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语境引领下的立德树人教育
——一堂高中英语读写课课例分析

2020-02-22张雯月

英语教师 2020年19期
关键词:倡议书铅笔观点

张雯月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英语教学要重视对主题语境的探究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度挖掘(教育部2018)。主题语境分为三大范畴,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梅德明、王蔷 2018)。其中,“人与自然”中的子主题“环境保护”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英语教学,其内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并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围绕此主题语境并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辨能力和责任意识。

下面将结合一堂市级公开课,探讨如何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帮助学生纠正被动接受、缺乏思辨、重学轻责的问题,发展其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课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10 Unit 1 Building the future Project板块的文本A gift for the future,主题为“新能源”。本单元的内容围绕“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这一主题展开。学生通过对前几个板块的学习,了解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及通过“帮贫扶困”“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学习科学技术”等改善生活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方法。课堂以“什么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为切入点,对新能源或可替代能源展开认识和探讨,最后落实到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和绿色生活态度的确立上;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思考,使其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与每一个个体密切相关,并且具有日常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二)教学过程

Step 1:Greeting&Lead-in

以“你最喜欢的礼物”导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给予第一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一件礼物。

Step 2:Read the lines

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以下3个问题的答案:

Q1:What are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

Q2:How can we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Q3:Why are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taking steps?

随后,让学生从这3个问题的答案中寻找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gift整合信息,概括文本内容,输出(写)一段30词左右的语篇。之后,选取2—3名学生的作品进行当堂展示和简要点评。最后,提供概要写作范文供学生参考。

Step 3:Read beyond the lines

以文中第二段“This is a simple idea,but one that is hard to put into practice.”这个句子为抓手,让学生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并提醒他们抱着开放的态度,不要急于赞成或反对,以评判的眼光探讨和剖析作者的观点。随后与学生分享几个例子,以Greeting&Lead-in环节赠予学生的环保铅笔为例子,让他们在校内推广并写一份倡议书。

Step 4:Think and reflect

再让学生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这一开放性问题发表意见,并完成句子填空题:This is a simple idea,but one that is_____to put into practice,only with a_____heart.

Step 5:Homework

要求学生对课上的写作(概要和倡议书)进行修改,并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观看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 Wall·E。

二、教学突破口

为使本堂课在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对其价值观起到正面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学生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多数学生习惯被动倾听,而不主动表达;被动输入多于主动输出,被动学习多于能动学习。

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缺乏:能提取简单的信息和用英语回答问题、表达观点,但是用英语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薄弱。

学生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学生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仅停留于认识层面,没有落实到行动层面,并且普遍认为环保与自己的生活难以建立联系,或认为关联性不强,从而缺少责任意识。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以“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语境为引领,积极调动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着力在课堂上破解这三个问题,并以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力争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一)活化主题语境——良好氛围+开展互动,刺激学生有效输出

知识的内化和迁移需要靠知识的输出和思维的表达来体现,而检验后者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开展丰富的师生互动,并且要切合主题语境,巧设操作性强、参与度高的课堂教学活动,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至于无从下手;既是授课内容的延伸与巩固,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例如,在介绍了环保铅笔之后,首先,教师设计了“向校长倡议推广环保铅笔”的演讲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倡议书。学生先列举环保铅笔的优势,再组织语言,最后落笔成文。其次,教师让各小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发表倡议书的演讲。当校长的生活照出现在电子屏幕上时,课堂氛围迅速活跃起来了,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环保铅笔是学生逢考必用的2B铅笔,学生只要捐出废纸就可以获得环保铅笔,还可以将多余的铅笔以学校的名义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所以学生对环保铅笔的想法非常认可,都非常都积极地投入倡议书的讨论和撰写,并且在随后的上台演讲环节也能做到顺畅地表达。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又增强了文化意识。

又如,对于教学过程中的Read the lines环节,教师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地追问,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答案。同时,教师用图表等呈现“What,How,Why”问题的答案,清晰、直观。如针对“How can we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这一问题,教师先问“What do we mostly depend on to produce energy?”,再问“What are their disadvantages?”, 又 问 “What energy sources do you know can be used without running out?”,最后追问“How”这个问题,学生很顺利地得出“We can we pu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practice by replacing natural resources with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二)延伸主题语境——开放态度+鼓励批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为思维品质的一种表现,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茫然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基于这个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课文作者的某些观点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论证。

