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的几个时代特征
2020-02-22罗伟
罗 伟
(玉溪师范学院 图书馆,云南 玉溪 653100)
历史思维是思维主体从自身历史知识、对历史规律的认知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感悟出发,自觉运用历史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史为鉴、指导实践、引领未来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智慧。历史思维既是纵向思维又是横向思维。纵向从时间的维度,着眼于事物的历史联系,考察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横向从空间的维度,着眼于历史文化现象的多样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考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历史特征、生成环境和演变规律。历史思维既是传承思维又是批判思维。传承是为了汲取前人的文明成果,沿袭文化的血脉,保持历史的连续性;批判是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避免食古不化、抱残守缺。历史思维具有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特点。一切历史都是进入人们视域的历史,而且要为现实的人服务;同时,历史又不是一系列杂乱无章事物与现象的简单堆积,它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善于应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各种挑战,妥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和稳定。在纪念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参观考察重要历史遗存的过程中,他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上述要求和讲话,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渗透着历史思维的浓厚气息,使历史思维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不忘过去、开辟未来的价值取向
历史是人类的昨天,是时间的过往,是文明进步所留下的过程性痕迹。人们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被封存在时间的刻度上,变成了历史记忆。记忆有深浅,感悟各不同,但历史就摆在那里,默默地等待着人们的解读。而人们之所以需要历史,不单是因为“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一切历史都构成通向现实的阶梯,还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酿成了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铸就了这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心理底色,并从源头上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历史的明灯能够从心底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让人们以古知今、以往知来、心如明镜、行稳致远。能够以历史和文化的方式传承前人的生存智慧,是人类优越于动物界的一大标志性特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让历史引领未来,是以对历史的尊重与自觉为前提的。
历史思维渗透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在经济、政治、文化;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中都得到了充分彰显。没有战略思维不足以谋大局,没有系统思维不足以谋全局,没有辩证思维不足以解矛盾,没有底线思维不足以防风险,没有历史思维不足以守初心。历史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和道路自信的勇气。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史,也经历过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和苦难。今天,我们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当作自己奋斗目标,是基于历史和现实作出的必然选择。没有经历过辉煌的民族,不会理解复兴的含义;没有经历过近代的苦难,对民族复兴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期盼。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走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
历史思维让我们坚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其最终命运取决于人心的向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自古皆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巩固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兴亡的法则。我们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顺利通过“赶考”,摆脱“塔西佗陷阱”,就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色。
历史思维启示我们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这是整部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最为刻骨铭心的经验和教训。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铸就了中国今天的实力和地位。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必须有新的战略思考与系统谋划。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运而生,大国外交开创出了新局面。其中难掩古代文明辉煌成果的启示和历史智慧的光芒。历史思维赐予我们全球治理和处理大国关系的智慧。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大国崛起已经不可能再走殖民扩张的老路。随着冷战的结束,那种以意识形态站队、以谋取军事优势为主要手段来处理国家关系和赢得国际竞争的思维方式已经过时。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环境赤字也日益暴露出来,需要寻求全球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挑战,只有摒弃冷战思维,告别零和博弈,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妥善处理周边关系,多做铺路搭桥、休戚与共的事情,少做以邻为壑、落井下石、乘人之危的事情,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化解“修昔底德陷阱”的诅咒,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明智地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理性管控风险,才能为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历史思维使我们拥有了通往善治的深厚文化资源。自秦代以来,中国长期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在发达的农耕文明基础上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提供了稳定富足的经济保障,血缘纽带、贤人政治和成熟的官僚制度提供了有效的治理结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提供了道德支撑,上述因素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促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中国沿袭数千年的治理文化,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和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唯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及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等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些沿袭数千年的文化资源,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新时代的历史思维是宏大的,也是具体的;是鲜明的,也是生动的。它既存在于事关国家发展的战略谋划中,也频现于领导人的讲话和报告中。它不是复古主义的,更不是虚无主义的,而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典型。它的基本取向是以史为鉴、开拓创新,不忘过去、开辟未来。
二、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全景视野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了解历史真谛,洞察历史规律,少不了登高望远和“宏大叙事”,否则,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是,如果历史总是只能远观、不能近看,只有“宏大叙事”、缺少娓娓道来,又难免显得空洞和抽象,缺少亲和力和感染力,甚至于会引起“见史不见人”之嫌。所以,坚持历史思维,既要抽丝剥茧、拨云见日,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住历史发展的经纬、脉络和规律,梳理清楚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和主线,又需要在微观上见人、见物、见事、见细节,让历史具体、生动、鲜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的讲话中为我们开拓了这种全境视野: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了阐明哲学社会科学在历次重大社会变革和文明发展关键时期所起的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细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24名思想家的名字,说明他们的思想对其所处的那个时代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他细数了从康德到大卫·李嘉图等8位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说明“没有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细数了从诸子百家到孙中山、鲁迅等25位代表性人物,说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前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叙事方式,具体、生动、有厚度、有温度,充分展现了领导人个人学养、历史眼光和宽广视野。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与抗战问题相关的讲话,其中既有“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4)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02).之类的规律性总结,也提到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和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称赞他们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他还提到“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5)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生动再现了在抗日战争这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的生动场面,具体、亲切、感人至深。
