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旅游文献整理的成功之举
——评《江西旅游文献》丛书

2020-02-23彭志军谈志娟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点校丛书古籍

彭志军,谈志娟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自上世纪末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探索怎样整理和使用地方文献资料,以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之后,此种理论探讨从未间断,期间也有过将当地的文献与该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的实践,但对旅游文献的整理出版却一直止步不前,没有旅游文献丛书问世。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2018年5月出版的第一批《江西旅游文献》丛书呼应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呼声,显示了其学术史意义。同时,该丛书的整理出版,既是落实国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该丛书的整理出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中,笔者将从该丛书整理出版的缘起、特征、价值等方面展开评述。

一、丛书整理出版的缘起及内容

鉴于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重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于是确立了将旅游业尽快培育成江西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个背景下,再加上高校的智力支持,《江西旅游文献》[1]丛书的整理和出版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江西省教育厅直接领导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鼎力支持下,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在众多有关江西地区的著述中,择要遴选出了一大批与江西当代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献,整理编辑成了第一批《江西旅游文献》丛书,2018年5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的整理出版,是继《豫章丛书》之后,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在整理古籍、服务江西区域社会文化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入选第一批江西旅游文献丛书的古籍共19种,分为四卷。其中总览卷3种:《江西考古录》、《江西要览》与《江西水道考》;名迹卷7种,含《江城名迹记·江城名迹记续补三种》、《江城旧事》、《南昌民国初元纪事》、《南昌城砖图志》、《东昌志》、《谷村仰承集》和《李渠志》;寺观卷4种,所含文献为《江西青云谱志》、《黄龙崇恩禅寺传灯宗谱》、《太平山志、太平道谱》及《青原山》;乡土卷5种,包括《进贤县乡土志》、《东乡县乡土志》、《建昌县乡土志》、《婺源乡土志》和《万载县土著志》。参与丛书点校整理者都是江西省内高校资深的专家或学者,该丛书的成功付梓是这些高校和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果。

二、丛书的特征

作为第一批整理出版的江西旅游文献丛书,其所遴选的古籍具有种类丰富、资料珍贵等优点。点校整理者集江西省内高校的专家学者于一体,该团队实力雄厚、点校认真,将团队“作战”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具体而言,该丛书的特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丛书所含资料种类丰富、内容全面

该丛书为第一批整理出版的江西旅游文献丛书,在所入选的19种著述中,时间跨度从明清至民国,种类包括总览卷3种,名迹卷7种,寺观卷4种,乡土卷5种。丛书所选古籍内容也较为全面,既有江西全省的总括性著作,如《江西考古录》等;也有各县的地志资料,如《进贤县乡土志》、《东乡县乡土志》等;还有具体寺观的记录,如《江西青云谱志》、《太平山志》;也包括《李渠志》等水利专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丛书所点校整理的江西古籍的内容,大到江西全省,小至具体村镇和寺观,资料种类丰富,覆盖面广。

(二)该丛书所选古籍版本珍稀,史料价值高

可以说,该丛书所遴选的文献大多为珍稀本,有些甚至为孤本,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及文献价值。《江西考古录》内容包括郡邑、山阜、川泽、古迹、冢墓、物产、故事、神异、杂志等卷,对乾隆以前的江西文献做了高水平的考辨和爬梳、整理。用王谟自己的话说:“……于《通志》详者略之,略者详之,非敢贵远贱近,抑效拾遗补阙之意。”[2](凡例)该书对《江西通志》进行查漏补缺,对后世研究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该书作者之友对该书的评价为:“吾友王君仁圃……近为《江西考古录》十卷,又《十代文献略》若干卷,思以羽翼《通志》,于其缺者补之,略者详之,讹者正之,疑者辨之,穴幽阐奥,搜抉无遗而义彰词婉。”[2](序)该书的整理出版,对研究乾隆以前江西区域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江西要览》为清末江西萍乡人陈炳星为“便于人们了解江西基本省情和读书人应对科考而纂辑的一部方志类著作”。[3](P167)内容丰富,涉及江西省情的方方面面,包括星野、沿革、城池、形胜、水道、水利、学校、书院、名宦、理学、经学、忠节、名臣、史学、诗学、兵卫、漕运、盐法、风俗、古迹等共二十卷。该书的理学名臣及文章节义两方面是原作者较留意之处,而且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辑录时能不拘成见,不轻下断语。该书是研究清末以前江西区域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江西水道考》为清代蒋湘南所撰,“旨在考察江西水道,或为治理江水之患提供文献依据”,该书是系统记载江西全境水道的专书,使江西全省水道系统一览无遗,“填补了江西水利考究之空白”[3](P341-342),是研究江西水利史的重要参考。

