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文本理解最有效的方式

2020-02-22郑益华

语文天地 2020年30期
关键词:名家主体文本

郑益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人早已意识到“读”在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意义,这一认识也为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所认同。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须要打破当前简单化的“朗读”设计现象,从平面化朗读变得立体起来,朗读主体更加多元,朗读形式更加丰富,朗读时机更加合理,从而使朗读成为文本理解最有效的方式。

一、情境化朗读,点燃文本理解热情

目前,小学语文朗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对朗读缺乏应有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创设朗读情境,从而点燃学生文本理解的热情。如何创设朗读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朗读配上音乐,穿插图画或者视频等,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图画、视频营构的优美意境中进行朗读,并开启文本理解之旅。

例如,《秋天的雨》一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给学生提供一首音乐和优美的图画,然后让学生在音乐伴奏和插图配合下进行朗读。这种传统的朗读设计显然存在“灌输”痕迹,不利于发挥学生能动性,本课的朗读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朗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布置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为课文朗读选配一首优美的乐曲。再根据自己文本朗读过程中捕捉到的景象感悟文本意境,为朗读穿插一些图片或者短小的视频。

这个环节的朗读设计,打破传统朗读设计教师直接提供配乐、配图的做法,将音乐和图画、视频选择的机会留给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对文本体现出的情感、朗读节奏等形成初步认知,这一认知又建立在文本理解基础上,选择配乐无形中为学生创造自我理解的机会;为朗读配上图画或者视频,需要学生对文本描写的景物进行提炼,并将文本所写的景物进行组合,形成丰富的意境,这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理解,否则是难以选出适切的配乐和配图。

学生配乐和配图的过程,完成对文本的初步理解。学生在自己选择的配乐和配图创设的情境下,朗读积极性更高,文本理解也更加深入。

二、多主体朗读,引发文本理解碰撞

目前,小学语文朗读设计缺乏主体意识,不能引领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主体间穿越,这样就使得文本丰富的内涵得不到挖掘,文本理解也浅尝辄止。鉴于此,小学语文朗读设计时,教师要强化多主体意识,能够基于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第三方主体,开展多主体朗读活动,在朗读过程中引发多主体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例如,《望天门山》一诗的朗读设计,可以开展如下朗读活动:学生自读。学生自读环节,又体现出几个步骤,先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做到准确朗读;再结合自己对诗歌描写的景象,通过处理好缓与急、重读和轻度、停顿等,要求读出诗歌的感情,并进行同桌赛读;教师范读。这个环节,由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在朗读后再评述自己这样朗读的原因;名家导读。播放网络名家课文朗读音视频,组织学生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名家导读进行评论,评论主要围绕“如何读出诗歌的情感”这一主题;最后,结合学生自主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和名家导读,学生集体进行朗读。

这个环节,打破单一化朗读主体的做法,引入学生、教师、名家三重朗读主体,借助学生自读,让学生扫除朗读障碍,获得初步体验和理解;再进行教师示范性朗读,教师朗读评述发挥着朗读指导作用,也将教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引入名家导读,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并为学生提供了评论的主题,既引导学生总结朗读的方法,又在多主体朗读过程中促进诗歌理解碰撞。最后,进行集体朗读,引导学生在深度理解和碰撞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实现学生朗读的自主建构和文本个性化理解。

三、多样式朗读,推动文本理解深入

朗读的样式不同,达到的朗读效果不同。单一化的朗读形式不仅单调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文本理解。多样式朗读能够丰富学生朗读体验,引领学生文本理解不断走向深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文本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式朗读,让学生在多样式朗读中深化文本感悟,从而将文本理解推向深入,引领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深化文本体验,自主建构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的朗读设计,我组织了三样式朗读:自由朗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朗读时要揣摩“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并体会“变”的过程中“我”的新奇体验。表演朗读,根据文本中出现的角色,自主选择合适的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学生在选择角色时为了获得角色扮演权,需要围绕自己选择的角色进行演讲,理由合理的扮演;想象朗读。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围绕文章末尾展开想象,再续写一个想象的角色和情节,最后进行想象朗读。

这一课的朗读设计,基于多样式朗读设计意图,借助自由朗读引发学生自主理解。在学生自主朗读时,又注重给学生提供问题导向,从而在朗读过程中驱动学生进行朗读思考;表演朗读既是运用一种常见的朗读样式,又区别于一般性朗读设计,要求学生围绕扮演的角色进行演讲。学生要想获得角色扮演朗读机会,需要深入理解角色,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朗读和理解文本的积极性。最后,开展想象朗读,促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融合。学生对文本展开想象进行续写,必须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再借助朗读深化学生文本理解体验。

选择哪一种朗读样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深入解读文本特质,并根据语文课堂的语文要素,选择适切的朗读样式,将文本理解推向深入。

四、适时性朗读,破解文本理解困顿

适时性朗读是针对朗读时机而言的,文本理解离不开朗读,这一点不容置疑,教师对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进行合理的定位,朗读不仅是学生一种语文能力,也是学生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效率的一种手段和路径。适时性朗读正是基于朗读辅助性功能定位,在常规朗读设计之外,根据文本阅读教学实际,开展适时性朗读,借助朗读帮助学生破解文本理解的困顿。

例如,《燕子》一课,第一段在描写燕子外形时运用了这样一句话:“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按照常规思维,“凑”字给人的感觉使是“凑合”,有一种不好的意思包含在里面。围绕“凑”这一个词,学生在理解上造成障碍。通过适时性朗读,学生理解到作者对燕子是持有喜爱之情的,“可爱的”“活泼的”便是最直接的证明。那么,此处的“凑”用于表述燕子外形的“紧凑”,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燕子的外形美是一种精致的美。

总之,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感受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基于朗读的多重效能,提高朗读设计品质,让平面化的朗读立体起来,朗读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工具,引领学生在丰富的朗读活动中深化文本体验,从而汲取文本有益的滋养。

猜你喜欢

名家主体文本
名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名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