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
2020-02-22张国茹
张国茹
(华北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政府进行了县、区、乡改制,区级作为县级政权的辅助,不算正式的政权建制,乡级政权成为正式的法定组织,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重塑了基层政权权力主体。如何有效提升区乡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问题,成为党有效动员整合乡村社会、基层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所在。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学习教育先行。在这个时期,党直接领导开展了一场持久的干部学习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幅提升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和素质能力,为巩固政权、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边区基层干部队伍的“本领恐慌”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1]这种“本领恐慌”问题在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干部队伍中表现尤为突出。
基层干部文盲较多。边区的基层干部大多出身农民,参加革命较早,工作经验丰富,但在过去没有机会和条件接受教育,文化水平很低,绝大多数是文盲。1944 年,陇东分区“区乡级的干部脱离生产者约七百人,不脱离生产者约一千五百人,共计约二千二百人,其中不识字的文盲还占着很大的百分比。(具体数字无确实统计,据本分区的同志估计,不脱离生产的干部几乎全是文盲,脱离生产的干部中,也有将近半数是文盲)”[2]482,这种情况在区乡级干部中很普遍。基层干部“由于文化低,他们的进步不免受到限制”[2]233,这种限制会体现在各个方面。
基层干部政策理解能力较低。边区基层干部能够忠诚于革命事业,积极努力工作,但往往对党的政策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对党的政策不能完全理解,有时甚至出现偏差。关于“三三制”政策,绥德义合九乡在1942 年选举运动中,区干部认为:“‘三三制’就是国民党、共产党、无党派各占三分之一,国民党就是有些不好的人,参加也没关系。”乡干部对区上实行“三三制”表示怀疑,认为国民党员“本领大,能干事,进到政权里,穷人又要受欺负了。”对于选举运动的认识,曲子县曲子区二乡的干部没有把选举运动看成是“干部与群众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整顿政风的运动”,而是只当做宣传工作,对检查工作总的来说认为是给群众惯下毛病,给自己惹麻烦,群众提出的意见认为是背地里捏造或者是讲偏理,因此在发动群众、检查工作时就怕民主,怀疑民主。正是由于基层干部对政策的不完全理解,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偏离政策要求,又很难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质量,政策落地时就打了折扣或走形变样。
工作作风简单粗暴。边区基层干部能够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但在工作中命令主义、官僚主义比较普遍,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基层选举过程中,群众对政府工作提的批评意见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工作作风、负担政策、合作事业、生产建设、优抗政策、教育工作、武装政策、婚姻问题、缉私问题、军民关系、土地问题、群众纠纷、要求救济等,但其中关于干部工作作风的意见是最多的。1945 年曲子县曲子区二乡的问题统计中,关于干部作风的意见40 件,占所提意见总数的26.4%,居所有问题的首位。这个乡的干部认为工作方法简单虽然做不好选举工作,但是至于说那些动员工作、派公粮等,就能派上用场,可以吹胡子瞪眼,比上级来的干部强。随着边区民主意识的增强,当“摊派”“命令”的老一套作风执行不下去的时候,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又往往感觉到束手无策,没有更多的办法去做好工作,用基层干部自己的话说就是“上级具体化,低(底)下解不下”。
基层干部乡土观念较重。边区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来自乡村,了解底层老百姓和乡村具体情况,但同时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家庭观念,在工作中会出现不愿服从上级安排等情况。参加陇东中学地干班学习的基层干部,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愿意参加,原因是不愿意离开家庭,进校后学不进去,想家,在教室里坐不住,晚上睡不着,装病,甚至有的想开小差逃回家去。其中一位曲子县曲子区的一个乡长,当调他去地干班学习时,甚至后悔自己入党,因为不做党员,就不要到地干班学习。进校后,还是想家装病,没有精神上课,后来弄假成真,真病了,回家治了一个多月,经过县委第二次动员才又来校。[2]476-477
二、边区基层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路径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强干部队伍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边区基层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制度等方面千方百计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学习实效。
重视文化教育。针对基层干部大多数是文盲的现状,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学习内容上把“文化教育”“消灭文盲”摆在了边区基层干部队伍学习教育的首要位置。1940 年,《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明确指出:“凡不识字的或文化水平过低的干部必须以学习文化课消灭文盲为主。”[2]1941942 年,《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强调:“对于一切文化程度太低或不高的干部,除业务教育与政治教育外,必须强调文化教育,反对轻视文化教育的错误观点。对于他们,学习文化,提高文化水平,是他们全部学习的中心一环。”[2]199-200边区基层干部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过低或者属于文盲的干部,如果只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和政治教育,而不进行掌握理论政策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则很难有什么实际教育效果。鉴于此,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实践过程中纠正重政治教育、轻文化教育的偏向,在为基层干部所开设的训练班中以文化课为主,其他方式的学习以识字为主,其目的就是消灭文盲,提升文化水平。如三边地干班的首要教学目的是“消灭文盲,提高文化”[2]487,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是“以国文课为中心,解决学生的文化问题,达到消除文盲提高文化的目的,改正过去没有中心不符合学生需要的偏向”[2]489。
