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三信”探析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020-02-23高晓伟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学者信仰

高晓伟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目前已了解的知网文献中,对大学生“三信”之前两信的研究文献居多,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大学生信仰或大学生理想信念”为关键词搜索到相关著作共4部,而关于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此外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大学生“三信”教育的研究文献中共计6篇期刊,无博硕学位论文,另外相关文献中有涉及大学生“四信”教育的研究文献共计6篇期刊、1篇硕士学位论文。

1 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研究

在知网数据库以大学生信仰为主题或者题名搜索到期刊2 489篇、博硕学位论文438篇。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题或者题名搜索到期刊711篇、博硕学位论文343篇,期刊发表年度以2012年为界,2008年至2012年呈迅速上升状态,2012年至今呈缓慢下降渐趋平稳状态,研究的背景多为新媒体、新时代、多元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调查研究、危机根源研究、培育路径研究。

1.1 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分析研究

研究文献中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分析较多,基本形成了一致观点,研究通常采用实证化方法。大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的信仰多样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模糊化和功利化,大学生对西方各种思潮缺乏理性的辨析且易受其影响。如学者苏丹认为新时代大学生:首先,理论缺乏认识,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自身人生追求的关系认识不清晰;其次,认同度不够,即对马克思主义目标的实现和内容的认同度不够;然后,信仰选择倾向功利化,即大学生学习目的、入党动机和信仰选择标准偏功利性;最后,影响因素多元化[2]。纪咏梅学者认为提到相较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更适用于整个社会领域的改革,他认为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反差;理论灌输与价值养成的错位;知识传授与信仰培育任务的误置;单一价值选择与多元信仰格局的突变[3]是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四大困境。学者顾协国等认为地方高校大学生信仰主流积极向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对自己是否有信仰、是否清楚自己的信仰模糊不清;信仰多元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恰当[4]是当前大学生信仰的真实现象。

1.2 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根源研究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根源分析是学术界广泛思考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四大因素即西方思潮的涌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影响、高校教育的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来阐述。大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社会思潮的强势涌入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的不到位。如学者林春玲等认为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无用论”影响致精神追求缺失;受社会问题的影响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缺失;思政教育者的素养影响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西方社会思潮缺乏辨析致信仰迷失[5]是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学者陈云云等认为大数据的信息多样性和蕴含的多元价值思潮扰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对其培育带来了伦理性挑战[6]。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也在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群体特征。如学者唐元松认为大学生政治信仰受大学生群体特征和成长环境影响[7]。学者胡晓宇认为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有主客观之分,除社会观念多元化的冲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击等客观原因外,还有主观原因: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理论学术水平不高、政治辨别度和敏感度不够[8]。

1.3 关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路径研究

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路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大部分学者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方面、师资队伍方面、宣传组织和平台方面进行路径探析。如学者张露莹找到的途径是拓宽第一课堂主渠道即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信仰教育的其他补充内容;筑牢第二课堂新阵地即利用校园文化、新媒体、党团组织以及社会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灌输和渗透;落实“知信行”一体化考核机制即扩宽考核范围、延长考核过程、丰富考核形式、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以及注重过程考核;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榜样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9]。学者纪咏梅认为内容供给应增量优化,方法供给应多样有效,主体供给应明道信道,环境供给应隐性熏陶[3]。有学者从反向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如学者张世洲、李睿明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方面应该采用对马克思主义质疑的角度寻求真理,在其期刊《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中认为对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给出了新的解析视角,在培育过程中可以从质疑的角度来探析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更具实践真理,才能让大学生的信仰更具坚定性[10]。学者顾协国等注重从反邪教的实践活动来刷新大学生的信仰认知,认为地方高校应注重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和社团组织等平台作用的发挥,运用反邪教宣传、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信仰教育[4]。学者练庆伟认为信仰教育的内容和主体要有强大的容纳性,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机制转化过程给我们三大启示即强调大学生信仰的开放性:容纳不同的信仰体系、不同的时代、不同层次的信仰主体;强调大学生信仰智慧的培植:对马克思主义要“知道体道悟道”;强调培育氛围的营造:纯化、净化、学校和社会的文化情境[11]。还有学者以邓小平的信仰观为切入点进行路径研究,如学者邢千里等,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以邓小平的高校信仰教育理论为指导,让大学生懂马、信马是高校青年教育的当代主题[12]。有学者从互联网大数据为切入点进行路径研究,学者陈云云等认为运用大数据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高效性,这样可以拓宽参与阵容,在大数据里嵌入信仰培育的配套制度环境,刷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数据意识[6]。

2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研究

在知网数据库以大学生理想信念为主题或者题名搜索到期刊2 983篇、博硕学位论文574篇,研究内容多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没有权威文献明确区分大学生的信念和理想信念的区别。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主题或者题名搜索到期刊39篇、博硕学位论文62篇,期刊发表年度2009年为最高峰,2015年至2017年呈迅速下降状态,2017年至今呈平稳波动状态,研究的背景多为新媒体、新时期、多元文化、红色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的困境挑战研究、特征机制研究、路径方法研究、创新及价值研究。

