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探析
2020-02-23牛燕梅
牛燕梅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在供应链运营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不再面向单一企业进行授信和融资,而是以供应链整体作为判断是否可以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向供应链属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协同,有助于提升供应链内企业的粘性,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一、供应链金融基本概述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指以供应链属核心企业为依托,以真实贸易交易背景为前提,通过对供应链整体信用进行评估,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方式为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产品,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通过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第三方监管等专业手段封闭资金流和控制物权,是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整合了贸易中的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从而可以达到盘活供应链中存量资金,进而为供应链发展提供资金拉动力的目的。
(二)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1.供应链金融以现代供应链管理为业务基础。供应链金融服务并不是建立在对单个企业资金和信用状况判断的基础上,而是将供应链整体运作情况作为对单个企业进行融资分析判断的基础,将链属企业间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交易作为业务的切入点,对供应链中流动性较差资产的未来变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供应链运营管理的持续性、稳定性以及发展质量,是决定供应链金融规模以及风险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2.实行闭合式资金运作是供应链金融的内在要求。由于供应链金融需要以整个供应链评估为基础,因此客观上必然要求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资金流和物流运作也必须按照合同确定的内容及方式在供应链内实现闭合式流动。
3.构建供应链商业生态圈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手段。供应链金融的运作需要管理部门、供应链属企业、金融服务提供者等在内的组织和企业形成一个生态圈,并确立有效的分工协作,各方在其中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并进行实时的互动和沟通。
4.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目标。在供应链运营管理中形成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存货等都可以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目标。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由深圳发展银行(即现在的平安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我国在供应链金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加上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使更多个性化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在企业中得到推广。
(一)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
1.以B2B电商平台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即以B2B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利用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满足贸易环节中个性化融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所在行业供应链的生产效率和流通速度。B2B电子商务平台本身具有数据和信息匹配精准、融资效率高等优势,可以快速、准确地为供应链属企业实现增信。目前上海钢联、慧聪网和敦煌网等均采取此模式。
2.基于互联网交易信用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目前阿里、京东等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企业在阿里、京东等互联网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记录为信用基础进行风险评估,并据以确定相应的信用级别。经评估确认后的信用级别是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是否向企业进行授信及授信金额的主要依据。
3.基于ERP管理系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ERP管理系统基于其本身对供应链中企业的数据管理优势,通过采用现代信息科技对链属企业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为金融服务提供商找到金融产品创新的突破口。目前国内很多ERP管理软件公司如用友、金蝶和鼎捷软件等采用的是这种模式。
4.依托物流运营管理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与其他行业相比,现代物流行业对供应链及链属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更加敏感,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也可以为供应链提供较好的金融支持。一些现代化运营管理的大型物流企业如顺丰、申通、德邦和华宇等通过其掌握的大量数据和信息,已经可以提供基准的金融产品。
5.由传统企业驱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由于历史的特点和原因,一些传统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如五粮液、蒙牛、海尔、格力、美的、联想等凭借其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经济资源,可以由其主导和驱动,实现为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保障供应链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资金收益。这种模式相比于其他模式,是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结合的直接体现,但实行起来条件相对严苛。
(二)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薄弱。实践已经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早已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已被很多企业所采纳,管理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仍显生疏,全面推进供应链管理仍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松散的供应链管理会弱化链条中企业间的粘性,从而制约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供应链整体运行的规模和活力。
2.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服务商数量较少。从我国当前供应链金融开展的情况来看,70%以上的业务都是由银行主导提供的。作为供应链金融的驱动者,金融服务提供商的构成是决定供应链金融服务质量的直接因素。这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适当降低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刚性要求,但在融资准入门槛方面仍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提供者。因此,如果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以银行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就难有理想的表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供应链金融中非银行金融服务商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都尚显单薄,仍然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而我国供应链金融要发展,必须从政策上大力鼓励非银行金融服务商的加入,来确保其内部需求的多样性和金融的持续创新。
3.交易确权问题。交易确权问题是供应链企业之间资金流动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企业之间存在普遍的“三角债”情况,且规模庞大。一些债权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及时完成所有权的确认,一些强势企业对上游中小企业的交易确权积极性不高,推诿、扯皮现象突出。而交易确权是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前提,如果不能实现交易确权,将直接影响商业信用的成立,也将使金融服务提供者不能顺利进入。
三、对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思考
(一)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赋能
当前,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具备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特点的金融科技将为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现代金融科技为供应链金融赋能,就是要为金融服务商全面、客观地展示链属企业在产业中的状态和能力,从而解决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目前我国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经验来看,金融科技赋能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将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资产和业务上,实现管理颗粒化;二是通过应用标准化、企业化和平台化的智慧云服务实现供应链中融资借贷各方信息的互联互通;三是要客观反映供应链交易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相应的资金结构;四是通过金融科技要确保主体信用状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将金融资产的真实状态通过数字化和模块化真实地反映出来。
(二)从立法层面限制不合理的延迟支付
目前延迟支付的情况在我国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直接制约和危害到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如果延迟支付尤其是主观上故意的延迟支付不能被有效遏制,将会严重恶化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动摇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也必然直接影响金融服务实业的效果和质量。在发达国家,一般会设有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最长付款期的限制。如果大企业或其他下游强势组织对中小企业出现了延迟支付,政府将会以在基准利率上增加8%~15%的罚息作为对中小企业的补偿。我国也应结合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遏制延迟支付的恶意商业行为。
(三)加大供应链自偿能力的风险管控
供应链风险由于兼具系统性、传递性和波动性等特点,而有别于传统单一的企业风险。所以侧重单一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要求。需要从供应链整体视角进行重新评估,以供应链为单位进行信用风险评估和授信安排,加强对全面风险组合管理,并对系统风险进行集成分析和评估。
(四)加大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
据调查,有超过约60%的企业不清楚除银行以外还有供应链金融机构的存在,甚至有时将供应链金融与高利贷混为一谈。因此,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扩大供应链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为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向企业普及供应链金融知识,引导企业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供应链金融,增强其参与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打好客户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对于促进企业的稳健运营和行业的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也得到了国家、社会和企业层面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结合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适时出台后续的支持政策,并在全社会推动供应链金融理念的普及,营造正确的供应链金融价值观。从企业层面来看,应加快布局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金融赋能,不断拓宽供应链融资服务主体,加大金融服务和产品模式创新力度,推动整个供应链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