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及在中国的发展
2020-02-22陆叶青李福生
陆叶青 李福生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从古至今,环境的生态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自中国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到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都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今,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不断出现。因此,怎样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学者突破原来的理论框架,结合大量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与探索,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思想。本文将通过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思想的价值意义和基本内容,来解析当代中国对人与自然思想关系的创新发展。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的价值意义
人与自然的思想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对当时和现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理论价值
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思想的理论成果,也为我国关于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理论依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是针对当时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提出来的理论成果。恩格斯在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以及细胞学说三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跳出了形而上学的思维圈,又进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合理阐释,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认为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和联系的整体。因此,恩格斯提倡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他带着敏锐的眼光,在探索自然科学的道路上,揭示了科学技术与自然界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揭露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它的形成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当今中国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根基。
(二)实践价值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思想,不只是抽象的理论探讨,也是指导人们实践的科学理论。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明确的诠释了“人”“自然”“实践”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实践则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实践的功能主要在于可以帮助人类通过自身的科学劳动改造自然,从而获得生存之本。但由于当时的人们在思想上持有形而上学的观点,导致了人们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片面性的实践活动。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明确指出,人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兼顾自然环境的情况下采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发展经济和发展社会。所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思想,不仅为中国重新思考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问题提供了思想依据,也为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
首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承认了自然的先在性,为现在人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确立基本的意识认知。其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清晰地指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指导人们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兼顾生态的发展。最后,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指引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实践。正是这些思想促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生态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论等。它们的出现,为中国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不仅在思想上提醒人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也在实践上创造着保护生态自然以及社会的发展双重价值。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增添色彩。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的基本内容
每个理论都有自己的内容构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思想包涵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自在自然和人为自然——自然的先在性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关于自在自然和人为自然的区分上,认同了马克思的观点。在恩格斯看来,在没有人类之前,自然就已经存在了,这是毫无疑问的。随着人类的出现,自然会深深地烙印着人类的痕迹,从而产生人为自然。但是,由于人是在自然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所以无论何时自然界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础。恩格斯就是在这里特意强调了自然的先在性。这与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自然观里认同自然的先在性是一样的。而恩格斯强调自然的先在性,是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也是其了解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基础。恩格斯正是基于对自然先在性的认识,讲明了人对自然进行支配和统治时,是不可能抛开自然界的,也不可能站在自然界之外的。进而强调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时,一定要正确地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知道人与自然是共同体,它们相互协作、相互作用。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实现自我的发展,人也不能在自然界里毫无规律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不可对战胜自然界而洋洋得意。每一次这样的胜利,人类都会受到来自自然的报复。”我们只有承认自然的先在性,在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中寻求生存和发展。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异化的。虽然该异化与科学技术有关,但究其根本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这一点马克思在提出异化劳动时就有所明确。在那里,马克思清晰地论述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具有剥削性质和贪婪的本性。它通过过分压榨工人和劳动人民的劳动力去赚取利益,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进而影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这个的观点。因此,恩格斯在考察自然科学的时候发现,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自然。尤其是资本家那部分人,为了追求财富的积累,没有看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加剧了生态危机的产生。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个别的资本家所能够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不仅如此,甚至就连这个有益效果本身——只就所制造出来的或交换了的商品的用途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在出售时要获得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这里可以充分说明,恩格斯看到了导致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三)人与自然的和解——在认识规律基础上劳动
恩格斯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找出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因此,恩格斯认为解决这个危机的办法,就是在认识规律基础上的劳动,进而构建共产主义社会,最终达到让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其中,劳动是联结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统一的中介。也就是说,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为自然,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的生产。但劳动,也会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以,恩格斯认为,我们需要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劳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劳动。近代以来,在自然科学发展下推动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类的劳动对生态自然也造成了破坏。在恩格斯看来:“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反之亦然,而且在大多数场合下,正是忘记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才妨碍我们的自然科学家看清最简单的事物。”我们只有建立在唯物辩证的认识自然界的基础之上的人的活动,才是真正能够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活动。虽然自然界是先与人类而存在这个世上的,我们人类生活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但是,我们要是失去人类实践这个桥梁,我们也不能进行生存和发展。为此,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并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劳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的当代发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与自然思想的阐述,使我国在面对生态问题时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了人与自然思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和实践。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首次创造性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它是人与自然思想的理论化表达,也是当代中国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而这个理念的提出,给新时代人们提供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人类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劳动进而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因此,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自然界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在实践过程中结成了感性对象性关系,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表现为自然界,这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而中国就是看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进而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绿色发展理念。这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并且该理念的内涵还包含着全球观在内。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界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解决,是全球性问题,是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各国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这明确给人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提供了正确的价值遵循。
(二)“两山理论”——全面系统化的生态发展观
“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生态问题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后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它不仅关系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关系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它的提出既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又保障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为中国提供了全面系统化的生态发展观。而“两山理论”就是在继承恩格斯人与自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创新地发展成为全面系统化生态发展观。“两山理论”内涵十分明确地指出,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好生产力的发展,并时刻协调好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该理论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的同时,也注重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因此,它从推动经济的平稳发展到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既实现了中国最大效益化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中国全方位的生态、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的国情表明,中国只有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兼具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生态环境一旦受到破坏,人类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便会无从所得,进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危害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两山理论”站在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既遵守了自然规律,又解决了技术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创新发展了适合中国本土的人与自然的思想。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发展的生态统筹观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来的重要战略布局。该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协同发展的统筹战略。首先,就理论而言,恩格斯的人与自然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次,正如前文所说,恩格斯认为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发展需要系统和全面的发展。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中国针对人、自然、社会三个方面提出的战略布局。我们要对它们进行统筹发展,有利于很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甚至是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最后,就时代发展而言,单单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发展。尤其当前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通过研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思想,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类的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自然界,进而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所以,中国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布局方针,正是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对策。它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建设协同发展,一起创造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综上所述,探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思想,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践理论。而且在创新和发展恩格斯的人与自然思想中,科学地抓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点,为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保障今后永续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