2.1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现状原因研究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原因研究仍是学术界目前较关注的问题,研究思路基本上也是从四大因素即西方思潮的涌入、市场经济的转型影响、高校教育的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来阐述。如学者张兆文认为根源在于理想价值的一元主导与客观环境的文化多元之间的距离,理想信念一以贯之的稳定性与大学生求变求新求异心理之间的特征差异,理想信念的崇高性、预期性与现实的曲折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13]。学者姜华等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盲区源于网络化生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源于外来思潮涌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源于转型期体制的不完善[14]。

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现状研究仍是学术界没有放松的一大问题,但基本观点都趋向一致。学者张兆文认为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上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与青年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期待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对党的理论需求不强,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意识形态斗争认识不清,立场不坚定、对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抵触情绪[13]。学者蔡运男认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对象更为复杂、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自信[15]。学者叶柏森在认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与淡化反映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缺位与低效,将理想信念教育单一定义为意识形态教育,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疏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16]。学者黄兴华认为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就是主体(即教育者和学生)意识的隐退、主体身份的迷失、主体能力的缺失[17]。

2.2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意义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意义研究文献较少,国内外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得不论是学界还是教育界等对于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莫衷一是,因此价值研究观点基本一致。如学者佟怡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而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其次关系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18]。学者黄蓉生认为新形势下应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并把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进行深入探究和贯彻落实[19]。学者赵书认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20]。

2.3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路径方法研究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路径方法研究的实效性仍不明显,仍是学术界极关注的领域和急需创新研究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其路径研究方向和方法一致,但是研究角度多样。有学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方面进行路径切入。如学者赵书认为进一步强化主渠道作用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作用[20]。学者叶柏森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应该讲清共产主义的科学性, 破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迷雾;讲清共产主义实现的过程性, 破除马克思主义“渺茫论”的迷雾;讲清苏东剧变的深刻原因, 破除共产主义“悲观论”的迷雾[16]。学者查少刚、杜孝军认为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中解决“它是什么”的问题应遵循理论逻辑,解决“为什么是它”的问题应遵循历史逻辑,解决“它有用吗”的问题应遵循价值逻辑,解决“它如何有用”的问题遵循实践逻辑[21]。学者艾红梅认为将“三个自信”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模式:运用双向型讲授模式将“三个自信”融入教学内容;运用主题项目模式模式将“三个自信”融入活动课程,运用“测-考-评”一体化评估模式将“三个自信”融入教学考核[22]。有学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感恩教育、中国梦、红色精神以及机制建设方面为切入点进行路径研究,如学者周强、黄发友认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突出载体作用即高校制度环境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制度载体,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即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网络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即完善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实践平台建设即推进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23]。学者陈进华认为利用互联网思维,从马克思原典中寻找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资源,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要求”与“再定位”,即加强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克服“能力反转”的焦虑感,平衡学生“线上”“线下”的生活和学习空间[24]。学者谭娟晖认为红色精神是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25]。学者尹洁认为应该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模式:教育管理机制、环境育人机制、实践转化机制、制度保障机制[26]。学者秦维红认为理想信念教育既要特别注重情感激发,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以信念教育为目的,又要继续加强理性培养为主,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培育目的[27]。学者林伟毅认为应以中国梦为切入点从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四个维度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28]。学者章康龙等认为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校园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等校园文化,由现实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时空与方式上实现了融合互动[29]。

3 关于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研究

在知网数据库以大学生信心为主题或者题名搜索到期刊44篇、博硕学位论文3篇,研究内容多涉及大学生就业信心问题。以大学生信心教育为主题或者题名搜索到2篇期刊,研究的内容多为就业环境下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信心问题、大学生的信心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而以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或者题名没有搜索到相关期刊和博硕学位论文。

4 关于大学生“三信”一体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三信”一体的研究极少,知网数据库仅搜索到6篇相关文献,有相关大学生“四信”的1篇硕士学位论文,而且文献的发表年限多集中在2000年前后,研究背景和解决路径较凸出的观点是学者郭佳通过思政理论课、学校社团、社会实践、网络教育、校园文化运用课堂+课外、理论+实践、校育和自育相结合的方法将“四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四个新一代”的有效途径[30],学者汪青松中将“四信”教育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力”即说服力、感召力、凝聚力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径[31]。十八大以来,为了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团中央书记处同意团中央学校部开展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2015年4月7日,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网下发了《关于开展高校共青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的通知》[32],旨在通过“四进”为手段即“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增强“四信”即“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2018年12月18日,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1]。由此可见,信仰信念信心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时代性。

综之,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研究已经跨越了其内涵特征、价值意义的研究阶段,深化和过渡到了其现状原因、路径方法的创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效但仍存在待究的方面和问题。有关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没有系统梳理和凝练,探讨涣散、重个人旨趣轻学理性探究;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的区分度不够;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没有一体的构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明显,灌输理论不丰满,灌输主体不统一,灌输阵地不重视,灌输内容不明确,灌输方法不高效。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学者信仰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学者介绍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