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考
2020-02-23柏广才邱天语
柏广才, 冷 松, 邱天语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以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当前,高职院校进入“双高”建设阶段,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内涵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良好运行取决于合作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依赖于是否设计并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1]
一、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一贯要求
本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对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一直高度重视,先后发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9月1日正式施行,2013年7月18日修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文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对高职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政策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高职院校经历了规模扩张、内涵提升和高水平发展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淘汰了一些办学不规范、办学水平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的项目,办学质量不断提升。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具有综合专业素养、了解国际规则、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作为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在高职院校中虽起步较晚,但办学质量稳步提升,体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更新、培养目标重构、教材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M职业大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开展专科(高职)教育近40年来,历经多次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了理、工、农、医、师范、艺术和体育等专业齐备的办学现状,为江苏及其他近20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许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职人才。学校为贯彻国家关于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文件和政策精神,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对外向型高职人才的需求,自2006年开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省教育厅审核并报教育部备案,先后与法国、美国、加拿大、韩国和英国等5个国家的7所高校举办合作办学项目达10个。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帮助200多名学生出国深造,派出200多名教师外出进修交流,为学校内涵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效
1.适时调整合作项目
M职业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年来,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这一要求,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途径,动态调整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先后与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办学意向协议20多个,根据市场需求,每年保持3-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的招生,是江苏省高职院校中能够一直持续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少数院校之一。
2.构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学校依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要求,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二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由语言外教、中方语言教师、外方合作院校专业教师和具备双语教学的专业老师等共同组建教学队伍。三是灵活的学习模式。根据招收学生的生源状况,学校采取2+1、3+0和3+1的学习模式,对于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同时取得国内和国外高校的大专毕业文凭或本科毕业文凭,对未出国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国内转本或接读本科。
3.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
M职业大学依据与外方合作院校的办学协议,双方共同商定教学模式,引进外方教材、派专业教师去合作院校与外方教授共同备课、录制外方教授的现场教学视频等形成教学资源,用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各班级的教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对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校非中外合作办学的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经验。
4.搭建师生交流的国际化平台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聘请合作院校外籍专家来校授课讲学,并与专业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的体会,不断更新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每年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合作院校进修,接受培训,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不定期组织学生去国外合作院校进行为期2-3周的研修活动,让学生学习先进的专业技能,提升国际交流沟通能力。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相偏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M职业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的实际分析,在合作办学之初,学生的生源素质较高,合作双方院校能够按照合作协议的约定组织教学活动。但随着高考生源总数的下降,合作项目录取的学生分数越来越低,招生人数也在大幅度减少,远不能达到合作协议确定的招生目标。为降低培养成本,只能将合作项目的学生编入普通班级,按照国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一起上课,外教任课课时和任课门数也大大减少,[2]从而导致学生培养过程慢慢偏离了合作项目的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的契合度不高
由于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相偏离,学校未能组织教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认真研究,[3]未能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科学设置中外合作办学各专业的课程。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和实践实训课模块基本是参照学校普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设置课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要求契合度不高,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培养质量。[4]
3.教材建设明显滞后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各专业在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未能完全符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要求,导致教材建设相对滞后。表现在:一是没有按照中外合作办学的文件要求,制定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二是没有对外方合作院校提供的原版教材进行选编加工,形成教学讲义或自编教材;三是没有组织教师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开发合适的教材。因此,多年来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和实践实训课模块的教材与国内非合作办学各专业基本雷同,没有能够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达到的办学目的。
4.师资队伍不能满足要求
在多年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外双方举办合作办学项目的目的性还存在一些差异,外方合作院校通常是将项目作为自身储备留学生资源为目的,也有少部分院校将盈利作为其目的,而中方院校则是更多地希望通过项目达到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目的。[5]在此背景下,外方合作院校无法持续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派出专业教师担任三分之一以上课程和课时的教学任务,中方院校一开始尚能每学期派出3-5名教师去国外合作院校集中备课,但每当教师课务繁重时,集中备课也基本未能坚持下去。另外,学校也未能将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全部用于项目专业的教学上,从而导致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项目运行的要求。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考
(一)根据培养目标,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精神,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英语交流能力,了解和掌握专业方面涉外法律法规与行业惯例,能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国内国际业务,实践能力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这一培养目标,由中外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合作办学项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按照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组织实施专业教学。
(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依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英语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个性化课程模块组成。英语课程模块按照雅思英语教学要求开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课程,加强英语教学。通识课程模块主要设置包括人文、法律、科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内容在内的公共基础课程组成。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专业涉外法律基础和中外院校选择的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是由从外方院校引入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中方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职业能力课程模块由中外双方共同商定的包括从外方院校引入的实训课程组成。个性化课程模块是指符合项目学生要求的学历提升、就业创业和国际素养提高等方面的课程。
(三)消化吸收国外教学资源,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际,首先,安排中方教师认真研读、消化和吸收外方原版教材和教学资源;其次,组织中外双方的专业老师共同研讨教材教法、制定课程教学标准、确定实训项目内容;再次,组织中外双方教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配套的教学讲义(或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
引入“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以此为依据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和积累,逐渐形成既符合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求,又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培养质量,同时也区别于非合作办学项目的教材体系。[7]
(四)努力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根据学校实际,组建符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要求的教师团队。一是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协议规定,聘请外方合作院校专业教师来校授课并达到一定比例;二是学校应优先选派英语基础好的专业教师到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和研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掌握合作院校教学规范;三是在各种课程模块的教师配备上,要优先选择学历高、职称高、有国外学习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任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