《江城名迹记》为明清之际陈弘绪所撰,内容包括考古、证今各二卷,“是一部记载南昌地方名胜古迹、人文掌故的史料笔记”,“不啻再现一部可供摹画的江城图、人文史,洵可谓功莫大焉”,[4](P7)是珍贵的江西地方文献史料。本次点校整理,使《江城名迹记续补三种》与《江城名迹记》“这部流传数百年的地方史料笔记四种合一,成为完璧”。[4](P110)对南昌地区名胜及古籍的保存和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江城旧事》为清人朱栾所编纂,是道光二十五年家刻本,共十六卷,另加一附录,为从历代各种典籍中辑录的有关南昌的历史掌故,对南昌的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及名人轶事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是研究南昌区域史的珍贵资料。《南昌民国初元纪事》共十四卷,包括建置、赋税、学校、典祀、官警、教育、选举、职官、褒奖、列女、兵革、祥异、杂记、遗文等类,可与《南昌县志》互相补充,对清至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涉及,是一部“方志类著作的史料汇编”。[4](P638)而且,从旅游文献的角度而言,《南昌民国初元纪事》也包含了不少文物掌故与风景形胜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大的价值。[4](P639)《南昌城砖图志》为民国蔡敬襄所编撰,该书的两个版本分藏于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本次点校时以哥伦毕业大学的藏本为底本,以伦敦大学的藏本互相参校,[4](P770)对南昌城市史及社会史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以上几部与南昌相关的文献记录了民国以前南昌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作为研究南昌区域史的资料集。

《东昌志》为明人钟彦彰、曾钝所作,应为永乐间成书,原系抄本,或为孤本,抑为四库全书搜书后之幸存者,因而弥足珍贵。该书内容主要为庐陵东昌镇之艺文,含宋元明三代东昌的文人故事、乡野闲谈及地方胜迹,该书可作为史家研究的重要资料。[5](P5-6)对于《东昌志》的价值,现代研究者认为:“永乐《东昌志》是现存最早的江西志书,现仅有清初手抄本存世。该书辑录了数量可观的东昌题咏,其作者群体主要为庐陵县人。然由于该书仅为东昌一镇之艺文志,其文献价值长期被湮没。”[6](P5-6)《东昌志》的整理出版,必将引起世人对该书的重视。《谷村仰承集》为清末吉水谷村李氏家族编纂成书的一部珍贵地方历史文献,含祖德、家规、人物、艺文、丘墓记等内容,“称得上是集地理、人物、文化与风土人情于一体”,对于加强和推进名人文集的整理与研究及“加强庐陵文化研究、推进当下庐陵好家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史料价值”。[5](P141-142)《李渠志》为清代程国观编纂,是一部记载江西宜春市古李渠工程的志书,是研究古李渠和宜春地区的历史、地理及中国水利史的重要史料。

