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倾听的语文课堂改进实践
——以布丰的《松鼠》一课为例

2020-02-23◎王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试教松鼠特征

◎王 红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课堂之旅中发现叶澜教授所描绘的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你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倾听的能力;当然你也需要具备在旅途中因机而变、创造曼妙,不断改进自己的能力;更需要具备为学生未知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的魄力。

一、倾听在课堂中为何如此重要

1.当今课堂的定位——师生交往、互动的场域

过去把课堂作为教师表演的舞台。最高明的教师也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的教师。这种认识不能说完全不合理,因为教学行为与舞台表演行为之间确实有着一些相似性的成分。但是,若教师如同舞台表演一样,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按照教参或教案(剧本)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在越来越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课堂的定位已经不再是教师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场域。因此衡量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也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地在于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而有效交往与互动的基础与前提是倾听。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对儿童学习行为进行深刻的倾听,从教学专家走向学习专家,认真细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断理解孩子的已知和未知,采取合理的策略”,[1]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品质的教学。

2.倾听的意义——价值观层面和技术层面

“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2]课堂倾听一般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细心听取、有效觉察学生的言语、非言语反馈信息,并做出恰当的应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唯其如此,教师与学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产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活动默契,引发学生知识、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塑造或改变。相反地,如果失去倾听作为基础,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3]

此外,倾听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真实、鲜活的学情反馈信息,为教学过程诊断、进度调控、方法调整提供准确依据;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体验,增长教师的教学机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是价值观层面和技术层面体现了倾听的意义。

二、基于倾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进实践

2017年11月27日,闵行区学术节期间,我要上《松鼠》一课的公开课,为此在年级的几个平行班中进行了四次试教,在这一过程中,我基于倾听进行了四轮的课堂教学改进,可以说收获良多。

1.倾听学生真实声音,持续课堂改进

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思想、认识、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师生之间做到无障碍沟通是有困难的,作为教师的一方,更有责任多从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倾听学生。唯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需求,听懂学生的求救,才有可能以此为基础改进课堂教学。

第一次试教是在六(2)班,简单的开场白后,我提出了课上的第一个问题“松鼠有哪些特征,哪些段落具体说明了松鼠的这一特征”,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竟然把学生问倒了。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没有理解我的问题,学生用长时间的沉默来回应我。出师不利,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试教本身是为了试验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否顺利推进,所以心里是有点着急的。换种问法行不行?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解释,这才明白六年级的学生可能不理解“特征”这个词。学生找不到松鼠特征的原因是学生不理解“特征”一词,在课堂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意料之外的。在这一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师生之间在认知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如果教师不善于倾听,是很难发现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哪里的。只有善于倾听,贴近学生,才能真正感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了解了学生的迷惘之后,我对自己的提问进行了改进。第二次试教的时候,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前,我首先解释了“特征”: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标志等;是这个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地方。也许这个解释有点抽象,学生仍然有点茫然。那就举个例子吧!同学们家里养宠物吗?狗不同于猫的独特的地方在哪里?忠诚。那猫呢?聪明伶俐,感情丰富,喜爱清洁。通过和学生一起探讨家中宠物的特征,来由此及彼的解决松鼠的特征问题。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因为有了支架,学生理解“特征”就容易多了。

在逐渐熟悉了教学流程,课堂细节处理上也越来越游刃有余的时候,在第三次试教课上,学生忽然又出现了问题。学生说,文章中找不到松鼠“驯良”这一特征的具体内容。从学生的言语信息中,我解读到了学生可能不理解“驯良”的含义。因为“驯”字学生之前的已有认知是驯兽员的“驯”,意为“使顺从”,学生在文章中找不到相关的松鼠被驯服后顺从的内容,所以他们坚定地说,没找到。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需要教师作为纽带,搭建更加有效的支架,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一次我给学生的方法是查字典,仔细分辨字义。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驯服”是和顺、善良的意思,“驯”除了有被调教顺从的解释外,还有形容词“和顺”的意思。在倾听了学生且相应解决了他们的疑难之后,学生找到相关语段就变得容易了。之后的“乖巧”也是同样的道理,“乖”在学生的理解中,就是听话、不闹的意思。查一下字典,才发现“乖”不仅有听话、不闹的意思,还有聪明、机警的意思。只有从学生角度去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也只有从学生角度去倾听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诊断出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2.有效回应,以学生的未知重新设计教学

随着试教环节的结束,公开课就在眼前了,我班的学生们也进入到了预习阶段。那天晨读的时候,全班一起读《松鼠》这篇课文,当读到文章的最后一句“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毛”时,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发出了“好残忍”的哀叹!

