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化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探索
2020-02-22福建省福州市蓓蕾幼儿园
福建省福州市蓓蕾幼儿园 齐 凌
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索活动。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中,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幼儿园的科学集体教学活动要怎样实现生活化的理念?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开展生活化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探索。
一、活动内容选择“去伪存真”,解决幼儿当下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开展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必须慎重地思考所选择的学习内容是否生活化、是否基于幼儿当下的实际需要。
大班开展了“植物”主题活动,幼儿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喜欢的植物,创设了观察区。五一节过后,幼儿发现观察区里的植物耷拉着,像是生病了。刚开始,他们以为植物缺水了,便为植物浇水。没过半天,绿萝蔫了的叶子舒展开了,可是月季花没有变化。他们等啊等,盼望着喝了水的月季还能长出绿色的叶子,可是一天、两天过去了,花茎上为数不多的几片绿色叶子逐渐变黄了,最终没能救活,还是枯萎了。有的幼儿不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绿萝和月季花都被浇了水,可是结果不一样?”在清理月季花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月季花的根。幼儿在观察之后,议论起来:“哎呀,根发黑了,根死了。”“它软软的,烂掉啦。”“根死了,花就死了。”“为什么根会烂掉?”……月季花“生病”的事件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救月季花”的愿望。他们对月季花的关注,从花、茎、叶转向不可见的根。从他们的议论中,教师可以发现他们开始意识到根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教师把握住这一机会,启发幼儿思考“怎样才能让月季花长得更好?怎样避免植物死掉?”,并鼓励幼儿根据观察区里的不同植物组合成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查询、收集植物的养护知识,积累间接经验。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开展“植物的家”的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有目的地讨论“要想让植物长得好,该怎么做?”,并根据观察区里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为它们设计了适合的“家”。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有的喜阳,有的喜阴;有的喜水,有的喜旱……只有按照植物的生活习性去种植和照料,才能让植物的根系健康,而只有根系健康的植物才能枝繁叶茂。这一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拓展了幼儿种植与照料的经验,使幼儿更加有计划和有目的地种植与照料植物。
由此可见,在大部分幼儿对“植物的家”产生认知需求的背景下生成的集体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活动。同样是“植物的家”这一内容,倘若缺失了幼儿实际需要的背景,只能说是为了教学而教学的内容,不能看作是生活化的内容。因此,判定教学活动内容是否生活化的依据,在于内容是否源于幼儿的真实需求而非内容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把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当作耳熟能详的理论时,重新思考生活化的内涵并审视我们的教育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以“火山爆发”的小实验为例,尽管有的幼儿在生活中会接触白醋、泡泡水,但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幼儿不明白小苏打为何物,更不太可能在生活中见过“醋+小苏打泡泡水”所产生的“像火山喷发一样冒泡”的现象。“火山喷发”这个实验现象固然很奇妙,但这一现象并不是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过的、思考过的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当下生活中真正关注的事物与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教师不能把生活化简单地理解成“幼儿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二、活动价值定位“画龙点睛”,指向幼儿未来生活必须获得的关键经验
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与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的自发学习有所不同。促进和引领发展,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有的基本定位。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师面对生活化的内容,应深入思考这个内容支持幼儿获得的关键经验是什么、以怎样的组织形式引导幼儿获取关键经验最合适、有必要在集体教学中学习吗、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等等。
比如主题活动“我爱运动”引发了幼儿在科学区里制作运动器械的活动。其中,可随身携带进行体育锻炼的拉力器是幼儿感兴趣的器械。幼儿在制作拉力器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共性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皮筋打结有困难。第二,缺乏对拉力器把手材料特性的思考(如选用卷纸芯筒),导致成品的把手容易破。第三,缺乏对拉力器皮筋长度的思考,导致成品的皮筋长度不合适。幼儿在科学区中制作了多次,不是太短就是太长,不能根据人的手臂的长短确定皮筋的长短。第四,用一根皮筋做拉力器,做好的拉力器弹力不足,缺乏对臂力的挑战。
在上述四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皮筋打结有困难”属于动作技能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或日常生活活动中引导幼儿练习;第二个问题“缺乏对拉力器把手材料特性的思考,导致成品的把手容易破”属于对材料性能的探究,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在活动区游戏中支持幼儿通过试误来解决;最后的两个问题是制作长短合适、弹力有挑战性的拉力器,涉及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关键经验(根据人的手臂的长度确定皮筋的长度,感知手臂长度与拉力器皮筋长度之间的关系;感知皮筋的数量与拉力器弹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关键经验的学习,究竟通过怎样的组织形式更合适?
笔者认为要让幼儿了解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一关键经验,并提升幼儿的零散经验,不仅需要动手操作,还需要推论和验证,而这一探究过程更多依赖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因此,上述关键经验需要在集体的讨论中才能形成。
幼儿1:我的拉力器太短了,不能把手臂拉开。
幼儿2:我随意剪了两根,以为两根一样,结果打结后就变成这样了(一长一短)。
教师:你发现确定长度不能太随意,那么长度要怎样确定才能刚刚好?
