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探析
2020-02-23朱克涛
朱克涛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南通 226011)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高职(专科)院校已达1 400余所,占到全国高等院校的53.55%,普通高职(专科)在校生1133.70万人,占到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40.05%[1],我国高职办学达到空前规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2]。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劳动力素质和国民素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变革和转型时期,社会思潮呈多元化趋势,加之信息获取便捷化,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成长造成直接冲击,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教育效果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课题组选取了江苏、浙江、安徽3个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502名学生作为样本,围绕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从学生视角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学校层面(重视程度、课程开设、活动开展、实施途径、实施效果等)、学生层面(学习意愿、价值倾向、学习兴趣、学习途径、学习感受等)、载体方面(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文体活动等),共发放问卷502份,回收问卷502份,有效问卷502份,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1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但教育方式囿于传统
在全社会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国民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3]。2014年10月,教育部党组和共青团中央“就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提出意见”[4]。随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系统掀起热潮。高职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度重视,这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得到了体现。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98.01%),但课堂和书本仍是同学们获得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的主要媒介(81.08%),而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56.57%)、举办讲座(18.33%)、实践活动(17.33%)和其它(7.77%)。由此可见,集中授课仍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方式。
1.2 高职学生普遍知晓,但指导生活实践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过程应该是从感性认识迈向理性认识,并最终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其中知晓,属于感性认识,是学习的起点,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属于理性认识,是学习的必要经历,指导实践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经过近年的宣传和教育,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整体较高(98.61%),也说明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效果是好的。但是,很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停留在“24字”的简单记忆和浅层理解上(43.43%),而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很熟悉,能了解其内涵”的并不多(21.51%),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习和生活的更少(15.94%)。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也充分说明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目的,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需要各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进行总结反思,探索更为科学有效是路径和方法。
1.3 高职学生普遍认可,但教育实施满意率偏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其产生效果的前提首先是人们必须先知晓它,然后才是去学习了解它、认可践行它,最后是当作个人价值信仰。虽然社会上对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存在较大争论,高职生也一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但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高(97.61%),同时认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利(95.42%),自己愿意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9.44%)。调查数据同时还显示,学生对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效果满意率偏低(41.55%),主要原因依次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61.55%)、教学形式单一(54.58%)、不能激发学生兴趣(51.39%)、教学内容枯燥(49.40%)和教学方法死板(37.05%)。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说明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教育做的还不够。
1.4 实践活动资源丰富,但教育挖掘利用不够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种类丰富,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考察、社会走访参观、校外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志愿服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10余种常见形式[5]。社会实践活动作既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有机组成,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问卷调查也显示,同学们普遍愿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86.05%),但是真正参加过该类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生却不多。以职业院校普遍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例,调查结果显示,在这类实践活动中,接受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生数量整体偏低(20.32%)。学校缺少对实践活动教育性的有效挖掘,加之活动组织松散,造成活动与教育“两张皮”,导致实践活动质量不高,甚至出现走过场、娱乐化等倾向。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是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属性特征、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性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是高职院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
2.1 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属性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源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6]。其次,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重要路径。“准确全面地理解、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 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停留在想和说的阶段, 应是实实在在地做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7]。第三,实践有助于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任何理论最终必须通过实践发挥作用,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提升,最终实现“新的飞越”。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价值活动以及价值关系产生的最根本基础。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实现,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8]。高职院校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践行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最终将其融入个人价值观念之中。
2.2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有效路径。“社会实践是学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服务社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实践形式,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过程,是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活动”[9]。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3]是在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加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发挥实践活动作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育人效果,进而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
2.3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种类丰富,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在活动中能较好的展现组织、协调、沟通和服务能力,具有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奉献意识。调查也表明,与单一的课堂教学相比较,学生更愿意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单独的理论教学对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的高职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困难”[10]。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既符合高职院校的育人实际,又符合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同时也与高职生的学习意愿高度统一,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事情。二者融合实施,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要通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这个过程,既要兼顾到活动目标的实现,又要兼顾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达成,既要保障活动过程的自然、顺畅,又要保障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最终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的基本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实施,是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期达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在具体实施上,要做到“四个融合”。
3.1 目标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与社会实践活动目标相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实施的首要前提是二者目标的融合。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抓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养成,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就某一次教育活动而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明确而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如何践行核心价值观,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的发生不是凭空的,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或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或是实践活动的载体或是其它载体。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包含了社会意义,又蕴含着教育意义,不同活动类别,会有不同的活动目标。其中,志愿服务活动,目标重在奉献社会,提升自我;勤工俭学活动,目标重在积累工作经验,获得生活补贴;暑期“三下乡”活动,目标重在了解社会民情;顶岗实习活动,目标重在锤炼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与社会实践目标相融合,就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目标融入到实践活动目标中去,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达成。
3.2 内容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相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有效融合,是实现教育目标与活动目标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指向“做什么”,是学生实践的对象。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例,端午节期间,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开展与老人们共度传统佳节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设置为:学生志愿者和老人们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听老人们讲端午节的故事。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则可以设置为:文明、和谐、友善等内容。在该项活动中,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关爱老年人,传递的是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文明风尚;老人们冷清的生活因为有了志愿者的出现而充满了欢声笑语,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志愿者和老人之间本身并无联系,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给老人们带来温暖,传递的则是友善;学生志愿者之间也许本来并不熟悉,却因为开展活动而相互配合、互相帮助,传递的也是友善。
3.3 师资融合:思政课程教师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相融合
师资融合,主要指思政课程教师与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相融合。师资的融合,是教育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实施主体是思政课教师。高职院校实践活动种类丰富,不同的实践活动有不同的活动指导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一般由共青团干部指导;勤工俭学活动一般由学工处教师指导;顶岗实习活动一般由专业教学人员指导。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不单是思政课程教师的工作任务,更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任务。具体实施上,一是学校层面要做好师资融合的制度设计。学校要科学设计好“两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管理人员等合力育人的制度,实现顶层设计上的融合;二是教职工队伍要强化“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要自觉强化“大思政”工作意识,实现施教者育人工作理念上的融合;三是工作内容的融合。思政教师既是思政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以是各类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各类活动指导老师,既要指导实践活动,也要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教师工作量考核上的融合。各类施教人员承担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在工作量计算上要有核算转换标准,防止额外增加教师负担,影响工作积极性。
3.4 评价融合:学生学业评价结果与参加社会实践评价结果相融合
这里所说的评价融合主要是指评价结果运用的融合,目的是为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作用。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来说,学期结束后,评价结果将决定学生是否修满该课程的学分、是否有机会获得奖学金或者参加相关评优。因此,评价不仅有测量作用,而且有激励作用。对于实践活动来说,也应该起到的同样作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一般以学期为单位,采用综合测评的方法进行,其主要指标为德育和智育。其中,德育主要来自学生日常的品德表现,以定性评价为主;智育主要来自学生的学业表现,以考试的定量评价为主。二者得分按照不同比例纳入总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实施这项教育,一般是融合在各类课程教学、日常管理、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也没有专门的评价办法。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设立专项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记录和实用评价结果,将有效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4 结 语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高职院校探索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实施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内涵层次和影响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可以提高教育活动的生动性和教育效果。二者有效融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叠加效应,提升高职院校整体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