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蟳埔女服饰的发展现状

2020-02-22李旰鹏

山东纺织经济 2020年8期
关键词:渔家头饰服饰文化

李旰鹏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 100029)

多年以来中国的脱贫致富工作渗入到每一个城乡社区,城市化的脚步向前迈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加上外来文化的不断深入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这对一些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蟳埔女自成一派的特色服饰文化是泉州市的文化标志,文化骄傲,是一道富有特色的靓丽风景,使整个泉州市充满着海洋文化的特色风情。然而这项文化的现状令人堪忧。多年来,人在变,事物都在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包括服饰,似乎已经适应不了人们如今的生活。据有关调查表明,泉州30岁以下的年轻渔家女孩穿着蟳埔女传统服饰的人数少之又少,传统的服饰文化连同本地渔家文化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淡,许多当地的年轻人甚至都对其不甚了解。文章对蟳埔女服饰文化的发展进行浅谈,展现其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

1 特色服饰

1.1 顶上花坛

“民主头,封建肚”是对蟳埔女服饰造型的形容,说明了她们的头饰装扮十分开放。蟳埔女的头饰名为“簪花围”,特点是将秀发盘在脑后,以象牙筷子固定,在盘起的秀发上密集的戴上花环,并按照色彩搭配插上时令鲜花,形成一顶微型的花坛。令人惊讶的是,在当地,这种头饰打扮不仅仅是年轻女孩子的专利,无论是十岁出头的女童,还是已婚的妇女,抑或是高龄的阿妈,都热衷于这种头饰。在日常时,因为需要劳作,蟳埔女的头饰打扮相对简单,佩戴的花环环数较少,为一至二环,但也需要繁琐的过程;而到了盛大的节日活动,例如妈祖诞辰,全村的蟳埔女往往会不惜花费数小时做头饰,着盛装。除了鲜花外还经常佩戴各种精致的发簪与梳子。五彩斑斓的“顶上花园”与节日的喜庆氛围相得益彰。远远观看,这种花环头饰就如同妈祖像背后的光环一样灿烂夺目。

为了能佩戴尽可能丰富的头饰,蟳埔女往往从小就要留发,留到一定的长度,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盘起来佩戴传统头饰。她们非常注意头发的保护,在梳头的时候,她们还经常涂抹茶油等护发品,因此许多蟳埔女们即便到了老年,还是拥有着一头令人羡慕的秀发,这也是很多老年的蟳埔女还是保持传统头饰打扮的原因。而现在,蟳埔女的头饰做了很多的简化,比如有用假发为基底,插上各种鲜艳的人造花制成的头饰,不用费很大的功夫盘头插花,省去了打扮时间,可以直接佩戴,形成优美的传统造型。

除了有独特的护发技术,聪慧爱美的蟳埔女还发明出了一种属于她们的化妆技术——挽面。挽面顾名思义就是用绳结在涂了粉的面颊上挽去细细的绒毛,让脸蛋光滑如同凝脂。在女孩出嫁的时候,挽面与装饰头饰都是必定要做的准备,在这个时候邻里阿姨们都会出来帮忙打扮新娘,民风淳朴,气氛热烈。

同时,蟳埔女们佩戴的耳饰也有所讲究,是结了婚的女性才能佩戴的,且有一定的辈分区分,年轻的少妇佩戴的叫做“丁香坠”,上了年纪或是辈分高的妇女佩戴的叫做“老妈丁香坠”。耳坠的形状为弯月状,璨璨发亮,会随着人的身体产生抖动,十分漂亮。

1.2 传统服装

“大裾衫”是蟳埔女的传统服装,它在服装结构上运用中华传统的平面裁剪,有大襟右衽,立领,盘扣等特征。裁剪尺寸合理,松量适中,比例合适,适合日常劳作,又有一定的审美性,对于贤惠爱美的渔女们来说是十分实用的。传统的服装面料以棉麻为主,舒适透气。而面料颜色以蓝黑色为多,耐脏实用,也有用各种自然染料,如薯莨等染出的彩色面料。上衣一般由数片面料拼合而成,涉及滚边等传统工艺,也经常以合理的色彩搭配做面料的拼接。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各色面料的丰富,使蟳埔女的服装有了更丰富的花样。在保留传统缝纫工艺的基础上,可灵活运用各种现代面料,如化纤等,大胆地将面料进行拼接组合,使服装样貌焕然一新。

在大裾衫的前中,有衣片的分割,肩部两侧的花布上下错开,左侧花布比右侧高出2cm左右,以代表“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虽是一种封建落后的思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在以前那个封建的社会里,传统蟳埔女对于丈夫与家庭的忠心与责任感,无论出海远洋的丈夫何时能归,永远愿意承担守护家庭的责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即便在现在男女平等的社会里,这“2cm”也被保留了下来。

蟳埔女的裤装为宽腿,长度适宜,脚踏拖鞋或凉鞋,干脆利落,是勤劳能干的蟳埔女的标准配置。除了凉鞋与拖鞋以外,蟳埔女还有一种特色的绣花鞋样式——鸡公鞋,因翘起的鞋头形如鸡冠而得名。这种鞋子做工细致,绣花精美,多在重大节日穿着,在结婚的时候,还会选用红布并绣上各种吉祥图案来制作鸡公鞋,以期盼生活的平安幸福。