善于接收到学生在课堂上发出的信息并加以辨识,并以此调控自己的教学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从上述情境的学生表达中,我需要接收到的信息是:学生对松鼠的遭遇表达了同情,这同情的背后是对松鼠这种动物的喜爱。因为喜爱,所以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布丰要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我倾听到了学生内在的需求,我觉得课堂上与其教学生一些常规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不如教学生真实的疑惑。所以,我把学生的疑问作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来解决,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我首先从《松鼠》的文体角度去帮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我问学生《松鼠》的体裁是什么?这种文体具有什么特征?学生马上告诉我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有什么特征呢?科学性、准确性、文艺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渐理解了作为科学小品文的《松鼠》一文需要忠实于事实的客观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如果客观事实证明人类是捕食松鼠、用它的尾毛制笔、用它的皮毛制成衣服的,那么作为博物学家的布丰是不能回避事实的,即使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情感上不能接受。

在完成了第一层次的思想启蒙后,我接着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思路,我提醒学生布丰生活在什么年代?那个年代的世界与今天的世界有些什么不同?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注意些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学生的眼前开始明晰起来。学生开始明白,我们看问题不能用今人的眼光来评判古代人的行为,要学会还原历史的真面貌。布丰生活在物质匮乏的18世纪,而不是物质丰沛的21世纪,那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相当落后,人类的温饱还没有解决,猎食动物的行为普遍存在,我们不能用21世纪认识问题的方式来解决18世纪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倾听我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与诉求,之后我进行教学调整,围绕学生的疑问,我组织教学,我在课堂上力图实现为学生的未知而教。

三、基于倾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建

1.对应变力不足的反思与重建

基于自己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学生的语言表达,经常发生力不从心、倾听不力的状况,我只能借助录音笔来记录我的上课过程,经过课后的反复倾听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此,我用录音笔记录了这四节课的课堂实录。在多次倾听了《松鼠》一课的课堂实录后,我发现了我课堂上的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对没有预见的、突发的状况缺少应变的能力。

比如学生在探讨课文第六段内容归属于松鼠的哪一个特点时,学生对自己所持的观点都非常肯定,有些学生根据文本中写松鼠“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得出松鼠很“驯良”的特点。但同样这句话有些学生得出了松鼠“漂亮”的结论。又有些学生得出了松鼠“乖巧”的特点。对于学生得出的判断,我没有作深入的辨析,而是非常武断的、没有商量的就得出了第六段是“补充说明”的结论。所以当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文章第六段是不是补充说明的时候,似乎带有商量的语气,事实上没得商量,所以只得到了学生稀稀拉拉的回应,且带着十二分的不情愿,但出于对课堂时间的控制,我没有倾听学生的课堂反应,而是直接转入了我认为需要进入的下一个问题的讨论。白白错失了一个为学生的学而教的契机。我明知道学生有疑问,但我还是把课堂的流程和完整性看得很重,当然我本身也没有想好怎样应对学生疑问的策略。

如果重建,我将从认真研读第六段的每一句话入手。师生共同理解每一句话的目标指向。“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这句话的指向明显不属于“漂亮”,也不属于“驯良”和“乖巧”,它指向的是松鼠的繁殖。“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这句话属于生理现象。“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这句话是同学用来引用最多,说明这句话的指向最纷繁复杂。也恰恰证明了这句话的不好界定。跟漂亮、驯良、乖巧都有点沾边,但重点又不完全落在这上面,只是生活习性的一般说明。仔细分析每一句话后就会发现这段话的综合性,漂亮、驯良、乖巧这三个词来概括这句话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所以综合考虑概括为补充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特征较为合理。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理解和分析体会的机会,而不像课上那样的处理,学生没有真正接受。

2.对学情把握不准的反思与重建

在开始教学前,我曾向本区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打听小学五年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中我了解到,学生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接触过一定数量的说明文,对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顺序等都有一定的了解。看上去,说明文对六年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大,我可以放开手脚。所以我在第一稿的教学设计中,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确把握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以及本文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③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一节课在一个语文素养比较高的班级试教,结果一节课只上了预设教学目标的第一项,其它还未及展开,课就结束了。通过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了学生课上的需求,我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需求做出了新的判断:学生对说明文虽有接触,但说明文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远远没有达到理解的程度,更不要说运用了,所以我需要放慢整个课堂推进的脚步。之后的课堂上我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删减,去除了目标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要求。适当调整了课堂容量后,我有了更充分的时间来探讨松鼠的特征,避免了因为课堂容量过多使学生只对文章有一个浮光掠影式的了解,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的弊病。因为有了充分的讨论和深入细致的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被激发,探讨的热情被点燃,学习的效果也明显有了提高。从中我体会到学情的把握更多的时候还是需要到真实的课堂情境中去触摸,通过倾听学生获取的及时鲜活的信息比较管用,而不能道听途说,想当然。

课堂是与学生交往与互动的场域,真切地了解儿童的需求与困境,将儿童的心声作为教学设计与改进的出发点,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的真正快乐,学生的深度学习才能发生。

注释:

[1]谈杨,陈静静.倾听学生真实声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新课程评论,2019(12):1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31.

[3]李如密.教学倾听:现代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J].新课程评论,2019(12):8.

猜你喜欢

试教松鼠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小松鼠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松鼠
松鼠
松鼠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