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天期刊数字化集群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0-02-22杨洁曹晓勇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25期
关键词:数字化平台

杨洁 曹晓勇

摘  要:中国航天期刊平台由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航天科技、科工两大集团共同搭建,汇集了国内40余家航天科技期刊加盟。2019年10月,中国航天期刊数字化集群平台上线,本文介绍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航天专业知识体系、对文献进行多维度的标引和深层次的分析等建设思路,为编辑部、作者、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力求打造航天科技期刊集群网络生态圈,提高我国航天科技期刊影响力,促进航天事业发展。

关键词:航天科技期刊  集群化  数字化平台  网络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9(a)-0248-04

Abstract: China Aerospace Journal Platform is organized by China Astronautic Publishing House Co., Ltd. and established by CASC and CASIC, which more than 40 domestic journals on aerospace science have joined in. In October 2019, the digital clustered platform of China Aerospace Journal came online. By establishing data standard and aerospa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ystem, multi-dimensionally indexing and deep-level analysis of the articles, providing personalized services to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authors and readers. It strives to build the network ecosystem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cluster,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industry.

Key Words: Aerospace sci-tech journal; Clustering; Digital platform; Network ecosphere

1  引言

目前,我國拥有航天期刊60余种,涉及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两大集团、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及战略支援部队、大学等单位[1],其中大多数属于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围绕航天重大工程专业领域和未来中国航天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开展技术、学术交流,为我国航天科技知识的传播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航天期刊自身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敏感度高、受众面窄等特点,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办刊模式、自主的办刊规律、辑多编少的办刊方法和各具专业特色的办刊形式,造成了各期刊仍处在相对封闭运作的状态,规模不大,传播能力不强,精品期刊相对较少。为解决航天期刊在运营和发展中的困境,2015年1月16日,由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牵头,航天科技、科工两大集团共同搭建的中国航天期刊融合发展集群正式成立。

航天期刊融合发展集群成立5年来,吸引了40余家航天科技期刊加盟,已初具学术出版经营平台的雏形,建立了期刊编辑部组稿、出版公司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手段,打造我国航天科技期刊互联网主阵地,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于2019年10月正式上线了中国航天期刊数字化集群平台(以下简称中国航天期刊平台)。中国航天期刊平台打造的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对外发布系统,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航天专业知识体系和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和多维度的标引、解析,为航天期刊编辑部、作者、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上述三类核心用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打造了由编辑部、作者、读者组成的航天科技期刊集群网络生态圈。

2  构建航天专业知识体系

航天科技期刊文献不仅包含了最前沿的科技进展,还有很多延伸内容值得挖掘。例如,单篇文献可以反映某些学科专业、工程型号、研究方向、研究机构(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将这些信息提取、整理出来,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将会梳理出各个研究分支的发展脉络,对读者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和学习有很大帮助。因此,航天期刊集群数字化平台根据航天这一行业领域的特点,建立了学科专业、型号、机构、研究层次、作者五类知识体系(见图1)。其中,学科专业的制定结合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专业目录、国家学科专业设置、系统工程方法等,最终确定了三级共计近100个专业,其权威性、专业性、全面性在航天知识服务领域较为领先。基于这一知识体系,专业编辑对每一篇文献的学科专业、型号、机构、研究层次、作者进行了整理和标引,利用数字化手段呈现,为用户提供了多维度的知识服务。

目前,航天期刊门户网站大多仅展示PDF格式的文献数据,也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中国航天期刊平台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制定了航天期刊全文数据标引标准。标准是在参考了中华医学会期刊论文签集(CMA JATS)等国内外先进期刊标准,并充分研究航天专业知识特点后制定的。在元数据层面,除了常规元素,制定了学科专业、型号、机构、研究层次等特色元素及其属性。在正文层面,对于文献中的图片、表格、公式、参考文献等设置了细粒度的数据标准。基于航天期刊全文数据标引标准,对平台内全部文献进行了全文XML加工和专业标引,实现了数据的一次加工,多次、多终端复用。

3  对文献进行多维度的标引和深层次的分析

中国航天期刊平台对文献进行了多维度的标引和深层次的分析。由专业编辑对单篇文献的学科专业、型号、研究层次等信息进行了标引,点击相关信息,可以链接到相应的学科专业、型号、机构、研究层次详情页面。同时,平台展示了每一篇文献摘要浏览、全文阅读、被收藏和被引的数据。根据文献内容,向用户推荐相关作者文献、相关专业文献、相关型号文献、相关机构文献,为用户提供了延伸阅读服务。

由于对全部文章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加工,因此用户可以在平台中进行全文检索,与元数据级的检索相比,大大提高了检索的准确性。平台提供PDF和HTML两种阅读格式,HTML格式的科技文献在移动端阅读时效果比传统PDF格式更加友好。科技文献中,图片、表格、公式数量较多,为了便于读者进行对比和阅读跳转,HTML格式中,每一篇文献的图片、表格、公式、都进行了集中展示。

航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航天期刊文献反映了最前沿的技术进展,中国航天期刊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从航天期刊文献中整理出三类研究热点:

