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补白,探究古诗词文体魅力
2020-02-22王涛
王 涛
西方接受美学提出,在文学作品中有作者为了突显深刻的主题有意而无意留下的暗示部分,能给读者提供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这就是作品的“空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深入体会作品的魅力,就要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方式补充这些空白,这就是“补白”。古诗词的文体特点是词语精炼、跳跃,具有大量的隐喻、暗喻、反语等“空白”形式,这种文体特点使得古诗词十分适合运用“补白”的方式展开阅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文体特点,从语言、意象、主题等角度入手进行补白,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古诗词的文体魅力。
一、串联式,梳理逻辑顺序
串联式补白指将诗词中独立的元素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经验串联起来的补白方法,这是最基础、直接的补白方法。古诗词的文体特点之一是语言精炼、简练,词语有很强的跳跃性,所以,如果直接引导学生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释古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含义,此时就要运用串联式补白的方法,尝试补充其中的空白点,将词句整理成正常的逻辑顺序,然后再加以理解,理解的效果就会更好。
学习《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找到其中的逻辑性。“作者为何觉得‘故国不堪回首’?他看到了什么景物,因此生发出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学生说:“作者的国家灭亡了,此时他看到雕栏依然在,但是国家不复存在,所以,体会到了痛苦。这时候看到春花秋月的美景,也提不起兴趣欣赏,他的心中因此而生出了很多的忧愁。”这样就将作品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学生理解了其中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展开串联式补白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在古诗词中加入一些词句,让词句的解释更合理。此外,教师还要促使学生按照现代语言习惯,整理作品的逻辑顺序,这样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为下一步的赏析奠定基础。
二、关联式,映射表达情感
关联式补白指的是将古诗词中的事物和其他事物或情感相关联,所关联的事物的情感往往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在阅读古诗词时运用关联式补白,这也是由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古诗词常常不会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采用意象,将情感赋予某一种事物,用这种方法含蓄地表达情感。所以,教师要用关联式补白的方法找到这种情感的映射,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之情。
学生在阅读《雨霖铃》的时候使用关联式补白,可以先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如“杨柳”“晓风残月”等,然后鉴别这些意象是否是原来的意思,思考作者是否赋予其特定的情感。有学生发现:“‘柳’在这里不只是普通的植物,古人认为‘柳’和‘留’谐音,所以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意思。”这样学生就将物象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了一起,进行了补白,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为深刻。若有条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搜索更多带有“柳”的古诗词,看看它们是否都蕴含着离别之情,这样学生就能总结发现“柳”这个意象有固定的情感寓意。
不少诗歌意象和某些特定的情感之间有关联关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关联式补白的时候要鼓励学生总结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这样学生能找到意象和情感之间的映射,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
三、联想式,进行扩展延伸
联想式补白指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词中的画面和形象,用拓展延伸的方式进行补白。此时教师要适当使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介辅助学生联想,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在头脑中再现古诗词中的画面。这种补白的运用也和古诗词的文体特点有关,古诗词具有画面感,优秀的古诗词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受古诗词的场景,适当地运用拓展延伸的方法,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用来辅助学生理解。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播放展现三国历史场景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式补白:“大家将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他的脑海中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延伸:“大家是否也有生发豪情壮志的时候呢,你的情感和作者有什么不同?”学生尝试展开表达,如有学生提出:“作者的眼前出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他仿佛看见了周瑜少年义气,雄姿英发,谈笑间指挥若定……”在表达中,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在联想式补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表达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思考各个意象之间如何搭配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画面。这样学生能在阅读中运用想象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整个画面和形象,尝试联系生活中的场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四、对比式,走出套路局面
对比式补白指的是将多首古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作品的异同点。这也是由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古诗词按照其主题能分成不少类型,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学生在了解了这些主题后,其理解难免会陷入套路化,然而不同的作者在创作同一主题的作品时也会融入自己的个性,对比式补白的方式能让学生找到异同点,走出套路,进而更清楚地看到作者的风格。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辛弃疾早年的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学生此前已经阅读过一些怀古类的作品,都会知道怀古类的作品总是会体现“壮志未酬”的忧郁,表现无法报效国家的遗憾之情。但是在对比分析后,学生就能进行补白,突破套路化的理解,发现这些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境遇有关。《水龙吟》是作者早期的作品,也是登临咏怀的主题,充满了豪情;而《永遇乐》则展现出了壮志未酬的苍凉之情。这样学生就认识到即使是同一位作者,由于境遇不同,创作同主题作品时也会流露出不同的情感。
对比式补白能避免学生的古诗词赏读走入套路化境地,学生能按照作者的独特风格进行补白,这样就能在古诗词的共性中找到作品的个性,赏析的效果自然也更好。
学者顾之川在《语文教育论》中明确提出了补白的概念,认为要引导学生运用补白的方法顺利地阅读教材中的范文,然后举一反三,更好地阅读其他古诗词作品。这样能让学生走入古诗词深邃的意境空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古诗词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创造力,对作品中的艺术空白进行补充,尝试还原作者的真正意图,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这就是补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