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梗阻与超越
2020-02-23张侃
张 侃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社会各专业领域逐步进入转型阶段,为促使发展源动力持续供应,科技创新需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为提高国家整体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党的十八大会议重点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表明了党中央及国务院对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1]。而创新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需要行为者拥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与开拓思维。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高等人才的储备库,是实现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自此,我国各等级高校愈发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开拓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设置相关教育机制,高等院校正式步入双创教育时代。然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高校已然形成体系化人才培养模式,双创教育与其融合仍会遇到一定阻碍,为探寻双创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本文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一、双创教育对于我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意义
地方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以下四方面价值。
(一)响应国家双创教育号召,拓宽高等人才培养类型
在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趋缓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各类产业内部资源出现调配不合理、发展受约束等问题,产业结构转型已然成为当下我国各领域长远发展的必要行动。结构转型要求升级置换与重组产业要求,对人才素质与能力提出新的要求[3]。为满足社会产业结构转型需要,党中央及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建设,不仅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还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响应国家双创教育号召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时代刚需人才的必要行动。而相较于地方院校传统的专业教育,创业创业教育具有独特价值,其并非以专业化知识理论为主要内容,而是将职业意向、兴趣特征以及创新创造等特质内容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旨在深化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拔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因而,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可突破传统专业限制,不仅仅以专业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还通过实施分类分层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拓宽高等人才培养类型。
(二)深化创新精神与能力教育,提升地方院校人才内涵
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论述,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同时也代表着国家对民族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思维提出新期待[4]。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及理念会随之产生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更高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融合时代需求的特殊教育,具有塑造创新创业精神、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作用,能有效提升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双创教育作为个体素质类教学,具有产业、实践与教育多方结合的特征,地方院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使其在探寻专业发展与未来趋势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方向,进而同时代需求与经济建设接轨,在高校教育体系带领下向创新型人才发展。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是集思想塑造、知识传播以及实践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体系,相较于传统高等教学系统,双创教育更为注重精神、理论与技能的结合,具有强化大学生开放性思维、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新创造精神等作用,将双创教育纳入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从而提升地方院校人才素质内涵。
(三)加强专业间知识融合,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重任。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采取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形式,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职业人员,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质,学科之间界限分明,专业间知识内容相差较多,能极大程度满足社会对高等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然而,伴随着时代变迁,互联网技术及移动终端等高新科技不断问世,极大程度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网络使得信息获取变得极为方便、快捷,在此时代背景下,各产业之间实现融合与贯通,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逐步由高精尖专业化向全面化、综合化发展。而创新创业作为新时代驱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其本质也是促进各领域融合,进而在产业间实现结构互补与转化创新。地方院校通过开展双创教育能促使高校自身学科交叉,增强高校现有教学体系课程丰富度,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拓宽各专业人才知识面,促使大学生全方位、全领域发展[5]。同时,地方院校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有利于各专业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沟通,进而达到激发人才思维扩散的作用,促使各专业领域人才相互汲取养分,从而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打通校企联合培养通道,提高地方院校开放性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以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与开创性人才为目标的实用教育,其教学重点在于创新思维培养与创业能力锻炼,是一项注重实践操作与具体行动的教育。相较于传统高校课程重视知识理论传播特点而言,双创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实操能力考核标准高[6]。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需深化自身教学体系改革,由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实战化教育,更为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使其在具体行动中体悟创新思维的价值与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而企业作为各专业领域具体化开展运营的经济组织,含有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技术平台、工作资源以及实操环境,能为地方院校双创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大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确切了解企业运作流程以及产业发展细节,进而使其从真实环境中挖掘创新点与创业思路。因而,在双创教育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之间会加强合作,为共同培养社会人才贡献各自力量。同时,在打通校企联合培养通道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会与社会发生更密切联系,教学环境会更加开放与多元,高等教育会向更为开放化方向发展。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阻梗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制、固有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双创教育与我国地方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仍有以下几方面冲突。
(一)双创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缺乏动力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相关概念问世,社会各领域均向创新发展转变,国家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攀升[7]。在此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与文件,并向各类院校下达明确通知,全面推进双创教育。在政府部门与教育主管机构的推动下,高校均按照规定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部分地方院校对双创教育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将开设双创课程作为任务完成,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进而导致双创教育流于形式与口号,未能付诸实践。例如,部分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时,并未做到合理规划与布局,也未能考虑各学科专业特质,仅将传统就业指导类课程更换名称当为创新创业类课程,使得其无法抓到双创教育本质,未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关键性帮助。究其根本,是地方院校未能充分认知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价值,并未意识到现阶段社会对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诉求,仍旧将传统高校教学思维熔铸到双创教育中来,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缺乏双创教育支撑,缺少高校整体重视这项本源性动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思想落后,双创课程教学设置不当
双创教育作为教育部门现阶段最为重视的教育内容,是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培养综合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相较于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双创教育对人才的要求重点在于创新精神培养与创业能力训练。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与专业培养体系等因素影响,地方院校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思维落后的问题。地方院校作为国家开展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长期以来肩负着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住高等人才的重任,使得其教学思维与人才培养理念固化。部分地方院校在处理双创教育工作过程中,仍以传统人才培养思路进行展开,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高院校学生就业率的手段,导致其在开展双创教育时仅仅围绕就业、择业等角度进行展开,并未涉及到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等核心内涵。同时,受到人才培养思想的限制,地方院校双创课程普遍存在设置不当的问题,院校并未将双创课程融入到固有教学体系内,仅将其作为选修、培训等边角课程提供给在校大学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专业特征,整体质量不佳。
