们的激励和影响作用也就更大。新时代的地方志书更应该还原他们的事迹,把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展现在群众面前,去感染人们,浸润人们的心灵,不仅达到李克强总理要求地方志工作的“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更发挥其“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的作用,并通过大量的贴近群众,甚至就是群众身边的人和他们的感人事迹,切实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五)强化能力提升,适应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新使命、新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实现当中,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人们的观念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加速发展,还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古老的地方志事业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准确地反映这个伟大而又急剧发展、变化的时代,都是地方志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唯有强化能力提升,才能适应新时代地方志事业的新使命、新担当。要努力做好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层级化的人才培训计划,创新用人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身方志事业。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