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教师班级常规管理的提升策略
2020-02-22施丽娟
施丽娟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状态下需要遵守的规则。教师为了管理好一个班级而制定的需要幼儿遵守的一些规则被称之为“幼儿园班级常规”,具体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和要求幼儿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一个班级常规的好坏,对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非常大。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新教师是幼儿园的新生力量,新教师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将针对新教师班级常规管理给予相对应的策略与建议,帮助新教师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
一、深入班级,师幼共同制定常规
新教师首先要清楚本班年龄段幼儿的一日活动内容和需要达到的常规要求,其次要了解班级原有的一些规则,这是新教师能较快融入班级,与搭班教师统一要求、有序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除了教师,幼儿也是班级的管理者之一。因此,教师在制定常规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幼儿共同商量常规的具体内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实施常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愿意去响应和维护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如在建构区游戏时,教师准备了实木积木和一些辅助材料。有的幼儿在玩的时候会把筐内的玩具全部倒出来,但收拾整理时容易乱放。针对此现象,新老师往往会一遍遍用语言提醒,但始终收不到良好的效果。那么,能否组织幼儿自主讨论规则呢?教师可以围绕“建构区如何玩得有序又快乐”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引导幼儿自主推荐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组所定的常规,其他组幼儿再相互补充修正。就这样建构区常规成立了,它是由幼儿自己制定的:玩的时候在一个角落倒出多数积木,方便搭的时候随手取。筐上自己设计玩具标记,归放时按照标记归放。当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不仅自身可以严格地遵守规则,而且同伴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更加彻底地执行常规教育。所以要改变班级常规的制定观念,让幼儿参与到常规制定中来,通过制定常规的过程,既能让幼儿有自由、自主的空间,又能让常规执行到位。
二、运用多种方式促进班级常规的养成
1.以正面、积极的方式提出要求
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会经常说不要这个,不要做那个,但只是告诉了幼儿一个明确的规定结果,并没有指导其接下来正确的操作。举例来说,奕奕在活动的时候喜欢玩积木,当积木掉在地上时,教师会说:“奕奕,不要乱扔积木,快把积木捡起来!”此时教师可以更改语气,换一种表达方式,用温柔的口吻明确地表达对幼儿的提醒:“奕奕,地上散落的积木已经找不到家了,让我们一起把它送回家吧。”教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常规要求是从正面出发,帮助幼儿执行正确的行为指令,而且当幼儿较为配合时,应第一时间给予表扬鼓励,树立其自信心,久而久之就能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2.利用环境隐含常规要求
幼儿园的环境也具有教育价值,教师可在环境创设中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体现班级常规。如在喝水处、盥洗处、楼梯上等需要排队行走处贴上小脚印;将每个幼儿的用品贴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在摆放操作材料的柜子上贴上相应材料的标记,便于材料取放;在区域游戏开展中,用图标的数量暗示此区域适合进入的人数;在班级里贴上轻声说话的标识,暗示幼儿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洗手池边贴上正确洗手的顺序图;对于小班幼儿,用圆点标记引导早操排队的位置等。针对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在班级中张贴规则差异化的图示提醒,能够帮助幼儿达到常规要求。
3.采用榜样影响的方式
对于幼儿来说,在其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小伙伴间的影响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举例来说,当教师表扬某一个幼儿之后,其他幼儿就会学习模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必须全面地、及时地针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予以表扬鼓励。家长和教师也要从自身出发,规范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幼儿学习做好典范,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规范幼儿的言行。教师教导幼儿在公共场合讲话要轻声细语,自己却往往会扯着喉咙督促幼儿规范纪律,受其影响,幼儿的声音也会拔高,学会指挥别人的行為。出于教导幼儿的目的,教师完全可以走到他们身边轻轻地说。
4.运用儿歌、歌曲渗透常规教育
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渗透的好帮手,它富有童趣,便于记忆,广受幼儿青睐。对于幼儿而言,通过一边唱儿歌一边学习常规的方式,更容易帮助幼儿记忆,掌握常规要点。比如学洗手时,唱洗手儿歌,边唱边学中,幼儿知道了洗手时不应该玩水,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洗手的要领。幼儿园一日活动由许多环节组成,不同环节中的过渡,新教师会费很大力气帮助幼儿“切换频道”,我们可以以音乐为信号,借助不同的音乐提醒幼儿该做什么,音乐能让一日活动的常规更加灵动,让班级氛围变得更加亲切。
5.班级常规要坚持不懈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总是在时间积累与实践中完成的,想要培养合格的常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反复练习。因此在日常的各个流程环节中,教师要营造氛围让幼儿对需要掌握的常规不断地进行练习,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要细致、准确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对于执行常规的幼儿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有教师对制定的常规坚持不断地予以实施,幼儿才能够严格地遵循规章制度,这样教师管理起来才能更加省时省力。
三、分层指导、构建个性化班级管理
常规的建立和实施必须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说,教师在展开常规管理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细节引导,从生活点滴入手来加以规范。如小班主要培养良好的用餐、洗手和排队习惯等;中班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游戏规则,如活动中发言先举手,玩玩具时懂得谦让,游戏时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能遵守游戏规则等;大班则重点放在学习习惯、为他人服务、安全教育这三个方面。同年龄段同一个班级的幼儿,其个体能力水平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需立足幼儿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自控能力有待提高的幼儿,教师对其具体要求就可以稍微降低,可借助谈话或者是针对性指导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建立遵守常规的意识,并使其有足够的自觉性和执行力。如果幼儿有着较好的执行力,那么对他的要求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师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建立适合本班幼儿的班级常规。
常规建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刻意地约束幼儿,而是为了让其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人格品质。教师需要不断地寻找正确的教育策略,真正借助常规的力量,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基。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