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循三重视角,教好统编版咏物诗

2020-02-22

语文天地 2020年33期
关键词:咏物诗于谦石灰

周 旋

统编版六下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编选了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以及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很显然这三首诗都是典型的咏物诗,即借助相关的事物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因此,咏物诗的教学既需要从古诗一般特点入手,同时也要凸显咏物诗“借物喻人”的本质特点,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深入对话,真正探寻诗人蕴藏在文本中的价值意蕴。

一、石灰视角:以生产为主线,理解诗意中感受石灰形成之艰辛

咏物诗讲究的是借物喻人,旨在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志向、抒发情感。教师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咏物诗的表面意思入手,借助诗歌语言来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触事物的特点。

明代的于谦所创作的这首《石灰吟》,就以生动而形象的笔触展现了石灰生产的全部过程。第一句“千锤万击出深山”,以“锤”“击”两个动词揭示了石灰石运出深山的艰辛经历;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诗人以“焚烧”一词,展现了石灰石被大火锻造的过程;第三四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紧扣“粉碎”展现了石灰石变成石灰末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很显然,石灰值得描写的内容非常丰富,但诗人并没有完全铺开,而是遴选了石灰生产过程中最为典型的锤击、焚烧、锻造、粉刷四个阶段,教师可以借助石灰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一条主线,组织学生在介绍石灰生产过程中,理解古诗的大意。

作为一首咏物诗,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古诗大意的,更为关键的是要能够为后续与诗人的整合奠基。因此,理解咏物诗大意时,绝不能停留在原始化的层面上,通过想象还原石灰锻造的过程,浸润到文本诗歌的内蕴之中。为此,教师可以紧扣诗歌中的“锤击”“焚烧”“粉碎”等关键性的词语,引导学生通过“锤击”想象石灰被一块块从山石中被割裂下来的惨痛过程,借助于“焚烧”一词想象石灰在高温中被焚烧的情景,并将其与“粉碎”联系起来,想象石灰为了将清白留在人间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先后经历了两个层面的训练:通过诗句的感知,理解古诗的大意,梳理、罗列出石灰生产的一系列过程;同时,还紧扣这些过程,将原本生硬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了鲜活的画面,实现了意形之间的相互融合,真正为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奠定了基础。

二、诗人视角:以资料为平台,了解生平中洞察人生遭遇之挫折

咏物诗强调“人即是物,物即是人”。在第一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诗句,理解了古诗大意,已经对诗人所托之物形成了较大的认知。因此,教师就需要将学生的认知视野从原本诗歌中抽离出来,通过资料的拓展,对诗人的生命进行了解。这样一来,才能为后续感知事物与诗人之间的联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咏物诗表达的需要,诗人常常会将自己的视野、情感隐藏起来,因此在古诗中并不能够快速找到与诗人相关的元素和信息,教师就可以尝试着与文本之外的资料进行链接,鼓励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选择与本诗相关的资料。比如,学生获取的资料非常丰富,但教师并没有全盘悦纳,而是从教学目标出发,引导学生围绕着诗歌表达的主题对拓展的资料进行遴选。于谦从小就聪明智慧,读书也非常用功,知识面非常丰富;青年时代的于谦,虽然官位不大,但他为官清廉,处处为当地百姓着想,深受百姓的爱戴;中年时期,于谦官至兵部尚书,土墩堡一站之后,皇帝被俘虏。于谦则在朝中临危受命,本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思想,他抛开个人安危和恩怨,拥立新君登基,但后来老皇帝回国,于谦以叛逆罪被处死。于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其精神长存,为后人所景仰。很多学生在阅读了于谦的生命资料之后,就会发现于谦一生的遭遇和经历,其实与石灰生成的过程有着惊人相似之处:从小就聪明智慧,读书也非常用功,知识面非常丰富——对应诗歌中的“千锤万击出深山”;青年时代的于谦,虽然官位不大,但他为官清廉,处处为当地百姓着想,深受百姓的爱戴—对应古诗中的“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以烦叛逆罪被处死—对应古诗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于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其精神长存,为后人所景仰—对应古诗中“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借助于资料的拓展与运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诗人于谦的生平资料,将其一生与石灰的制作过程进行了联系,找准了于谦与石灰之间的关联,为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地生长奠定基础。

三、融合视角:以情境为载体,角色置换中创设言语表达之通道

咏物诗的表达手法是借物喻人,是托物言志,这就意味着诗人的元素在古诗中并不出现,而是全部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身上,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咏物诗中,不能无视诗人的存在,而要能够通过古诗所借助的事物,看到诗人中的影响,将咏物诗中的物与人进行深入融合和高度勾连,以融合性的视角,为学生创造言语表达的空间,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地不断生长。

还以于谦的这首《石灰吟》为例,诗人所描述的虽然是石灰吟,但明显可以看出实际上指的是诗人自己,但如果仅仅是机械的表达是难以真正促进从物到人之间的融合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言语表达的平台,将自己看成是诗人于谦自己,并走进诗歌的内核,引导学生着力想象诗人究竟想通过石灰、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指向。鉴于此,教师就充分利用其人生经历中最后被迫害致死的资料,创设了这样的实际情况:于谦一心为国的忠诚并没有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还是以叛逆罪被处以死刑。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于谦在走上刑场时,很多亲友都来送他最后一程,很多百姓都已泪流满面。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没有丝毫的畏惧;面对前来送行的友人,他也没有丝毫的留恋,他想到了自己曾经写过的那首《石灰吟》,请你来为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候大声朗诵这首古诗。教师相机出示了慷慨激昂的音乐旋律,与学生朗读形成相得益彰之效。此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时此刻的于谦,可能会借助于这样的诗句表达什么呢?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及看成是于谦,通过及时的诵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形成共鸣。很多学生就直接将自己内心体会到的诗人内心呈现出来:面对着敌人的屠刀,我有什么好畏惧的呢?面对着亲友们,我也无需留念什么?即便我粉骨碎身也毫无畏惧,我要把自己的一身清白、一身正气都留在人间。

咏物诗所强调的是“人即是物,物即是人”,因此最终的归属就应该是人和物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将人与物人为地分割开来,导致一首诗两张皮。鉴于此,这一板块的教学,在鲜活的情境之中,整合运用所呈现的资源,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高度融合。

咏物诗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律,教师则从这种规律入手,依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了人与物之间的融合,推动了咏物诗教学整体效益地提升。

猜你喜欢

咏物诗于谦石灰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成鹰之路
果子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于谦小酒馆》 “相声皇后”为美食捧哏
不同有效成分的石灰消毒防病效果的比较试验
用石灰食盐水浸泡稻草喂牛好
体物尽其妙,品之有寄托——杜甫咏物诗《房兵曹胡马》赏析
咏物诗的一种写法
石灰法中水深度处理工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