(三)双创教育资源有限,教师队伍整体参与度不高
地方院校作为隶属于各省、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等院校,其教学资金与物资大部分源自地方财政,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专用经费,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地方高素质人才的关键[8]。然而,相较于中央部委直属院校,地方院校在资金支持与师资力量方面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在部分偏远地区,区域整体经济落后于发达地区,其教学质量与可用资源明显存在着差距。双创教育作为新时代新兴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相关人力、物力,组建专业双创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与平台,从而达到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而地方院校受到经费等资源限制,在硬件组件方面未能达到双创教育要求,使得其人才模式改进并不理想。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质量要求较高,其不仅要具备双创教育相关知识内容,还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地方院校虽拥有大量专业教师,但兼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不足,使得部分教师无法参与到院校双创教育建设中来,进而使得教师队伍整体参与感不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也未能达到预期要求。
(四)社会资源调用效率有限,未能搭建联合培养基地
长期以来,地方院校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过体系化课程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大部分课时安排为课堂教学,社会操作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占比较少。因而,地方院校通常较为注重理论知识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关注力度较小,学生实习任务通常由自己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并未形成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未形成联合态势。然而,相较于传统高校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是更为实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对实践课时安排及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有较为稳定且能长期存续的实践基地。现阶段,地方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仍将理论知识教育作为重点,未能有效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且由于高校长期未能同地方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得其对社会资源掌握不充分,对创新创业教育可用平台认知不清,进而使得实践基地建设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外,由于地方中小型企业资金流转较快,其生产、经营及运作变化性较强,地方院校在与此类社会平台进行合作时,难以形成长久合作关系,无益于人才联合培养。
三、双创教育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超越路径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我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梗阻,为促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实现超越,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具体工作。
(一)提高地方院校双创教育地位,树立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地位彰显着地方院校领导班子及教师团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保障高校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超越的基础。首先,高校应当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思维。理念作为引导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是促进双创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基础。地方院校可通过组织相关政策及文件学习会议,促使校领导班子及教职工群体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从而提升地方院校整体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夯实思维基础。其次,高校应当将双创教育纳入院校发展战略中,明确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强化校领导及教师队伍对双创教育的认知深度后,地方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将双创教育纳入院校发展顶层设计中,明确树立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以战略定位驱动双创教育地位提升,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明确规划路径。最后,高校应组建专业双创教育工作机构。在理念与战略两方面提升双创教育在院校的地位后,校领导应着力开展相关机构及组织的建设工作,为双创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专业化服务,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政策研究、课程设计以及服务咨询等工作,将双创教育落到具体制度及工作中来,从而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奠定制度保障。
(二)开设优质双创教学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学与考核方法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双创教育的直观展现形式,是影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因而,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应开创优质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并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人才考核标准方面进行革新,进而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高质量转变。一方面,高校应深化双创教育研究,开设优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地方院校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教育基地,通常含有诸多不同类型专业学科,其学生特征与教学需求有较大差异。地方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特色,从专业创业需求、学科创新发展等多方面选取针对性与适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形成依托于学科特征的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使人才培养实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双创教育特点,转变现有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相较于传统课程,双创教育更注重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更依赖实践教学的力量。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应转变传统灌输式课程教学模式,以启发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以及专题参与式教学等能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的形式开展双创课程教学,从而达到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9]。同时,地方院校应转变固有考核方式,将综合素质作为双创课程考核标准,降低人才培养对分数的关注度,促使其思维意识能够扩散发展。
(三)整合地方院校内部力量,设立导师制人才培养项目
人才引进以及设备投入等教育资源的投入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与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及时满足地方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紧急需求。因而,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应深入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整合高校内部力量,积极调动各专业教师队伍,设立导师制人才培养项目,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供新思路。其一,地方院校要强化在职教师学习培训,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力量。相较于部属院校,地方院校资金支持与教学资源较为落后,但在长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地方院校仍旧积累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其教师通常为各领域高精尖人才,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与开放的创新思维,在接受新知识与新理论方面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地方院校可通过强化在职教师培训与学习强度,加深各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知识与理论的认知程度,从而有效挖掘现有教师资源,为双创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提供持续支撑力量。其二,高校可依托高精尖人才,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项目[10]。地方院校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外,还兼备科研学术等研究性工作,会同时开展大量科研项目。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资源,通过设立导师制人才培养项目,促使本科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四)调动校友企业参与积极性,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院校需要建设长期、固定且资源丰富的实践平台。因而,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地方院校应当通过调动地方企业参与积极性,合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并通过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平台,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夯实体系基础。一是强化校友企业参与意识。作为归属于区域政府的地方院校,其在为地区培养人才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铸就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校友企业。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此类社会资源,通过开展双创教育宣讲、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科研协同创新基金等方案,充分调动校友企业参与到高校双创教育中来,为创新创业提供可靠且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二是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平台。在充分吸纳校友企业等社会教育资源后,地方院校应利用时代优势,通过互联网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此平台上,地方院校可发布各专业创新创业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实时服务咨询,也可形成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促使各类校企资源在平台中实现开放共享,为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构建优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