学习方式多样。边区政府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因时因地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1939 年,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党内干部教育问题的决议》中规定:“边区内凡不识字的党干部(党内小组长、政府及群众团体中的科员干事以上)应一律参加识字组,或由所属机关团体中的支部指定专人经常教字,务期于一九四○年内,完全消灭党干部中的文盲,达到每人至少识字一千字。”[3]571“边委应逐年有计划的抽调在职干部到边区党校、中央党校、女大及马列学院等处学习,并加强对边区党校的经常领导。各分区及直属县委,今年开办乡级干部训练班两次,每次期间至多三个月。”[3]572“党干部应经常读党报,或组织研究各种党报的小组。”[3]5721941 年,边区教育厅、青救会、妇联会、总工会及保安司令部发出《关于办理冬学的联合指示信》,对基层干部参加冬学作出规定:“青救干部,保证百分之六十入冬学,妇救干部,保证百分之五十入冬学,工会干部,保证百分之五十入冬学。”[4]从上述的决议和指示信中可以看出,干部的学习方式具体包括抽调到边区党校、中央党校、女大及马列学院学习,开设干部训练班,参加识字组、读报组,指定专人经常教字和参加冬学等。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边区和所属各分区、直属县先后创办党校和干部训练班,对基层干部进行集中教育。边区党校是一个以训练和提高区级干部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从1938 年开办至1940 年10 月,开办了5 期,共训练了1 000 多名干部。[5]1531939 年,边区党校不能满足教育培养干部的需要,各分区距离又远,于是各分区分别举办训练班,主要训练区级干部和少量乡级干部。如庆环分区从1939 至1940 年14 个月时间里,共举办7 次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干部有194 人。[5]154分区下属各县和各直属县也举办训练班,主要训练乡级干部,从1937年到1939 年,安塞220 人、甘泉135 人、安定150 人参加了训练班。[5]155-156除了上述参加有组织的集体学习外,基层干部的学习还采取个人自学和个别教学等学习方式。区乡干部大多工作繁忙,同时又较分散,全部集中起来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从学的方面说,在职区乡干部学习文化,应该以自修为主”[2]235-236。另外,个别教学也是优先选择的学习方式,就是文化高的干部教文化低的干部,识字的干部教不识字的干部,这样做到共学互教,因人制宜,因人施教。自从建立了乡文书制度以后,乡文书自然成为乡级干部的文化教员,因为乡文书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建立学习制度。干部学习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为了进一步保障学习教育成效,建立各项学习教育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边区基层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尤其如此。中共中央在1940 年指示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在1941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将此项制度法律化,该纲领第十四条规定:“实施公务人员的两小时学习制。”[6]为保证这项制度的贯彻执行,将两小时的学习时间纳入工作时间计算,把教育和学习看作是工作的一部分。“两小时学习”制度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可见这项制度对于推动干部学习具有重要作用。1942 年区乡两级建立了“学习日”制度,规定每月专门抽出5 个整天为学习日,在学习日内,一切以学习为中心,不是紧急的必要的工作酌量减少。通过执行“学习日”制度,有不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有了相应提高,有的认识了不少字,有的学会了看报纸,完全不识字的文盲在区级干部和支书乡长中几乎没有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所改进。1938 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号召开展学习竞赛后,开始实行学习小组制度。1940 年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凡环境许可的地方,可依类编成学习小组。”[2]196学习小组有明确的编制标准,一般按照行政单位、地区接近、水平相近以及非党干部与党的干部混编等要求进行编制,并选好负责人,从而保证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基层干部都参加学习小组,为干部的学习教育发挥了应有作用。1939 年干部教育动员大会后,开始对在职干部教育实行检查和奖惩制度。区上的干部学习由县上的负责同志检查,乡上的干部学习由区上的负责同志检查。从1939年5 月干部教育动员大会至1940 年6 月一年的时间,对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就进行了三次普遍的检查,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其中第一次检查后提出关于检查的意见就是“以后全延安在职干部学习的总检查,每四个月一次”[2]224。对于学习成绩突出的干部进行奖励,促进其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1944 年西北局对于23位文化学习的模范基层干部进行奖励,“这些同志的学习精神及其成功的经验,不仅对于目前以学习文化为主的大多数区乡级干部是一个极大的兴奋和鼓励,而且也是全体在职学习的干部所应予以重视的”[2]231。
三、边区基层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经验启示
加强干部学习教育是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同时也是干部队伍建设最基础、最必要的环节。边区基层干部通过学习教育,整体上提升了素质能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教育先行。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通过加强对边区基层干部的教育,逐渐转变了他们不爱学习的思想认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以提高,工作方式方法也得以改进。如淳耀的杨茂盛,一开始思想认识上轻视学习,没有学习的信心,后来经过说服教育,“终于使他认识到了识字的重要,自动积极地学习起来,变成了学习文化的模范”[2]234。同时,“有不少的区乡干部,如模范乡长郭振英、李承统,由于学习的好,同时也就把工作做好了。他们学会了开便条、写信、写报告和通讯,学会了读报。读报时,特别注意看有关本身工作的文章和消息,研究别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工作。”[2]234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机遇前所未有,但挑战也前所未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干部队伍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理念,把握时代潮流,认清发展形势,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要求,其中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八大本领”的首位,可见学习教育对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领导干部是否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相对于延安时期的基层干部队伍而言,整体素质能力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相对于党中央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要求而言,依然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因此,加强学习教育,是解决基层干部队伍“本领恐慌”的首要途径。