本丛书整理出版的《江西青云谱志》是以江西省图书馆所藏的民国版《江西青云谱志》为底本,参照康熙版的珍稀本《青云谱志略》进点校的,记载了山川、殿宇、人物、规诫、语略、艺文等内容。《青云谱志略》主要记载了青云谱自1660年筹建,至1688年之间的事情,包括当时宗教人士、官员所撰写的序记以及时人唱和的诗文,保留了当时南昌文人的珍贵资料。因而其整理出版,对江西道教及江西区域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黄龙崇恩禅寺传灯宗谱》撰修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孤本行世,非常珍贵,该书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黄龙宗的祖庭黄龙崇恩禅寺历代相承的传法谱系,“而且还保存了大量关于黄龙崇恩禅寺历代的规模建制、历代诸贤吟咏诗集以及著名禅师语录等重要信息,对于人们全面了解黄龙宗祖庭的发展历史及黄龙宗的禅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并具有重要的学术史及思想史意义。[7](P149)《太平山志》、《太平道谱》均修纂于民国初年,这两书结束了太平山道教自南宋晚期至民国初年无完整书面文献、无志书及谱牒的状况,为太平山道教史的研究奠定了基本资料基础;从历史学、民俗学等角度而言,《太平山志》、《太平道谱》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7](P251-252)《青原山》则是在《青原志略》、《吉安府志》、《庐陵古碑录》、《青原山志》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辑录而成的资料集,对于研究吉安地区的佛教史、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乡土卷主要收录的是受清末《乡土志例目》影响下所修纂的一批江西乡土志,这批资料对研究江西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进贤县乡土志》为吴杰伦编纂、民国初年出版的一部反映江西省进贤县自然地理与人文物产等概况的方志类书籍,系较少见的石印本;该书“是目前所知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有关进贤县的乡土志书,这无疑是一个创举”[8](P5-6),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东乡县乡土志》于光绪三十二年由吴辉汉编辑完成,1910年刻印出版,此后未重修,也无其他版本,因而版本较为珍贵;内容包括政绩录、耆旧录和兵事录,其内容“无论从选材还是评论,其地理部分的内容都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教育意义,堪称亮点”。[8](P50)《建昌县乡土志》共二十卷,内容包括疆域、沿革、山川、古迹、建置、职官、人物、政要、学制、宗教、物产、实业等门类,反映了建昌县的自然、地理、物产、人文等的概况,是一部地域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地方史志;该书是清刻本,流传范围有限,大多保存在各地省级以上图书馆,因而弥足珍贵。[8](P115)本次将其整理出版,将进一步扩大其使用范围。《婺源乡土志》成书于光绪年间,对婺源的沿革、建置、官制、宦绩、人物、风俗、兵事等进行了论述,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时代特征,是了解和研究婺源地区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万载县土著志》为道光年间万载知县卫鹓鸣编撰,刻于道光二十九年,内容含星野、沿革、形势、山川、学校、物产、古迹等,是研究道光以前万载区域社会状况不可多得的资料。

(三)丛书的点校整理团队实力雄厚

该丛书的整理由江西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具体实施,选取省内高校的资深专家或学有所长的青年博士,组建成一个优秀的丛书点校团队。这些专家学者中,有来自南昌大学的段晓华、毛静、周子翼等,江西师范大学的戴训超、刘松来等,井冈山大学的邓声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陈立立等,还有著名的文献学家王令策,同时还包括习罡华、邹付水、钟英法、张志军等一批治学严谨、学所专长的青年博士。正是因为点校者们扎实的学术功底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保证了该丛书较高的点校水准。

(四)丛书的点校水平高

可以说,该丛书的点校遵循当前通用的做法进行,有统一的点校规范,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研究,总体点校水平较高,获得了学界的好评。具体到丛书中的每种文献而言,点校者在点校时都运用了本校、互校、他校、理校等方法,考镜源流,辨明真伪,使丛书中的每一种古籍在点校之后都更可信。正如习罡华在点校《江西考古录》时所言:“本次点校《江西考古录》,以四库未收本为底本,以成文本和广陵本为参校本。”并尽量吸收前人和近人的校勘成果,且将所参校之书目以作者拼音先后顺序排在书后,在尊重前人的同时也方便后来者。[3](P9-10)戴训超在点校《江西要览》时也是参考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并“校以光绪二十六年重刻本及书中已标明出处的相关省志、府志、县志、古代典籍等”。[3](P168)正是点校者们严谨的态度,成就了这部丛书整理出版的高质量和好评。

三、丛书的价值及意义

该丛书作为第一批整理出版的江西旅游文献,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意义重大。总体而言,该套丛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古籍文献的保存。古代文献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高瞻远瞩,从江西相关的文献中遴选出19种最能体现江西地方文化特色且版本珍稀的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了第一批江西旅游文献,既妥善地保存了珍稀的古籍文献,也扩大了古籍文献的利用范围,可谓一举多得。中国素有“文献之邦”之称,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有些正面临散佚的危险,本丛书的成功经验或许能为这些古籍文献的妥善保存提供一个有益的答案。

