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2020-02-22陈桃红冯正茂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院校专业

陈桃红,冯正茂

一、引 言

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布的《70 年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国内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1]。相应地,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15 日,已经建成本科院校1265 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共1127 所,占比超过90%[2]。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让更多适龄学生受益,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导致毕业生人数连年屡创新高。据统计,201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34 万[3];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麦可思发布的2019 年就业数据表明,2018 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0%,连续8 年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且53%的本科生的就业地区为地级城市及以下[4]。此外,李健,李亚员(2019)通过分析各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发现:双一流大学2018 年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5.83%,一流学科的本科生的就业率为94.84%[5]。这表明,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就业率存在着一定差异,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低于整体平均值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涉及到数以万计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一项关系到广大民众幸福生活的重大工程;其就业质量及就业水平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评判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最大体量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承载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是创建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主战场,在落实培养特色区域性人才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战略以及推动创新型文科人才战略等多项政策的交互作用及叠加影响下,管理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广受社会关注。如何在新形势下探索新文科尤其是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铸造品质进而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创造社会满意的大学,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努力探寻在国家逐步推进新文科建设工程的新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创新路径,探讨提升就业能力视角下人才培养的思路,希望能为新常态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未能有效匹配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对就业影响深远的重要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对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培养方案设计未能综合考虑人才服务对象和地方经济区域市场发展需求。由于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认识不够全面,地方本科院校未能灵活根据学校发展战略修订并明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直接模仿甚至照搬某些国内知名高校同类专业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以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的理论认知为主,忽略实践性、应用性知识的培养。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很容易对自身估计过高,甚至会滋长盲目乐观情绪,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这一想法不仅造成他们未来就业选择的偏差,还会因在求职中遭遇理想与现实严重不符产生心理落差而备受挫折,进而导致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影响日后就业成功率。此外,错误的培养目标导向还容易诱发部分学生浮躁冒进的心理,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定力以及为目标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进而影响个人未来职业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专业基础不扎实

在当前信息供给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及便捷性空前提高。拥有更多新思维的新一代学习者对学习方式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也对一以贯之的课堂授课方式提出质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未能与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同步;课堂教学侧重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及应用型技能训练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其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素养和理论思维,能胜任未来职业发展和继续深造的需要。这意味着教材的选择必须要满足一定深度和拓展性,让有余力的学生学有所获;但由此造成了教材的强理论性,制约了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导致在有限的课程计划里难以开展课程实训和课程实践。其次,随着近年各地高校对师资学历和科研能力的重视,地方本科院校担任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也没有从事过相应职能管理的经历,不重视实践教学也未能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能将教材里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地传授给学生。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学生对纯理论教学接受程度较差,而更愿意接受轻松、趣味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形式。因此,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持续性知识的积累,导致学生对学科理论学习不深入,专业知识不扎实,难以在就业市场中有竞争力。

(三)教学软件购置率低,课程实训不完善

由于经费短缺以及对文科实验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在平台自主项目建设上难以获得经费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文科实验室建设远远落后于理工类实验室。在已建成的文科实验室里,其配套和投入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往往只注重硬件的投入和配置,而忽略对软件设备的投入,导致实验室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某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只是简单配备桌椅,加上投影仪、电子白板和投影幕等设备;条件好一些的文科实验室配上了电脑,服务器并连上网络,关于专业课程实训软件则配备较少。而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需要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实操实训,才能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但动辄十几万元的课程实训教学软件,以及需耗费上百万元的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预算,对于财政投入不足、缺乏专项经费支持的学科(专业)显然是难以负担的重大开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滞后性,影响了专业实训课程的开设,学生在校期间难以通过实训课程增强对知识的感知和领悟,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对未来所从事工商管理相关工作的认知和体验;从长远而言,也影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评价。

(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实习效果不明显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与市场相接轨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专业实习真正进入劳动市场,在工作实践中检验自身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实习积累宝贵经验,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为将来择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整体而言,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普遍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校外实践基地数量少,提供实习的岗位有限;实习企业集中于传统行业及劳动密集型行业,新兴行业少;实习待遇低,缺乏吸引力;实习单位所提供实习岗位与工作内容不相称等等。基于以上原因,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采取自主实习或分散实习的方式。虽然分散实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心仪的实习单位,但教学主管单位难以对学生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质量控制;同时也由于分散实习缺乏监管,主要依靠学生自觉,导致专业实习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生抱着临时试一试的心态参加实习,思想准备不足,实习中发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符,就会轻易放弃和中止实习。有些学生基于错误的认识,以为专业实习可有可无,甚至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逃避实习。由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及分散实习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专业实习达不到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学生也未能通过实习来获取实际工作应有的经验,未能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初步的职业能力,从而在就业和择业竞争中很难赢得优势。

三、就业能力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专注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管理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要从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需求以及学生来源、学生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因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6],故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了解本地区对专业人才和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培养适应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另外,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转换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避开与国内重点大学及研究型大学雷同,明确自身的优劣势和特长,在培养目标上找准定位,努力挖掘和开创适合地区特色发展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特别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准确界定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在“社会需要”和“可培养能力”两方面寻找契合点,并提出相对具体、多样化、可供评价的量化认证指标体系[7]。在实践中,要考虑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在当地就业,服务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事实,可采取逆推法来拟定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不仅要深入思考所培养的人才所应具备的本专业普适性能力,更重要的是结合地区资源、优势特色和地区发展潜力,从适应地区市场对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角度出发,即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补充、完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使他们的能力契合当地就业市场的需求。具体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应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且能快速上手、深刻了解地方风土人情,很好地适应地方不同行业相关管理工作需求的本土化人才。通过以上举措切实地将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这一中心开展服务和提供支持保障。