(1)发布热点:从期刊文献中提取,代表最新的研究热点。

(2)阅读热点:从用户阅读数据中提取,代表被关注的熱点。

(3)推荐热点:由专家、期刊编辑部提供,代表行业专家的经验。

平台展示了三类热点的发文趋势,热点相关的文献、作者、机构,以及其他用户对该研究热点的关注度,对科研技术人员把握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为编辑部、作者、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通过搭建科技期刊集群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以使各期刊在资源、平台、人才、运营等方面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中国航天期刊数字化集群平台建设的核心,就是基于上述知识体系和文献挖掘工作,从基础应用、延伸应用、组合型服务三个层次为编辑部、作者、读者三类用户构建沟通渠道和提供服务,打通期刊数据的产生、生产、供应全流程,为行业期刊平台构建提供一种新的范式(见图2)。

4.1 基础应用

目前,我国航天科技期刊主要依靠知网、万方、维普等综合性资源平台进行学术传播,与作者、读者的沟通以及期刊自身影响力的打造主要借助期刊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但是单个期刊网站的传播能力极其有限,甚至有少数航天科技期刊并没有建立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这对于航天科技期刊整体影响力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国航天期刊平台为所有加盟期刊提供门户网站功能,期刊编辑部可以在平台上维护自己的门户网站,进行学术资源传播,同时与作者、读者建立联系。期刊门户网站包含期刊首页、期刊简介、投稿指南、期刊新闻、征稿启事、专题、过刊浏览七个模块,涵盖了期刊对外信息发布的各个方面,还提供了多种页面风格,期刊管理员可根据自身需要对这些模块和门户整体风格进行维护。期刊门户网站还开设了投稿、审稿、编辑入口,相关人员可以直达编辑部投审稿系统。

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既是平台的读者,也是平台的潜在作者。在作者服务方面,中国航天期刊平台为全部文献作者开设了个人主页,作者可以通过平台向同行展示个人研究经历、最新研究成果等情况。同时,作者在有投稿意向时,可以比较各刊的特点和最新的征稿方向,通过平台提供的快捷入口向目标期刊进行投稿。平台还为各个编辑部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编辑部可以将收到的高质量但不符合自身需求的稿件分享给其他期刊编辑部。

4.2 延伸性应用

根据建立的知识管理体系,设置了学科专业、型号、机构、研究层次主页面,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使用户获得延伸阅读体验。例如,如图3所示为“惯性技术”学科专业主页面,对该科学进行了如下分析和展示:通过相关文献展示该学科下的全部文献,通过趋势分析展示该科学每年的发文数量趋势,通过浏览排行、阅读排行、被引排行展示该学科下摘要浏览、全文阅读、被引频次最多的文章,通过相关学科展示该学科的上、下级学科,展示在该学科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和机构,以及被浏览最多的作者机构。用户在关注了某个学科专业后,后续可以持续获得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献推送。

通过对文献进行的多维度标引和深层次的分析,用户可以获取单篇文献的延伸知识。如图4所示的文献详情页面,展示了该篇文献的学科专业、型号、研究层次等航天领域特色信息,还展示了每一篇文献摘要浏览、全文阅读、被收藏和被引等评价指标数据,同时还向用户推荐了该篇文献的相关作者文献、相关专业文献、相关型号文献、相关机构文献。

4.3 组合型服务

中国航天期刊平台将上述为各期刊编辑部、作者提供的服务整合后,还从行业期刊集群平台整体的角度,提供航天领域最新的资讯,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行业动态、学术会议、征稿专题等,用户可以一站式获取领域内最新的科研信息。

中国航天期刊平台对各刊和平台整体进行了大数据分析,通过对摘要浏览、正文阅读、被引关系等指标进行分析,对文献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对用户在学科专业、型号、研究热点等方面的阅读行为,向其精准推送相关文献和期刊征稿消息;通过粉丝画像,向期刊和作者推送粉丝分布情况和阅读喜好,对其办刊/写作方向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3个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将编辑部、作者、读者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不仅形成了期刊文献数据从产生到生产、再到使用的闭环,而且使数据产生了增量的价值。

5  结语

中国航天期刊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航天专业领域特点与学术内容资源传播规律,以线上集聚带动下线联盟的方式,力求解决航天科技期刊小、弱、散的困境。中国航天期刊平台的建设也给航天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路径。应用航天期刊平台,部分期刊论文阅读率、下载率都有10倍以上的提高,同时,借助航天期刊平台的作者、读者生态圈正在形成。未来,平台的主要工作将会是对这一生态圈的运营,在各编辑部运营好自身门户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合力,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以读者和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中,共同提升航天期刊的学术水平,提升航天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黄英娟,孙一依,孟令艳.美国化学会期刊群分析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20(2):42-50.

[2] 邓宁丰,胡群芳,王小戈,等.航天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策略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9(8):57-60.

[3] 朱拴成.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融合出版探索实践——以中国煤炭期刊网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2):209-211.

[4] 沈锡宾,刘红霞,李鹏,等.数字化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模式探析[J].编辑学报,2019,31(1):11-16.

[5] 曹晓勇.建设数字化集群平台促进航天专业期刊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8):237-238,240.

[6] 沈锡宾,李鹏,刘冰,等.CMAJATS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数字出版中的三年实践总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48-252.

[7] 胡冰,段家喜,杨蕾.光学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新思路[J].传媒,2015(17):15-17.

猜你喜欢

数字化平台
中职学校打造精品课程数字化平台的探索
面向液压挖掘机电控多路阀的控制系统参数整定
病理学实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的单体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字化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