幼儿1:我剪皮筋时用手臂量了,可是剪出来这么长,打结后就变成这么短了。
教师:拉力器锻炼的是手臂力量,在确定皮筋长度时用手臂来量一量,这个办法不错。用手臂量到底要量多长?
幼儿1:量我两个手臂的长度。
教师:为什么这么量?
幼儿2:因为是用两只手拉。
教师:每个人的身高不同,手臂长度也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量好皮筋长度后再制作。
以上是幼儿关于如何确定皮筋长度的解释和推论。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使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寻找答案。这是在缺乏系统性指导的自发游戏中难以实现的。
当若干来自幼儿真实需要的生活化内容摆在教师面前的时候,教师需要理性地权衡以怎样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最为合适。教师应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辨析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必要性,进而将相关内容转化为具体的集体教学活动,发挥集体教学活动促进和引领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
三、活动设计“承前启后”,运用幼儿过往生活的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
借鉴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思想,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能否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否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以及教学过程是否能帮助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因此,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是发挥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也是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具体体现。
幼儿在日常种植地瓜的过程中,发现了在地瓜周围疯狂生长的杂草。幼儿积极地清理杂草,但其中有一种杂草和地瓜叶长得十分相像,一直被幼儿误认为是地瓜叶没有被清理掉。教师由此生成了“地瓜叶与杂草”的科学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整理自发观察时零散、片面的经验,形成对相似植物展开有序的(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不同维度(叶、茎、颜色、触感、气味)观察并比较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关键经验,让幼儿原来零散、片面的经验经过梳理,成为系统的经验。
为了让“地瓜叶和杂草”集体教学活动能够达成“能从不同维度观察并比较相似植物的不同特征”的目标,教师在活动前利用日常的照料时间带领幼儿来到种植园地观察地瓜叶,并组织幼儿清理显而易见的杂草,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地瓜叶外形特征以及与地瓜叶区别于明显的杂草叶子的特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先提出:“我们的地瓜叶长得非常茂盛。地瓜的周围长了很多杂草,影响了地瓜的生长。你们是怎么发现这些杂草的?地瓜叶和杂草有什么不一样?”这些问题引发幼儿回顾对地瓜叶和杂草已有的辨识经验。教师接着提出:“有一种杂草藏在地瓜叶当中,和地瓜叶长得很像,不容易发现。今天我们就去种植园找一找这种杂草,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幼儿迁移已有的辨识经验,对新的任务提出辨识的设想(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方法对茎或叶的特征进行辨识)。教师带领幼儿来到种植园地实地观察、比较、探究,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的方式寻找杂草,获得对相似植物的认知,习得观察、比较的探究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幼儿结合记录表分享交流“和地瓜叶长得非常相似的杂草到底哪里不一样?”,运用图示从叶子的厚薄、触感、边缘形状,以及茎的粗细、颜色等不同的维度,梳理出地瓜叶和杂草的异同,帮助幼儿构建观察、辨识相似事物的新经验。
科学集体教学活动要贴近幼儿的已有经验,才能保证幼儿对活动内容感兴趣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学习新的内容,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生活化的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了解活动内容的逻辑关系,了解并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
四、活动组织凸显实践参与,支持幼儿在生活中获得学习
学习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生活化科学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契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幼儿与材料、同伴、教师互动。
在主题活动“植物”开展的过程中,基于幼儿对根的好奇以及对根的模糊经验,围绕着幼儿提出的“根长在哪里?”“根长得什么样?”“根有什么作用?”,教师开展了科学集体教学活动“根的秘密”。教师组织幼儿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与教师互动,促进幼儿实践与参与。首先,教师链接幼儿已有经验,投放生活中常见的有根蔬菜作为认识的载体,聚焦幼儿提出的问题,引导幼儿看一看根长在蔬菜的什么地方、摸一摸它长什么样、比一比不同品种的蔬菜的根是否一样。教师指导幼儿通过直接的操作、感知、观察、比较,获得根的多样性经验。在师幼的交流互动中,教师倾听幼儿的回答,并用“有粗有细”“主根侧根”“根长在茎下面”“细细密密”等简洁、明确的语言提炼观点,提升幼儿的经验。在交流过程中,关于“萝卜的根在哪里?”引发了幼儿激烈的争论,有的幼儿说“萝卜的根应该在尖尖的地方”,有的幼儿说“从萝卜一半的地方开始是萝卜的根”,还有的幼儿认为“应该从最上面白色的地方开始算根”……对于幼儿的种种猜测,教师不急于下结论:“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你觉得萝卜的根就是尖尖的地方呢?”“为什么你觉得萝卜从上面白色的地方(茎的下面)开始算根?”……以此引发幼儿在解释中对根的生长部位和生长特征产生认知冲突。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动画“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了解根的作用。虽然对根的作用的了解来自间接经验,但它可以引发种植试验,推动幼儿对根的功能的进一步探究。这对于兴趣浓厚的幼儿来说,挑战与要求就更高了。由此可见,当幼儿与材料、同伴和教师这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或人进行交互作用的时候,幼儿的学习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教师开展幼儿园生活化的科学集体教学活动,应精选符合幼儿生活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理性地辨析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定位,在此基础上依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链接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和组织活动,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独特的引领发展作用,促进幼儿有效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