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学用脱节。边区基层干部教育在开始的阶段存在形式化或者机械化执行上级命令、学习效果差等问题,这与脱离基层干部实际有直接关系。比如偏重政治训练和理论学习,轻视文化教育,这就忽略了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是文盲的实际情况。另外,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空洞乏味,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经过总结经验,从边区到基层都逐渐认识到,教育区乡干部首先应使其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再掌握马列主义,这是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各个县委举办的针对区乡干部的训练班逐渐克服不重视文化课的缺点,在课程设置与基层干部的实际文化水平相结合,把文化课提到了最主要的位置上。在教学内容上也逐渐与区乡中心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改变过去教条空洞的缺点。西北局在1944 年发布《关于冬季区乡干部训练问题的指示》就专门指出:“训练方针必须彻底纠正过去那种搬书本子的及缺乏群众观点的教条主义与包办方式,而应该使政策思想的原则教育与检讨工作及计划工作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3]590“不能拿空洞的原则的条文去做教材,而应当把区乡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所反映的材料加以分析、总合与充实”,在研究与讨论这些材料时,“应当围绕着目前区乡工作的中心问题”。[3]591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注重学用结合,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用脱节的现象被改进。《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边区各级干部的在职学习,自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已引起了进一步的注意,特别自经过普遍的整风运动及前年的高干会后,更有了进步,学与用脱节的教条主义倾向已被纠正,干部学习已开始同检讨工作、改正思想、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巩固内部团结、创造正确作风密切联系起来。”[2]232一些基层干部通过学用结合的方法使自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成为学习的模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强调:“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7]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8]基层干部身处基层,直接面向人民群众,需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需要落实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复杂的矛盾问题,需要直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就要求在基层干部教育中更要做到坚持从实际出发,与基层干部自身实际和工作实际相结合,学用结合,这样的学习教育才会有实效性。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久久为功。为促进学习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取得实际成效,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建立了“两小时学习”制度、“学习日”制度、学习小组制度、检查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属于远见卓识的战略行为。当时基层干部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如工作和生产运动等繁忙导致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大多数文盲的状态导致学习基础较差。思想上不重视,缺乏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指导人员等。而学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有效克服上述困难,避免放任自流和流于形式,保证了学习教育效果,不仅涌现了一批学习和工作上的模范,而且使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以提升,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成为党自我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当前,基层干部队伍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与延安时期的基层干部类似,业务工作繁重、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思想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教育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等。为了保证学习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建立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是重要保障,《2018-2022 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包括坚持和完善干部脱产学习进修制度、建立健全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完善理论学习考核激励机制等,这是促进学习教育实效、增强学习本领的制度保障。只有这样,广大基层干部队伍才能保证学习时间,形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进而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干部队伍,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