(二)专注知识内化,创意教学提升学生专业基础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和资源获取的便利性,使学生拥有的资讯量大大增加。多元化知识来源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势必导致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要及时让位于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新理念。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和转换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功能作用;树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成才方式多元化的思想和格局,关注并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拓展思维,积极开展创新,提升专业素质和内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身作为陈述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身份,切实将自己的身份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进而将学生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动习得者和教学效果具体评价者,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始终围绕着提升和内化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点来教学,并以此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出发点和基本准则。在上述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还需要在教学教法上大胆创新,承认和尊重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丰富化和多元化,让学生感受到在教学活动中的乐趣和职责。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多采用角色扮演和情境重现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融合到教学氛围中。如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可根据不同兴趣和爱好,将不同能力特长的同学进行随机分组,模拟成立不同经营业务类型的企业。同时让每位学生承担相应的职务,以职业的思维分析问题,并提交小组的总体方案。教师在课程设计中通过模拟公司、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小组决策等实战环节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课程讨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立工作情境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能提升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知和融入程度,为解决具体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从而有助于提升集体决策的效果。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决策讨论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促进学生重视理论知识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做到以理论促实践,激发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学习的热情,切实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开放共享实验教学中心,提升学生校内实践技能

加强实验教学投入,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校内实训平台培养实践技能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科实验室已经成为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支撑,是学生在校内获取专业技能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建设开放性实验室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更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灵感和产生创新行为。但考虑到文科综合实验室投入大、专业利用率低的特点,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学校牵头成立校级文科实验中心,整合资源,建成包括管理学科在内的多功能综合实验室,不仅可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在全校实行开放,供经管类或其他专业类的学生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所急需的人才素质测评、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软件等支持设备应及时配置和更新,确保实验室能顺利使用并取得实效。有条件的要建立现代化仿真型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室,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开展管理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的、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展人才测评实验、招聘面试、工作分析、入职培训、劳动仲裁、绩效分析、离职面谈等各个环节管理角色的扮演和情境展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氛围,实验室的陈设布局应尽量参照现实的办公场所进行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文案资料,使学生通过校内实践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流程和熟练掌握操作规范,深入了解与该岗位相关的规范计划和方案的制定,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完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工作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紧密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指导思想,做细做实校企合作及社会服务工作。首先,要主动对接、建立起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落实合作成果,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完善,拓宽及加深与地方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探索和开创校企合作双赢的重要举措[8];特别要主动面向一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合作热情高、社会声誉好、影响范围广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推动和落实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和挂牌仪式。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多批次到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创业实践;实习内容可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为了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可考虑同时配备校内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对实习全过程的指导、考核和评价,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磨炼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再次,还应该在学校的统筹安排和引导下,组织开展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及“三下乡”活动,深入到企业、市场、社区及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社会现实及经济发展的情况,这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好学精专业知识的动力和热情,为日后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有效地发挥才干服务地方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最后,相关职能部门还应本着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努力走出去,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踏实深入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如实准确获取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建立好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料库,为积极稳妥推进和提高就业质量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持保障。

(五)建立校级部门联动机制,全方位、多层次促进助力学生就业工程

地方本科院校要把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抓,真正融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建立招(生)就(业)处(办)、各级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中心)、学工处、教务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合作的学生就业服务联动机制,全面贯彻并落实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和各个环节中。具体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而言,首先,从进校开始,由学校牵头组织各部门参与新生入学教育,除介绍大学生活、专业学习内容和各部门职能外,还要增加就业知识教育,让学生尽早明确就业的重要性,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正确的学习观,在思想上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其次,在大二阶段,学校通过组织开展职业生涯专题规划或竞赛,让学生更好地思考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明确目标并做好知识积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按计划做好各阶段的准备工作。同时积极引入和拓展第二课堂,如课程实践活动、企业参观学习、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及帮扶活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及奉献教育,激发他们心系民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再次,在大三时期,各单位(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和个性化帮扶,通过组织各种面试竞赛、技能竞赛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就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要鼓励他们发挥本专业特长,结合所学专业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积极组建团队参加创业大赛或创业实践,同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为他们的各种活动或竞赛创造条件及给予资金支持和各项保障。最后,大四阶段是准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期,学校各部门要提前做好毕业季的统筹安排,构建常态化和实时更新的多层次网络化就业信息平台,要将校园就业网、毕业生就业APP、毕业生微信群、毕业班QQ 群等统一纳入就业信息发布推介平台,积极拓宽准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推进就业工作关键在学院具体落实。因此,学院不仅要成立由学院书记牵头、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班主任及辅导员负责具体事务的就业促进联动小组(委员会),更要建立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如通过毕业生信息资料库的数据筛选,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做细做实准毕业生信息与招聘信息的匹配工作,进而实现为毕业生及人才需求方精准推送符合要求的供需信息,构建双方精准对接服务平台,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对外关系上,学院与校级各职能部门要协同一致,创造各种便利条件邀请企业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还要主动走出去,积极面向市场推介毕业生,同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热心为招聘求职方牵线搭桥,多渠道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整合多方面力量共同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院校专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