2 服饰形成因素的分析

2.1 头饰的形成

蟳埔女的造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她们花团锦簇的特色头饰,这种有着“头上花园”之称的特色头饰的来源众说纷纭。目前有两种说法的支持者较多,一种说法认为这种头饰的渊源来自于宋朝的杨八姐的故事中杨八姐的造型;也有部分人认为是来自于阿拉伯人。无论蟳埔女头饰的真正来源究竟是哪一种说法并不重要,因为蟳埔女传统头饰之所以能够百年来保存下来,说明这种头饰能够与她们的生活相契合。

试想一下,蟳埔女多以渔业和滩涂养殖为主业,主要工作环境是灰色的淤泥地,收获的是黑色与白色的海蛎子等海鲜产品。而蟳埔女的服装布料来源于自己织造并染色的布料,多为黑色与深蓝色。可以想象出蟳埔女日常的生活环境的画面,这幅画面的主色调为黑色与灰色,这样的色彩十分的单调。同时蟳埔女的日常工作内容更是单调,有的时候可能半天都在淤泥地里面翘海蛎子。在家中丈夫远洋出海捕鱼的时候,蟳埔女会在家中经历漫长的寂寥,同时又要独自照顾一家老小。在这种情况下,她们的枯燥生活需要美来点缀,头上的“微型花园”,打破了画面的沉默,加入了大自然的彩色。在美的点缀下,蟳埔女的形象随之精神了起来,将她们的心火点亮,以盖过日常工作的无趣。虽然说每日佩戴整理头饰过程繁琐,但可以说,这样的头饰是她们忙碌生活中难得的情趣,是她们的“精神花园”,支持她们以乐观坚强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单单是这一点,也不足以支撑起这种深厚的头饰文化。在她们的渔家生活中,销售海鲜产品是她们的重要收入来源,头冠就是她们做销售的金字招牌,仅仅是这一身行头,这一头锦簇的鲜花,就能给与她们很大的识别度,让外面的人了解到,这是蟳埔渔家的优质海鲜。在这种生活模式下,鲜花头饰已经是她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了。

2.2 服装造型的形成

蟳埔女的服装兼具审美与实用两大功能,这是贤惠的渔女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发展出来的。蟳埔女的上衣是大裾衫,服装宽松适中,比例合适,适合打渔作业,干净利落。轻薄的质地不仅能透气透湿,更能显现出丰满婀娜的身材曲线。蟳埔女的裤装裤腿较宽,在水中作业不易粘腿,打湿后也更易干。整套服装的面料以纯棉为主,舒适透气,节日活动中的服饰也有的用丝绸为材料。

而蟳埔女的上衣在肩部分割成了几块,不仅在审美上形成了撞色的效果,且更具有实用价值。因为过去的妇女经常需要搬搬扛扛,或是肩挑扁担,肩部的面料容易磨破损坏,将衣服分片就可以将损坏的那一片拆下重新换上新的布片,美观实用,凸显了渔家妇女的生活智慧。

3 现状分析

蟳埔女的服饰文化属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不仅仅是一方水土的岁月史书,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藏。可惜的是,这种习俗正在慢慢的消亡。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危机,泉州30岁以下的年轻渔家女孩穿着蟳埔女传统服饰的人少之又少,传统的服饰文化连同本地渔家文化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淡,许多当地年轻人甚至都不甚了解。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状,也采取了许多的措施来保护这项地方特色,但其消亡的力度总体来讲还是大于它的保护力度。如今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蟳埔女还在日常穿着传统服饰,年轻女性平时已经不习惯穿着,只在特定的节日活动里面做传统的打扮。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更是面临缺少继承人的危机。

社会经济水平在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年轻一代的蟳埔村渔家女孩的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已经改变,传统的服饰对于她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实用价值;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她们的审美观念,现代时装似乎对她们更有吸引力。即便是仍然从事传统渔家生活的蟳埔女们也更倾向于穿着更加具有实用性的专业防水服装,在这样的局面下传统服装的生存空间变得越发狭窄。久而久之,蟳埔女传统服饰即便是在泉州本地的少女中的文化认可度也已经降低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改变保护的方式,寻找到真正适合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并且运用更加适合年轻群体的宣传方法,来阻止这项宝贵遗产的消亡。

目前相关部门对蟳埔女服饰文化的保护途径多数还局限于传统的新闻媒体宣传与馆藏保护中。而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大众中时兴的传播媒介已经发生了变化,网络媒体与自媒体正在以蓬勃的生命力发展,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这种局面对于蟳埔女服饰文化的保护工作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相关部门需要大胆尝试新兴的媒介,抓住机遇,推广蟳埔渔家文化。

面对缺少文化继承人的情况,还要抓紧培养新的继承人。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建立网上的民俗博物馆或是网上学习平台,吸引更多的学者、设计师、记者媒体等业界人士,广开门户,壮大队伍。同时应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利用文化魅力带动经济发展。对于服饰文化,可以找有实力的相关设计公司,大胆设计,开发出能够吸引年轻群体的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促进消费的增长。蟳埔女服饰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这项传统文化必将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

4 结语

蟳埔女服饰记录着蟳埔村一方水土的生活记忆,承载着渔家女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是受海洋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遗产。如今蟳埔女服饰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境,但相信它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只要能用合适的方法去开发,这项淳朴的民间文化在新时代必将能够绽放强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渔家头饰服饰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渔家网事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炫彩头饰
渔家妹子打鱼回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渔家灯火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惠东渔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