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
2020-02-22刘小勇
文 婷,刘小勇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完整的人,反对教育功利化、职业化,是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仍旧存在些许问题,其价值效能亟待进一步挖掘。相比之下,美国在通识教育方面的实践已有上百年的传承与积累,其中部分经验值得借鉴,相关课题研究备受关注和热议。
一、中外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在现代教育体系结构中,通识教育占据着越来越高的比重,并触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曼丽指出,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全校必修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同时,沈燕红认为,高职通识课程可由“公共必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公共选修课”、“隐性通识课”等组成。综合来讲,通识课程可作为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较之专业课程具有基础性、适应性、整体性、综合性、多样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其设置的初衷是为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需求。时至今日,通识教育已然得到了中外高校越来越高的重视,并在不同程度取得了成效,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可汲取更多有效经验,从而推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趋于完善。具体而言,从课程目标的设计上讲,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分别在各个领域设置了明确了子课程目标,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设计尚未成熟,总体目标与课程设置目标的关联性不强。同时,在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上,美国高校尤其重视学生平衡和整合知识能力结构的形成,关联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政治教育色彩较为明显,并涉及到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较多。另外,美国社区学院还建立了相对庞大的支撑系统,奠定了通识教育坚实的基础。基于对中外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发展尚存较大空间,部分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解决。
二、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建设的启示
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发展,是实现更高质量人力资源输出的重要一环,而课程设置作为其价值释放的基础,其完善建设至关重要。作者结合实际情况,基于国外先进经验借鉴,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有效践行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明确导向目标
根据百度百科的相关释义,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为活动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就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系列工作需以此为中心展开。而通识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科学的目标设计与规划至关重要,是保证其最终效用价值产出的基础。具体而言,高等职业院校首要明晰“通识教育”的内涵,了解其全面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等特点,并将之视作知识架构的过程,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继而引导学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目标设置应包含三个层次,即认知目标、价值目标和情意目标。其中,认知目标,要求不断拓展学生知识涵养构成,形成他们良好的逻辑思维,以提升其社会生存技能;价值目标,着重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优良品质,使之立足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仰,并紧密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关联;情意目标,则是偏重于人文素养的提升,培育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
(二)丰富内容结构
通过上述中外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美国社区学院的相关内容体系设定较为完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同时,台湾地区亦是有着丰富的经验供给,包括文学艺术、逻辑思考、职业规划等。目前来讲,内陆高等职院校通识课程主要由公共必须课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的重心在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培育他们的人文科学素养,而后者则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追求。面对当下竞争愈加激烈的社会环境,依托教育部相关指导,高等职业院校需在充分考虑授学时间、学生精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进一步丰富选修类通识课程内容设置,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便于更好地辅助其个性化发展。同时,根据上述目标指导,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丰富学生知识涵养,还力图培养其完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除了上述方面,还需进一步延展通识课程内容深度,秉持“基础性和综合性”原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鼓励他们阅读经典,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对世界更为深度的认知。另外,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影响过程,为了不给学生造成过多压力,应注重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并合,从而保证最佳育人效果。
(三)强调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推动通识教育发展作用显著,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导向功能,增强了其针对性、科学性以及实效性。美国社区学院十分注重对通识教育学习结果的评估,并且采用了多重方式并举的模式,包括国家标准化考试、在校表现评估、校友跟踪调查等,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中,标准化考试作为应用最广泛的评估方式之一,重点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积极导入通识教育学会亦或委员会等参与,并做好中间协调工作。与此同时,素质教育改革生态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通识教育的行为主体,应秉持其自身发展特色,尊重学生主观个性差异,进而生成相对独立的考核指标,包括组织结构、课程设置、学生表现等,从而为通识教育发展奠基。值得着重指出的是,通识课程所关联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其授学成效追求的往往是多元抽象的,并非短时间能够立竿见影,尤其是批判思维、道德反省、民主涵养等更是难以量化评估,由此气氛比机制更具影响力。基于对国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借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需进一步深化“以生为本”理念认知,逐步建立完善的通识评价机制,将知识与能力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扎实师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中讲到,“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进一步加强师资保障方面的建设至关重要,是推动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完善的关键所在。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发展趋势下,学生群体构成愈加多样,对从业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通识课程教学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构成不仅要“专”还要“博”,同时具备“乐学乐教”的精神,善于“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创新。对此,高等职业院校应不定期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搭建好教师之间的互动协作平台,促进有效经验共享,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涵养结构,继而提升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为通识课程设置优化奠定扎实的智力因素支持。台湾学者庄正指出,“凡属教师必先接受教育专业知识与训练…鼓励教师进修,指定资深学者指导”。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还可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改革开放战略部署,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教师通识素养,形成其独特的教学风格,积极感染学生成长。
(五)健全制度支持
某种维度上讲,通识课程设置本身作为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项目,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用显著,因此应得到多方力量的有效支持。事实上,如上分析所述,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所关联到的内容相当广泛,单纯地依靠某个学院亦或部门很难完成相关设置任务,需要其相互协同,并在行政组织的统一规制调度下发挥最大效能。对此,美国芝加哥大学独设了核心课程委员会,并在学院管委会的协助下,专门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该启示,建议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针对通识课程设置需求,设立相应的专管机构,如“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识教育管理会”等,负责相关日常事务的有效处理。同时,制定科学的通识课程设置规范,推行开课申请审批制度,大力发展教研教改工作,完善学生选课导学制,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平台优势,增强学生自主能动性,使之获得良好的参与体验,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除却上述这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视角下,要始终坚持党的一切领导,从国家层面上讲,针对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出台系列政策法规,明确归属权、学分分配等问题,提高各利益相关主体的重视程度,引导生成良好的生态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效能。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外高等职业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尚存较大的优化空间,基于先进经验学习与借鉴,需进一步明确目标导向,并不断丰富内容结构、强调评价反思,加强师资队伍保障,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支持,以保证最大育人效果。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更多有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