二是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而让“文字活起来”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将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第一批《江西旅游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既是保护和延续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贯彻国家文化战略,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一个有益尝试。该丛书的整理出版,既能为古籍及文化研究者提供方便,又能为江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文献和文化支撑,为我们展现了将地方文献资料转化为旅游资源的一种成功模式,也可以说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实现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期待,第一批江西旅游文献的整理出版,“将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也必将使江西更多的旅游资源得到科学开发”。[3]总序(P2)这也必将带动全国其他地区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是提供了高校反哺地方社会的一种成功经验。该丛书的整理出版,是在江西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之下,由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施的,江西省内的高校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丛书的成功出版,离不开江西省各高校及相关点校者们的各司其职与通力合作。而这个成功的经验也告诉,运用政府与高校、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将有价值的地域性资料整理出版,既是增强地方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也是高校反哺地方的一种重要途径。

四是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文献资料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其本身即可构成旅游资源,并可深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也能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历史标杆。[9](P293-294)因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学术界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整理和利用地方文献以便为区域旅游开发服务。上世纪末,便有学者针对我国旅游业及旅游文献整理的状况,指出了开发整理出版旅游古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了适应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我国地方志中的旅游资料加以辑录,分类出版;并可对馆藏的孤本、手抄本、稿本中有价值的旅游古籍分轻重缓急,组织力量进行翻译、校勘、标点、注释等,争取重新出版,使旅游古籍在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10](P35-38)鉴于文献资料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甚至有学者提出建立中国旅游文献学的想法。[11](P58-64)此后,学术界对该问题的探讨一直未停止,但这些讨论较多地停留在学术理论的探讨及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的旅游开发实践上,①而在旅游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方面却一直止步不前。正是在该学术背景下,第一批《江西旅游文献》的整理出版适应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呼声,可以说在学术界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论,该丛书的整理出版显示了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

四、余论

作为第一批整理出版的江西旅游文献,《江西旅游文献》丛书呼应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呼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该套丛书具有文献种类全面、资料珍贵,点校团队实力雄厚、点校水平高等特点。丛书的整理出版,对保存古籍资料、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该丛书的整理出版,也与国家提倡的文化战略不谋而合。尽管该旅游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目的是服务江西旅游,让江西的旅游发展有更多的文献支撑,但这种成功的个案具有可复制性,必将在推动江西古籍整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全国效应。

然而,在肯定该丛书优点与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应思考一些相关问题:一是在选择古籍文献时,我们该如何确定统一的标准,是以丛书的内容为依据还是以点校者的学术背景依据,不能以点校者的学术背景“指挥”甄选的标准,这是一个关涉丛书价值的大问题;二是在点校的技术方面,是严格遵循我国古籍点校的方法,还是点校者各自为战,依据一套能“自圆其说”的标准进行点校,这个问题直接牵涉到点校后的丛书质量;三是如何促进点校出版的文献更好地为地方社会服务,即文献服务社会的问题,这确实是古籍整理者和研究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正如本丛书的《总序》中所言:“如何将旅游景区、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发掘出来,更好地供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更好地让旅游从业者利用,更好地为旅游观赏者体验,是值得省内专家学者,特别是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关注的问题。”[3]总序(P1)这也是落实让“文字活起来”的关键一步。这些“问题”与其说是问题,毋宁说是笔者对丛书点校的苛求,也更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丛书整理的不易与点校者的辛劳。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第一批整理出版的江西旅游文献,该丛书的整理出版之举是成功的,也将对其他地区旅游文献的整理出版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期待有更多更好丛书的点校出版。

注释:

①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有周春笑:《浅说地方文献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年第2期;陈高潮:《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互动》,《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4期;任庆芳:《地方文献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5期;谢晓波:《地方文献与区域旅游业的开发——湘中旅游信息资源及旅游业发展初探》,《图书馆》2008年第3期;成瑶:《地方民族古籍文献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开发》,大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陈昌艳:《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旅游发展服务》,《图书馆》2010年第6期;王喜梅:《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与青海旅游经济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点校丛书古籍
古籍文献点校成果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人梯书库”丛书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