例如,课文中出现这样一个观点:“Thisisasimple idea,but one that is hard to put into practice.”,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基本落实到两派观点,一方同意课文作者,“知道要环保,但不知道如何环保”,“作为一名中学生,感觉环保与自己颇有距离感,很难落实到生活中”。一方反对,“环保是一种生活态度,只要有心就可以从我做起”,“举手投足之间的小事就可以达到环保的效果”,但具体是哪些小事,也只能举出节约用水、及时关灯等,思路有限。

针对这两种观点,教师都给予了赞赏和肯定,并且要求他们保持开放的态度,分享环保公司“TERRACYCLE”及其创始人的环保理念,侧重小动作大不同的效果;随后又与他们分享几个环保小举措,如“太阳能热水器”“旧衣服捐赠”“垃圾分类”“绿牌车”“光盘”等,引导他们得出“无论大动作、小动作,都可以对环保事业作出贡献”。最后再让学生对上述观点发表见解,有学生说:“这是一个简单的想法,但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很难付诸行动”;也有学生说:“这是一个不简单的想法,但是只要落实到行动,一切就变得简单起来”。学生不拘泥于是或否,不拘泥于句子填空题中的观点,相较于之前的支持或反对,有了自己进一步的理解,可以说这样的理解更深入、更多面,也更贴合实际。整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或观点。

(三)升华主题语境——关键词条+建立联系,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文章中有文眼,文眼点明文章主旨,并且蕴含深刻的涵义。一堂课也有“课眼”,“课眼”对把握全文有重要作用。同时,如果构建好“课眼”和现实间的联系,能让学生不再认为课本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使其更能融入其中。

如文本中的gift就是“课眼”,既是课文行文的线索,又作为课本和学生生活间的纽带。教师从课堂的导入到阅读的理解,再到思维的深化,都围绕gift展开。从最简单的“你喜欢什么礼物”到对“什么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的思考,再从对课文作者所写的“留给后代的礼物”的理解到“你可以为后代作出什么贡献”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以gift一词串联起了整个主题语境的意义挖掘。除此之外,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把环保铅笔作为礼物送给了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并且请他在被要求的时候打开,让学生对这个特殊的礼物产生了好奇和期待,随后,在Read beyond the lines这一环节中,让这名学生打开礼物,鼓励大家猜猜这支铅笔的特殊性,从而承上启下,向学生介绍其背后的环保意义,为他们喜爱上环保铅笔作好情感准备,并激发他们的讨论欲望,使其通过热烈讨论为撰写环保铅笔倡议书作好语言准备。

gift一词在本堂课中从简单到深奥,从稀松平常到意义深远,承载了“环境保护”这一主题语境背后的文化含义。例如,在对gift一词的解读中,要求学生找到课文第10段中的句子“This will mean good things for our future,our children’s future and our grandchildren’s future.”,并要求他们用一个词代替good things。在学生得出good things就是gift以后,鼓励他们得出此处的gift不仅是指自然资源,更是一种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自发的环保生活方式,让他们自主建立起课本与生活的联系,不再觉得环保是一句口号而无法落实,不再觉得环保不能身体力行只能“隔岸观火”,而是切实地像为后代准备礼物一般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效果

本堂课基本完成了课前设置的“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环保意识”两大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良好,课堂氛围由一开始的较为保守、沉闷到中后期的较为活泼、开放。尤其是在环保铅笔的介绍和倡议书的书写和展示环节,气氛出现了高潮。教师做到了深挖主题语境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有效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转化和内化,促进了他们对语篇的深度理解,有效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品质。整堂课以师生互动为推进方式,以学生活动为落脚点,以能力的表达和输出为最终目的,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培养他们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学生衷心地表达了愿意为环保事业尽自己一份心力的愿望。在课后,学生还主动与教师就课上所涉及的一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

结语

英语读写课的授课过程是从输入到输出,从内化到转化的过程,输入和内化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还有果敢和担当的责任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意识,以及主动和能动的学习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主题语境的深度挖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和既有体验,做到融情于境,融行于境,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倡议书铅笔观点
节能降碳倡议书
“拒绝盗版 坚持原创”倡议书
如何写作一篇倡议书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观点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我们的倡议书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