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词句教学的突破

2020-02-22王少莹

语文天地 2020年33期

王少莹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书面的教学设计是重要的考核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值高,难度系数大。书面教学设计包括选择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运用教学方法等。考试中会选定文本的某一句或某一段作为考核的内容,那么如何品析这个句段的语言韵味,挖掘文本“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切实要考虑的方面。下面以几个文段为例,展示笔者的设计思路,思考从以下路径寻找词句教学的突破口。

一、重重叠叠——叠词

例1: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节选自迟子建《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设计思路:

第一,默读,圈画关键词:轰轰烈烈、闪闪烁烁、隐现。

第二,运用删减、变换词语等方法品析关键词,感受霜花的逐渐消融。(同桌交流)

品味叠词:轰轰烈烈、闪闪烁烁。此处的“轰轰烈烈”呼应了上文第1段杭州西湖春天梅花绽放的急促、迅猛、热烈。辅之以“不是……而是”这样的转折关联词,与此句话的“闪闪烁烁”形成对比,形象描绘北国四月霜花的消融。叠词用于描绘景象,形象贴切,又增添了音韵美。

换词法:“隐现”能不能换成“出现”。不能。因为隐现是隐隐约约的显现出来,与上文的“闪闪烁烁”和下文的“稀疏”相呼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随着天气渐渐变暖霜花逐渐消融的情形,暗示北方地春天正“一点一点化开”。从而体会到春天融化的动感。

品析比喻句:“像稀疏的梅”写出四月随着气温变化霜花去而复返的形貌。“稀疏”更添了疏朗的美感。用典雅的“梅”做喻体,彰显作家对自然美的礼赞。

此段设计重点抓住叠词“轰轰烈烈”与“闪闪烁烁”,这两个词是叠词,相互又起到对比的作用,形象描绘北国四月的霜花随着天气渐渐变暖霜花逐渐消融的情形。

例2:太阳刚刚落下,天边,还沁着一抹红晕,和天边的蛋青色渗透在一起,亮亮的。这时,家家户户的烟囱上,都冒出一缕烟,蓝蓝地升上高空,在黄昏的余光里显得格外清晰。——节选自余显斌《娘的那轮中秋月》

设计思路:

第一,默读,圈画关键词:沁、渗透、亮亮、蓝蓝。

第二,运用删减、变换词语等方法品析关键词,体会黄昏的美景。

删减法:“还沁着”删掉,好不好?直接写一抹红晕,过于平常,没有浸润之感。

换词法:“渗透”换成“混杂”好不好?“混杂”没有美感。与下文的“亮亮”的不协调。

重点品味叠词:刚刚、亮亮、蓝蓝、家家户户。“亮亮”写出黄昏天空的明净透亮。叠词既可摹形,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还有一系列颜色词,既有感情色彩,又增加的视觉美。“红晕”有喜庆之味;蛋青色有清丽恬静之感,蓝色有安详与广阔之意。颜色的巧妙组合,构成一副温馨多彩的乡村图景。

第三,思考: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明确:主要从远近、视觉、动静结合等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第四,这些描写的景物有什么表达效果?(同桌交流)

内容上描绘了黄昏的美景。

衬托手法:写景是为了抒发情感,儿时美好回忆,儿时乡村美景印刻在作者心中,令作者无限想念。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正面衬托了人们生活的祥和、快乐;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

对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由黄昏自然引出下文的月色的描写以及吃月饼的往事。

本段运用一系列的叠词和颜色词,并借视觉的感悟来表达记忆中的家乡的美景。发现这些词语并不难,难是难在如何结合上下文把这些表面上看似寡淡的词语咀嚼出韵味来。

二、此唱彼和——呼应的词

例如,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节选自高军《掌声》

设计思路:

第一,默读,圈画关键词:蹿、炸响、瞬间。

第二,运用删减、变换词语等方法品析关键词,体会心情的变化。

换词法:“蹿”换成“跳”好不好?学生公开在黑板上写“我”的“坏”有失自尊(面子)、有失威信。“蹿”更能反映火气大,来势猛。

删减法:删掉“炸”变成“头皮啪啪响”,有了“炸”更能写出高老师的怒火,差点失态,联系下文,与下文的平静温和的处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为塑造高老师的形象做铺垫。

重点品味:瞬间,说明老师情绪调整很快,联系上文“一下”与“瞬间”形成很好的呼应,“火”来得快,去得也快,反映了高老师的理性与智慧与善解人意。

第三,思考:“我”又为什么将“蹿得老高”的“火”在瞬间控制住了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同桌交流)

明确:担心言行失控而激化矛盾,决心通过引导、沟通的方式来取得最好效果。

第四,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点出了具体发生的事件。

拟人手法:蹿,形象写出高老师火气之大,但很快控制情绪,情节的逆转,吸引读者。

此段设计主要抓住最容易忽略的“一下”与“瞬间”这两个互相呼应的时间词进行品读。

三、表里不一——矛盾处

例如,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髫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节选自王秋珍《奶奶的玉簪子》

设计思路:

第一,默读,品读本段语言特点,做简单批注(默读、批注)

第二,讨论:这段话刻画了奶奶怎样的形象?哪些句子写得很精彩(有深意、动情……)?如何理解?(小组合作交流)

第三,讨论后反馈,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

换词法:把“视之如命”换成“很珍惜”。“很珍惜”很一般化的表述,“视之如命”能更好体现此物乃传家之宝,也侧面表现了奶奶对爱情的坚守,对亲情的珍视。

思考:奶奶“视之如命”的玉簪子居然丢了?是否合常理?(小组合作交流)

要很好地解读这个问题,必须联系下文。表面看的确非常不合常理,反常规的行为,必然能吸引读者。非常精妙的一句话,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读出悠远怀念之意。“视之如命”读出呵护的味道。

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从“温润”一词,可以感受到奶奶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从“一丝不乱、剔透”等词可以看出,奶奶爱干净整洁,热爱生活,生活比较精致。如此细腻的生活行为,竟然把每日不离身的玉簪子弄丢了,这其中一定有缘由,再次引发读者阅读期待。

如此有生活情怀的奶奶养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是冷漠无情的,结合下文的阅读,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此句话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此段的设计主要是抓住“视之如命”与下文玉簪丢失的矛盾展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