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节”
2020-02-22安慧霞王莉梅
安慧霞 王莉梅
传承传统文化,浸润文化经典,作为幼教人,使命担当,任重道远。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支——传统节日教育,幼儿园如何通过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的意趣,进而亲近、认同、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呢?这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活动源起
区域活动时间,昊昊正在做手工,小冉跑过来问:“咦,你是在做粽子吗?”“是啊,我做的是红枣粽哦。”昊昊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妈妈也会包很多粽子。”“嗯,我妈妈说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节日,那天大家都要吃粽子。”“我知道,我知道,我们马上就要过圣诞节了。”珊珊迫不及待地说。昊昊立刻反驳道:“圣诞节不是我们中国的节日,春节才是!”
此时,在周围游戏的孩子们纷纷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说出了好多节日。从孩子们的讨论内容看出,他们对中国的节日还不太清楚,开展一次关于“中国节”的主题活动很有必要。由此,“我的‘中国节”主題活动便应运而生。
二、活动过程
(一)辨识“中国节”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吗?”
“我知道,中国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啊。”
“还有中秋节。”
“吃饼子的立春,吃饺子的冬至,我妈妈告诉我的。”
自主活动时间,孩子们以口头调查的方式,询问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对于中国节日的认识和了解,并做好调查记录。
根据调查结果看出,孩子们认为的中国节既有传统节日,也有24节气。那到底将哪些内容纳入到主题活动中呢?经过与孩子们商量,我们决定将孩子们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作为我们的“中国节”。
(二)梳理“中国节”
孩子们与教师一起,绘制出节日内容的思维导图。
(三)体验“中国节”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整合不同教育资源,逐一开展了相应的节日节气活动,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了解“中国节”的由来、意义、习俗等,让幼儿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中国节”,感受节日的意和趣。
1.利用社区资源——“重温爱国情,共享中秋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在开展节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园所周边资源的调动和运用。
今年的中秋节,我们积极与社区对接,特别邀请了社区的退伍老红军来园和孩子们共度中秋,开展了“重温爱国情,共享中秋乐”的节日活动。两位老红军用颤抖的双手和孩子们共同将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升起。随后,孩子们围坐在两位老红军身边,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红军爷爷坚毅的目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已经深深镌刻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正是中华精神的传承。
2.注重文化体验——“幸福民俗中国年”
引入民俗,切身体验,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俗的风采,这是进行节日活动的重要宗旨。
在春节活动“幸福民俗中国年”中,我们邀请了民间艺人走进幼儿园,引导孩子们通过剪纸、捏面人、做糖画、做布老虎、串糖葫芦等活动,体会传统民俗活动的别样与不同,让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植根于幼儿心田。
如在进行捏面人的活动中,面人师傅张叔叔的作品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令孩子们着迷。张叔叔还给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捏面人的手工细节——捏、搓、揉、掀、点、切、划,孩子们有模有样地做了起来,乐此不疲。
又如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糖人画”,更是令孩子们兴趣高涨。造型夸张、活泼生动的十二生肖,经过熬糖、浇铸、铲画等一道道工序,令孩子们赞叹不已。拿着手里的糖人,喜滋滋地咬一口,甜甜的味道沁入心田。真是“民间绝活画糖人,传承技艺展童趣”啊!
3.挖掘自然材料——“重阳登高”
热爱自然、融入自然是幼儿的天性,而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也是无限大。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在重阳节时,我们就以自然材料为主,开展了“重阳登高”活动。
孩子们运用搜集来的麦穗、稻谷、树叶、棉花、树枝、玉米棒等,以登高习俗为主线,通过绘画、拼摆呈现出秋日登高的场景,“流动的瀑布”“飘动的云彩”“丰收的农作物”以及孩子们“登高远望”,共同呈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此外,我们还将节气与传统节日相融合,分别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比如与立春相关的“小种子 大梦想”主题活动,与芒种相关的“麦趣多多”主题活动,与霜降相关的“一叶知秋”主题活动等。
对于担负着培养国家未来小公民使命的幼儿教育而言,帮助幼儿浸润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责无旁贷。这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将继续挖掘节日文化的精华与内涵,尝试拓展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洒入孩子幼小的心田,让幼儿园成为传承、传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