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提升古诗文教学效率
2020-02-23
古典诗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古诗词教学的程式化,使学生缺乏学习探究古诗词魅力的兴趣,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为改变以上不良局面,笔者尝试借助多媒体,以课堂为主阵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感、启发学生再创造、训练学生求同求异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构建精彩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本人在近几年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尝试借助多媒体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媒体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呈现与教学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为整个课堂营造气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如学习杜甫《春夜喜雨》,教师课前播放歌曲MTV《三月里的小雨》,通过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春雨的淅淅沥沥、润物无声的特点,通过音乐来唤起学生对春雨的喜爱,然后让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利用课堂引领、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并鉴赏古典诗词。但传统的古诗教学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模式,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
二、利用媒体引领朗读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感的敏锐感受力,使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有无意思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语言活动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古典诗词简短凝练、音韵和谐、句调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是最适合学生诵读的作品。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培养学生语感,达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升华。但由于受方言和知识储备的影响,学生无法真正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悟诗中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播放名家的朗读来给学生做示范,点燃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如王安石《元日》一诗表现出了新春佳节除旧迎新、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读来喜气洋洋、暖意融融。教学时,教师带领学生自读和听名家朗读感悟音乐美,并抓住细节、想象场景:点燃爆竹、饮屠苏酒、迎曈曈日、换新桃符等,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过节时的生活感受谈体验。在反复诵读中,带领学生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利用媒体再现场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满起来。利用媒体来再现场景,让学生想象领略意境美,不失为突破难点的一种方法。如学习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教师布置了课外作业学生根据场景转换做画题诗或做成电脑动画。经过一个周末的准备,学生纷纷上交了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同学竟然做了FLASH分别按场景命名为“白雪纷飞思春图,戍边将士抗寒图,瀚海愁云愁人图,军中设宴饯别图,轮台东门送别图,山回路转惜别图”。通过动手创作和欣赏,强化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师抓住白雪纷飞思春图,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用词之准确、意境之壮观、想象之新奇。这些隐性学习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鉴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利用媒体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实践和训练、测试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和测试中将更加受到重视。要提高比较阅读的质量,必须熟悉比较阅读的思维方法:求同和求异。”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积累,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不必拘泥于“就句论句”“就诗论诗”,可以根据需要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对古诗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和比较探究。
具体操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延伸:第一,可链接同一作者写法相同或主题相似的诗歌。如学习杜牧的《赤壁》可以链接《江南春绝句》《泊秦淮》,让学生理解其诗歌借古讽今的写法。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链接《春望》,加深对杜甫诗歌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第二,可链接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诗歌。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可拓展链接其前期作品《点绛唇》(蹴罢秋千),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李清照前期作品细腻委婉的风格和后期作品苍凉忧伤的风格。第三,可链接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诗歌。如“节日诗”“边塞诗”“田园诗”“咏春诗”“咏秋诗”等。
通过拓展延伸,给学生广阔、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这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了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帮助他们拓展诵读面,扩大诗词储存量,提高学生求同求异思维能力,更全面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