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解读小说内涵,深化语文思维能力
2020-02-23段正龙
◎段正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小说阅读活动,但是在把握小说主题的时候,基本上只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联系一下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这样虽然也是解读小说的一个方向,但是却显得较为单一化,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想促使学生深化语文思维能力,就不要限定他们解读小说内涵的方向,而要启发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解析,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小说阅读能力。
一、历史视角,追溯社会成因
结合社会历史角度解析小说作品,是一种基础的解读方法,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尝试搜索各种背景资料,试着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探究当时的时代特点,思考作品的创作原因。由于小说本身就是特定的作者和特定的生活时代的产物,所以若能围绕历史视角展开解读,则学生能更好地追溯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掌握作品的内涵。
在学习《祝福》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入手展开解读,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发现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时期,辛亥革命已经爆发,作者鲁迅作为一个有识之士,自然欢呼革命的到来,他认为旧时代能随着革命的爆发而彻底变化。但是现实生活却让他感到无奈,鲁迅发现虽然在一些大城市里,人们开始逐步接受新思想,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地主阶级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封建势力的残余力量还是很顽固,所以像祥林嫂这样的普通农民生活状态还是很差。在考虑到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后,作者决定要唤醒沉睡中的人们,告诉他们时代已经变化了,不要再被封建礼教、宗法观念所束缚,所以他才创作了《祝福》,展现出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用来唤醒普通的民众。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后,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更准确。
在引导学生围绕历史视角解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避免让学生套路化地理解作品,避免将原本有血有肉地人物套入到各个固定的模块中,这样的解读很难读出作品的深意。教师要促使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出作者的个性,然后再展开分析。
二、文化视角,加强类文延伸
文化视角也是多元化解读小说作品的一个阅读方向,和历史视角相比,它更为深入,能让学生品味出作品中蕴藏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形象,思考这些人物形象和同时代的人物有什么异同点,然后思考作者是否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意图。此时学生要尝试将各种同类型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延伸阅读,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感悟。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设计让学生展开类文阅读的活动,尝试将《红楼梦》和其它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从文化角度分析作者想要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如《平山冷燕》和《红楼梦》一样,也是展现才子佳人的作品,但是对比人物形象,却能发现不少差异。《平山冷燕》虽然展现了山黛、冷绛雪两位才女,但是其形象却颇为相似,她们才貌双全,性格上也是按照封建王朝对淑女的审美要求来塑造的。但是再看《红楼梦》,却能看到其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差异,展现出了丰富的个性,如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也都是才女,但是薛宝钗对封建礼教和儒家经典恪守遵从,但是林黛玉却显得三心二意,并不认同。从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实际上通过林黛玉这个人物展现了自己对女性的观点,作者认为女性应该解放自我,不应该过多地被封建思想束缚,由此可见《红楼梦》具有超越同时代作品的文化价值。
在类文比较中,学生发现作者除了要给读者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以外,往往还为了展现某些特有的人文地域风情。作者想要通过对某些文化形式的歌颂和赞美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总结一下此类小说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也能促使他们获得更深入的感悟。
三、人类学视角,探寻文明发展
人类学视角也是小说主题解读的一个重要角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小说看成是人类整体社会经验的一部分,尝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说说这些小说呈现出了怎样的社会意义。在这种解读中,学生探究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作品主题的认识自然也会更加深刻。
在阅读《祝福》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从人类学的视角入手解读作品,探究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教师首先让学生围绕祥林嫂捐门槛的行为进行分析,首先思考一下祥林嫂为何要捐门槛,看看她在捐门槛后整个人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学生发现祥林嫂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让文明内部的主流人士能够认可自己,所以她捐了门槛后感到神清气爽,眼睛也分外有神,但是最终却发现自己还是无法被大家所认可,这就促使她最终变得绝望。学生发现是传统文明的愚昧和迷信害了祥林嫂。此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传统文明和启蒙思想之间的关系:“祥林嫂试图向‘我’寻求帮助,那么‘我’作为一个启蒙者是否能给她帮助呢?”学生发现“我”的回答模棱两可,根本无法解答世上是否有灵魂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作者对启蒙思想进行了反思,在五四时期,启蒙思想虽然已经有所发展,追求民主、科学和自由,但是现代文明还是无法深入人心,就连“我”这样的启蒙者也无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在围绕人类学视角展开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品中一些看似寻常的词句其实往往展现了作者对文化的认识和对文明发展进程的反思。若学生能觉察出这一点,那么他们对于小说主题解读的能力就会随之而得到提高。
四、心理学视角,理解人物形象
心理学视角指的是探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看看人物的心灵为何会逐渐变得扭曲,进入到非常态的状态中。有些作品比较擅长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这些作品进行解读,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教师安排学生从心理学的视角入手解读,看看人物的情感变化如何,分析其心理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解读:“在大家的心中,林黛玉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大家发现其步步留心,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她在见贾府众人的时候,一直都保持这种心态吗?她的内心是否有过波澜壮阔的时候呢?”学生细读文本,发现林黛玉在见贾母的时候,内心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她和贾母抱头痛哭,这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此后,还可以看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也让她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王熙凤的出现让现场气氛变得更加欢乐,而贾宝玉的出现让林黛玉处处小心的心理逐渐消融,她反而仔细观察贾宝玉,并生出了小小的情愫。通过细节分析,学生发现林黛玉的情感在故事中发生了细腻的变化,此时教师又让学生看看在后续故事中如何展现林黛玉的内心活动。
在不少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内心的复杂性和特异性。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作品的时候,可以启发他们从心理学视角入手展开解读,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人物悲惨的人生境遇和其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入骨三分地分析人物特点。
五、民俗学视角,赏析作者风格
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学生还常常发现一些作品展现出了浓浓的乡土气息,体现出了名风民俗,不仅如此,作者在语言中也常常展现出当地方言的特色,因此让人在阅读时感觉“土色土香”。教师要利用这类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民俗学的角度入手展开探究,看看哪些地方展现出了民俗,体现出了民情,展现出了当地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让学生将该作者的其它作品拿来进行对比分析,看看这是否是该作者创作的一贯风格。
学习《老人与海》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从民俗学的视角展开探究,看看作品如何展现异域风情。该作品展现的是老人和大海的搏斗,体现出的是具有蛮荒气息的丛林法则,双方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争夺食物,展开生存的竞争,要么就是获得胜利,要么就是因为失败而被毁灭。同时,学生还发现这部作品在语言上也显得很有特点,不管是写景、叙述还是心理活动,都显得十分简练而又深刻,作者还十分喜欢使用重复手法,运用自由直接引语,这样就进一步展现出了蛮荒气息,让人体会到了简单而残暴的丛林法则。
不少作者在创作时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所以在阅读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民俗学的视角入手分析。这样学生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标志性语言,体会到作者在选材等方面的特殊考虑,进而深挖文本的主题。
学者姚斯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纪念碑,不能形而上地展现其时代本质,而是如同管弦乐普一样,在演奏中获得读者新的反应。由此可见。作者和读者通过阅读的方法提炼出优秀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小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解读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和作者进行心灵碰撞,从更新颖的角度体会到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