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意蕴及其实践路径研究

2020-02-22郑正真

世纪桥 2020年12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发展

郑正真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 成都 61004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发展问题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三大问题,创新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新发展理念作为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整体,准确理解其深刻内涵,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一、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是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和理念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形成的理论要点和理性认识。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性的思想武器,为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标注了更清晰的前进方向,明确了今后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科学认识和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真理性,能够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引导。

(一)新发展理念体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思想路线占据重要的引领性地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准备。“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19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源泉,真正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发展理念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是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的重要战略抉择,创造性回答了新形势下怎么理解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如何实现发展的路径。践行新发展理念,及时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破除那些片面追求GDP、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等陈旧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解放思想中跟进时代,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注重从实际工作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二)新发展理念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2]4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一直都是矢志不渝的追求,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定位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新发展理念发扬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精神,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倡导把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全面落实好推动各项发展的政策优惠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践行新发展理念,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重要体现,最终目的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为人民群众造福过程中,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凝聚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努力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三)新发展理念体现鲜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对当前国内外发展新形势进行准确判断,科学判断我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以新发展理念引导各项工作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增长方式开始转向为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增长速度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复杂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走向受到各界关注,我们党在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基础上,科学提出要以新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坚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牵引,创新理念解决侧重发展动力问题,协调理念侧重解决不平衡问题,绿色理念侧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理念侧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理念侧重解决公平正义问题。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新内涵新要求,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有机统一的思路,统筹做好促改革、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新发展理念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必须要将其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从“四个全面”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不断深化和丰富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研究的新境界。其中,创新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其他发展理念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源泉;协调作为发展的辩证方式,能够有效平衡其他不均衡的发展要素走向共同发展;绿色作为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前提;开放作为发展的多元姿态,体现了我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推动本国经济走向繁荣发展之路;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为了合理解决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为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灵魂

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位,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彰显出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步密切相关,而这一切都源自内生动力的创新。社会发展必须要坚持以创新为先导,这主要是取决于创新的实践价值和内在要求。所谓创新要以新的视野、新的智慧和新的勇气敢于打破传统的落后思想观念,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探索出一套高效发展方案,实现新的进步与突破。当然,创新发展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培育发展新要素、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研发新产业的高新技术、开辟新的国际市场等。这些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密切相关的。创新发展理念要深入人心,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等多个方面着手,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协调是高质量发展动力

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主要包含经济发展是否健康平稳的增长、区域之间发展是否实现均衡发展、城乡之间发展是否实现协调同步等方面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转向的联动方式就是协调发展理念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价值追求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有效处理好发展中的其他重大关系问题,是经济社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是平衡其他四大发展理念助推器,促使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其合力。协调发展的侧重点在于是对城乡、区域的发展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协调发展,促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

(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3]367绿色发展理念意味着可持续、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倡导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要素,保障社会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发展。绿色发展的侧重点在于加快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 效益,对现有的传统产业和技术进行改革,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后代子孙造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是人的居住地和生活场所,是自然的一部分。“金山银山”是人合理利用自然实现自我发展的结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而生态保护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路径

马克思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114开放是联结国际贸易往来的重要途径,能够带动创新、促进改革。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积极融入当代国际秩序并创新发展,持续加强与外部交流、互动、合作,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飞速高质量发展,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对外开放不仅能够促使国外优质资源进入国门,还能将自身优秀的品牌IP、产品、文化有效输出国外。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其侧重点在于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最新趋势,引进外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资源,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战略互信、人才交流等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的新高度。

(五)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失去了其原本的实质,逐渐发生变化,并出现了劳动的异化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的异化,此时劳动者变成资本的奴隶,成为资本增值的一种工具。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势’,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5]24共享发展回答了为谁而发展的问题,充分诠释了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共享发展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发展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其侧重点是为了更好实现生产、需求和分配的科学衔接,注重公平公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最终的发展成果是由人民共同享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 年发展远景目标,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以改革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十四五”规划新征程,推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的发展。

(一)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党将“创新”摆在了“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位,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只有将发展的基点率先放在创新上,才能塑造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思想向导,能够为其他创新活动提供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现有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反思,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其二,制度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对当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分配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革新。在政治上,通过对当前国家现有治理体系的改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转变,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逐渐形成有利于保障创新发展的政治机制;在经济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调整和优化产业的现有经济结构,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分配上,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鼓励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其三,科技创新作为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要运用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手段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加快提升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科技创新,实际上注重的是对创新型人才进行重点跟踪培养。因此,我们要推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对现有人才结构优化调整,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精力完全释放出自己特有的创新发展的潜能。

(二)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

协调发展理念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为理顺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拓展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及时认识好并解决好现存的矛盾,还要科学有效地协调好发展不均衡的各要素,实现良性有序的健康发展。

其一,协调发展注重实现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出发点,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推进教育民政事业发展,完善现有的医疗保障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就业多元化的发展新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要注重强化国防建设,正确认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将经济建设有效融入生态建设,达到二者共赢状态,推进传统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变,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其二,协调发展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十四五”期间,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其三,协调发展注重实现“身”“心”平衡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和平衡的观点审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建设好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得到稳定发展,经济社会才能得到高质量发展。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丰富的物质基础上建设强大的精神文明,最终达到二者的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开创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实力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以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彰显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实干精神。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发展的产物,是不断地随着环境而且同环境一起获得发展的。”[6]574-575绿色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底色,是倡导以效率、和谐和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及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其一,树立“绿色”的思维方式,走“绿色”富国发展道路。富国乃为强国之基,资源环境则为富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观。要注重培养“绿色”思维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转变以往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其二,树立“绿色”的价值取向,实现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3]将“绿色”发展理念渗入到生产进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完善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体系,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其三,树立“绿色”的生活方式,推行“绿色”惠民政策。绿色发展理念彰显了在新时代党对“富民惠民”之道的新认识。生态环境作为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关乎于人民群众的生存、生产和生活质量,要及时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加大科技在“绿色”发展中的财政投入,着力构建“绿色”文化新体系引领绿色发展新征程,将“绿色”文化体系与生态伦理道德进行相结合,大力宣传“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国家的“绿色”发展事业。要加强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将“绿色GDP 体系”切实推行到各个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88我们党准确把握了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势,将开放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路径,提升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大局上,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的发展,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国际政治话语权,共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其一,坚持主动开放,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重并举的对外开放战略。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转变我国现有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利用“互联网+外贸”的现代化模式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平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完善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其二,坚持全面开放,形成对外全面开放发展战略的新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继续全面对外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7]121在政策上,我国将继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贯彻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发挥独特优势让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实现全面开放的外交发展战略。其三,坚持共赢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各国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空间,推动经济全球化走向互惠共赢的发展。共赢开放主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切实加强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相互促进、合作共赢新局面。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当前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充分发挥我国的经济优势,适应发展新常态,推动新发展。

(五)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共享发展理念,是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其最终目的是为构建出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会理想状态。以共享发展新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一,以共享理念维护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3]136只有为人民群众营造出充满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共同享有发展的成果。其二,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要增加对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起多层次、覆盖广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加大力度促使公共服务向普惠性和均等化发展。其三,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发展,“把人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8]851不断完善各项扶贫脱贫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严格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水平,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开展扶贫脱贫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是达到共享发展的前提保障,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步。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