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
——以Q 市“一统领三融合”为例
2020-02-22孔浩
孔 浩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建设繁荣、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为亿万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管农村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政治优势。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能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随着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农村基层党建模式急需创新发展,以适应推动乡村发展的新要求,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进而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一、农村传统基层党建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乡土人才流失,基层党组织覆盖力萎缩
后续党建储备人才匮乏。首先,由于近年来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出现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发展,为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收入水平,大批农村中青年前往城市务工、创业,其中不乏富有创新力、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优秀中青年群体离开农村,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与经营者,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等各类弱势群体成为农村的主要成员;其次,农村基层干部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农村中青年群体受市场经济影响较深,入党意愿不强,不愿意做农村基层工作,对优秀青年缺乏吸引力;最后,农村党员家族化、派系化现象较为严重,农村经济活动分散,不同家族之间交流较少,加之青年党员需要老党员作为其介绍人发展培养,造成部分优秀青年难以被培养选拔,影响了青年储备人才的积极性。
(二)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薄弱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鲜明特征和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美好愿景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物质基石。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偏远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级财力匮乏,对基层党组织的经济支持有限,制约了基层党组织对农民提供各类服务,出现“无钱办事”的现象。
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保障,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各级政府颁发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诸多实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组织运行不通畅、责任落实不到位、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继而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向心力不强,淡化了集体党组织凝聚力。
此外,如“农家书屋”“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由于缺乏与农民群体的利益关联,农民群体文化参与动能不足,未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得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未能有效发挥其引领作用。
二、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模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乡村振兴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强力筑基的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1]19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关键就在于基层党组织能否提供强大的组织支撑和政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我国“三农”问题息息相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点任务,我国农村的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的目标相比,“三农”工作仍然任务繁重。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沿着正确的轨道行动,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保持一致。
(二)乡村振兴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143首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逻辑,能否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体意识、保障农民的主体权利,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思想建设的核心力量,应调动农民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体制机制全面改革赋予农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各种权利,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其次,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在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构过程中发挥着思想引领的作用。深植农村传统优秀价值资源,引导乡规民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重塑文明、和谐的乡风文化,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
(三)乡村振兴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经济引领的作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是实现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担负着发展方向的制定、顶层设计和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等方面的任务。首先,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实施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引导农村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确保农村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基层党组织将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同村居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村居经济发展方案,统筹安排相关资源,抓住“地、人、钱”等关键环节,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谋划好农村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最后,基层党组织要理清发展思路,整合村居发展资源,盘活村居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村居特色产业,实现造血强基。面对农村的闲置人力资源,基层党组织应转变思想观念,引领农民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对农村闲置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指导,推动农民融入现代化经营,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实现产业富民,从而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一统领三融合”——Q 市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
Q 市是我国重要的东部沿海城市,全市下辖3 个县级市和7 个市辖区,共有涉农镇街94 个,行政村5265 个,村均268 户,200 户以下的行政村占73%,农村党员19 万名。该市作为“莱西会议”经验的诞生地,正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的殷切嘱托,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强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L、P 两地是Q 市重要的两个农业地区,是Q 市乃至全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自“莱西会议”以来,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农村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组织结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推动之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各类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园区大量涌现,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也面临着新形势与新变化,农户空巢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统领不强,不能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有效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在集体经济组织协调上运行不畅,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办法不多;基层党组织治理理念匮乏,内在组织力丧失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以上问题急需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模式,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全面构建新时代农村基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一统领三融合”党建模式概况
“一统领三融合”的具体内涵即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实现全面领导;推进乡村发展融合,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乡村治理融合,实现规范有序;推进乡村服务融合,实现精准高效。
首先,强化党组织统领。1990 年“莱西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格局,重申和强化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需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3]“莱西会议”以来,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对于农村党组织的统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位于L 地的沟东新村是由沟东、青峰岭、徐家寨、南埠、玉池五村合并而来,自2019年合村并居成立新村党总支以来,为改变分散经营、粗放发展的困境,新村党总支构建“新村党总支—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链条,有效整合区域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因地制宜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抱团式发展,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抓党建、抓发展、抓服务,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影响力,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
其次,推进乡村发展融合。为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分散经营、集体收入薄弱的局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资源统筹能力,促进产业融合,建立镇村联动发展模式,切实提高集体经济规模和效益。L 地产芝村风景秀丽,毗邻城区,因盛产产芝草而得名,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居党总支根据村居实际情况,深刻挖掘产芝优秀进士文化,开发乡村民俗旅游,建设高效农业园区,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带领村民兴办农家乐,使之成为该市最具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村庄之一。
再次,推进乡村治理融合。莱西会议创新了“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的乡村治理模式,随着新时代农民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乡村治理需要向多方治理、多元共治的模式转变。L 地洼子新村坚持党建统领,重修村规民约,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不断强化以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洼子新村通过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展馆,推进三资融合,成立普法服务站提高农民群众法制理念,切实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了规范有序、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最后,推进乡村服务融合。现阶段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服务资源分散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制约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要。Q 市通过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实现服务管理的网格化,积极推动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农村党群服务中心,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元化、差异化需要,实现了党组织统领乡村服务融合。
(二)经验与启示
从Q 市农村基层党建模式的创新——“一统领三融合”取得的成效来看,“一统领三融合”党建模式是继承和发扬“莱西会议”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一统领三融合”党建模式,其中“一统领”是前提条件,党的领导是推动乡村发展、乡村治理、乡村服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证。“三融合”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首先,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农村基层党建模式创新的前提和保证。“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是“莱西经验”的最大贡献。其一,要落实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机制,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统筹力。其二,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常运转。加大激励力度,适当提高村干部待遇,提高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其三,要建立健全典型培育机制,尊重首创精神,建设一批“一统领三融合”农村基层党建品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其次,创新农村基层党建模式需要发挥多元主体治理的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入新时代,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多方参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格局。Q 市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正确处理基层党组织和各社会组织的关系,理清权力边界,焕发组织活力。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为凝聚多方共识、形成组织合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注入多元力量。
“一统领三融合”党建模式是对农村基层区域化党建的积极探索,是推动农村基层各领域党建融合发展的有益尝试,通过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织密“互联网”、打造“共同体”、增强“驱动力”,形成了以区域化党建统领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坚实,实现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