在赞美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没有忘记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予无私援助的国际友人和正义人士。他提到过冒险开辟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白求恩、柯棣华大夫,德国人约翰·拉贝、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人约翰·马吉和在中国战场上英勇献身的苏军烈士个人和团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感激、缅怀与谢意。在出访俄罗斯时,他还会见了尚还健在的曾经参加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兵代表,向他们颁发荣誉勋章。上述细节,对于让世界全面认识和评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历史意义,维护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共同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果实,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推动大国外交,在国际场合争取国际合作和支持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重视精神力量的历史作用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6)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敌人的斗争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焕发出了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觉醒,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最大奥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精神的胜利、理想信念的胜利、“主义”的胜利。从长征到解放战争,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在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和标志性成就背后,必定有一种值得永远铭记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而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则是这些精神力量的杰出代表。这些精神,是伟大的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才会汇集成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才谱写出了一首首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壮丽凯歌。
回顾历史,中国革命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处于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中。社会主义建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也是在少数大国及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中进行的(即使到了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也并不宽松);特别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我们手中所拥有的真正的优势是什么?只有革命热情,只有理想信念,只有浩然正气,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志气和伟大的牺牲精神。试想,如果没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没有“要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没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钢铁意志和坚定信心;没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没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志气,所有革命和建设的奇迹何以会发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赞扬“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7)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2).他肯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N].人民日报,2014-09-04(02).。
高尚的革命精神也是老一辈革命家的杰出品质。在纪念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诞辰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无一例外都赞扬了这种品质。刘少奇同志“不忘初心、对党忠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周恩来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楷模”;朱德具有“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信念”;“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等,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中国共产党是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召唤下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党,如果有一天他丧失理想,丢失信念,就会丢掉奋斗旗帜。如果他的党员失去理想,心中再无“主义”,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实践证明,那些在政治上出问题的党员干部,从根本上说都是从理想信念动摇开始的。所以,加强思想建设,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党要有效担负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善于激发内生动力,用理想信念的明灯,照亮通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的道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忍不拔、风雨无阻朝着我们的目标奋勇前进”(9)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2).。
四、自觉捍卫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对任何政党来说,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都是根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然也不例外。“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已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但是,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本身不是一劳永逸的。尤其是在长期执政的环境下,脱离群众的危险成为党所要面对的最大危险。能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上,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恪守党的宗旨,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1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在新时代,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总结党群关系史上的经验教训,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了贯彻这一执政理念,党中央一是认真抓思想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忠诚干净担当”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从内部提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二是雷霆反腐:腐败的形式不胜枚举,包括不勤国政、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不恤民情、不解民怨、玩忽职守、消极怠工、枉法弄权、瞒上欺下、擅作威福、私结党羽、排斥异己、文过饰非、打击报复、贪污受贿等等,但本质上都是对人民的背叛。反腐根本目的在于保持党的性质宗旨不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此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四是开展精准扶贫,由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见成效的脱贫奇迹。五是持续推进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斗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还有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表达。
五、坚持历史评价的辩证方法
历史少不了人的评价。评价者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往往导致评价结果迥异。对历史上一些领袖人物的评价,还会涉及政治方向和道路自信问题。“在伟大领袖人物的脚步声中,我们听到历史隆隆的惊雷。”(13)[美]尼克松.领袖们[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1.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与一些伟大人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就属于此类划时代的革命领袖。同样,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列宁早就说过:“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4)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并且,“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1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这些论断,完全符合唯物史观的要求,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秉持这样一种精神,对历史人物就会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这样一种评价,对于正确认识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历史,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至关重要。
历史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形势与任务,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理解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彼此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历史过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认识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有些人习惯于把改革开放前后两段历史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么今是而昨非,要么厚古而非今,“左”和右两种思潮的影响都存在,甚至一度还交锋激烈。同样,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姓“公”与姓“私”、姓“社”与姓“资”的争论也曾经给我们造成过很大的困惑。这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明显是不符合辩证法的。而隐藏在这种思维方式背后的是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要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1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这是党和人民在当今世界安身立命、风雨前行的资格。”(17)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2).为什么会是一种资格?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今天的党是从昨天走过来的,我们今天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才找到的,是从对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得来的,有它的根和源,有它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只有从这个起点出发,才能说明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深藏于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历史奋斗和艰辛探索过程中。历史上的成败与是非、经验和教训,都提升了我们的生存智慧,为我们现在和将来进行正确选择提供了坐标和参照。“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9.用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方法不可能正确理解历史,也不利于更好地开辟未来。所以,“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1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