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媒介传播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0-02-22司文
司 文
(吉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9)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的演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由少数人掌握逐渐过渡到被大众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的目标,就需要传播者运用多种传播渠道,使用多种传播形式,向广大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在这其中,传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即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与人民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1]
依据媒介传播理论,传播媒介的选择要依据传播目的而定。不同传播媒介在性质、定位、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且不同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下的传播媒介,其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存在较大差别。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被大众所理解,一方面,其内容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丰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力,则需要不断更新其传播方式,保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大致经历了口语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演变历程。其中,口语媒介主要是指通过演讲、表演、座谈等形式进行的一种人际传播,在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而后随着纸质文字传播媒介的发展,图片、文字等符号的加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增添了色彩,并且纸质传播形式易于保存,覆盖面也较口语传播媒介广泛,因而在一定时期内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媒介。而最初的电子媒介主要是以电报、电视、广播等为载体的,与纸质文字传播媒介相比,电子媒介有效改善了传播的时效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传播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有直接影响,且不同的传播环境,催生了新的受众信息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也在不断调整。在新媒体时代,更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探寻新的传播渠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新媒介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新特征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发生改变,传播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化,传播受众“主体化”,传播内容呈现分众化趋向,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传播受众主体化
在传播主体层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日渐多元化。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要以官方媒体为主,这种“一元”结构的传播主体模式,对传播主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网络媒介的出现及普及,催生了许多自媒体平台,“一元”的单一主体格局被打破。由此,也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更多的传播者可以加入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之中,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范围,扩大其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环境中泥沙俱下,加强对传播主体的规范管理和监管,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崭新课题。在传播受众层面,传授双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元素,传播受众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信息接收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得以推进的关键人群。传统媒介环境中,传播受众在传播媒介中扮演的角色多为“被动接收者”,但新兴媒体改变了传统传播体系的结构,传播主体和受众处于平等的地位,受众在传播环境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制造者或传播者。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仅仅关注信息的单一化传播,更要思考如何激发受众参与传播的主动性,形成扩散化的传播模式[2]。
(二)传播内容分众化与传播方式多质化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灵魂,在传播活动中所有的其他传播要素都要围绕着传播内容来展开,高质量的传播内容是受众能够接受传播活动的核心所在,也是传播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新媒介语境出现之前,在传播活动中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理念保持了理论的纯洁性,在传播内容上体现了理论的“原生态”,针对所有受众传播内容都搞“一刀切”,显然这种传播缺乏了针对性和吸引力,很容易出现传播“最后一公里”堵塞现象。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新媒体的不断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分众化设计应运而生,这为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堵塞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针对性。
三、新媒介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的制定要围绕媒介环境的新变化展开,并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为主要目标,因而,应是一个持续调整和不断向前的过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紧围绕各传播要素的变化制定新的传播策略,构建有序、有效的媒介传播机制。
(一)新旧媒介融合扩大传播范围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旧媒介融合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更加习惯通过媒介来获得信息、了解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态度认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发挥好新旧媒介的功能和作用,稳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宣传阵营,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成为当前新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有必要利用更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新旧媒介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范围,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媒介宣传阵地。通过新媒介传播形式的广泛性和多渠道性,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并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角度出发,构建社会公众价值延习、自我表达的信息网络体系,让广大民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更为广泛的认知,形成以新旧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意义场的建构。让处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个体形成文化意义上的认同[3]。
(二)以受众为中心实现交互传播
新媒介环境下,要确保作为传播内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在传播语言选择上要采用双方都熟悉而且善于运用的信息表达方式,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确有效地进行解码。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以受众为中心,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和互动,要将政治学术语言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听得懂、学得会的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深入浅出地进行表达,通过喜闻乐见的大众化语言,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得更为透彻,不断地缩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进而通过新媒介传播,形成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三)持续提升传播媒介队伍水平
媒介队伍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属于“学者型”队伍,主要包含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学者和各类学校教师;第二类属于“管理型”队伍,主要包含党政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主要负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还有一类属于“工作型”队伍,他们广泛地分布在农村、社区、工矿企业一线,主要由广大党员组成。传播媒介队伍则是以广大新闻工作者为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理论素养较高,但媒介素养相对较低,而广大新闻工作者虽然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但理论素养一般。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传播媒介队伍水平就必须与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者型队伍的理论功底优势,针对广大新闻工作者进行理论培训,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有更为深层次的理解,使二者要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既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的方向正确性,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
总之,媒介传播理论背景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选择上要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动态性和系统性,而为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就必须注重媒介环境的优化和媒介载体的运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层次互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更为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