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①
——以长江大学为例
2020-02-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各个国家争先抢夺科技创新制高点,创新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创新引领创业,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创新创业事业的重要成员,必须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构建与持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国家持续输送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
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提出,高校要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2017年,国务院在《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中提出,创新创业要向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促成多元主体合力汇聚、活力迸发的良性格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时出新,多层次多维度系统规划与全面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创新人才智库提供强大的源头活水。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现状
1.1 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理念引领行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速度总体较慢,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认识不深刻导致落实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人为本,以渗透创新思想为基本目标,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能够有出色的表现[1]。部分教职工思想偏颇,认识片面,仍用陈旧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重视理论育人,轻视实践育人。教育理念必须契合国家战略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强化对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引领。传统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应试性、粗犷性,不适应高校创新事业的发展。探索新型有效的教育模式,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方式,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高校应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注重前瞻性、先进性、创新性,切实转变教育模式,注重标准化、规划化、专业化,力求保障教学成效。
1.2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是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重讲座,轻实践、轻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实践课程学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所占比重较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的核心标准,但现有的实践课程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严重脱节。一些高校开设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关联性较低,缺乏统筹设计。二是课程融合不顺畅。用专业理论指导创新创业实践,以创新创业类课程知识弥补专业课程内容缺陷,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新思路。因此创新创业学分占大学生专业培养计划的比重需要适当增加。
1.3 师资力量还需加强
加强师资力量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对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有堡垒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的专业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讲座的讲师和创新创业学业导师[2]。当前,师资队伍的搭建还未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有效布局,需要合理调整专业教师、讲座讲师、学业导师的比例,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活力,促成创新创业资源的集成化、高效化。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并非由专业人士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老师或者辅导员兼任。这类教师接受培训次数少,培训力度不够,其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储备本身较为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新创业课程相比其他通识课、专业课、公选课而言,实践性更强,综合性更高,对老师的各项要求更全面、更严格。合理配比师资,形成强大的师资合力,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1.4 协同机制尚未形成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企业、社会、政府、校友、大学生都有各自的职责。然而,调动各主体的育人积极性,需要不同程度地满足各自的诉求和相关利益,才能形成“产-学-研-用”联动机制,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缺乏深度沟通是当下协同机制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容易引发各种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困境和阻碍。沟通不顺畅,合作基础不牢靠,各方主体的优势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整合补充,协同机制即便落地也难以见效。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深化与各方主体的交流沟通,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合作各方的不同诉求相互融合,努力构建基于高校培养、企业实践、社会帮扶、政府推动、校友支持、大学生行动的“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2 基于长江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实践
目前,长江大学已经形成以课程教育、竞赛辅导、项目孵化、成果转化为特色的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1 科学设计课程,强化课程教育渠道
长江大学始终坚持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相融合的课程教育方针,科学设计各类课程,强化课程教育主渠道,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创新创业理论书籍、创新创业实践教程为学生深入实践提供了基本途径。理论课程包括创新创业公选课、创新创业报告会、创新创业讲坛、就业指导培训等。创新创业公选课以服务全校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素养为目的,整体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坛,面向全校创新创业兴趣浓厚的学生,邀请知名企业讲师和创业成功人士讲授,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促进学科交叉渗透,积极探索“讲坛教育+专业教育”的特色化理论教育路径。实践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素质训练营、创新创业沙龙、创业实验班等。
2.2 深入开展竞赛辅导,搭建科研育人平台
长江大学以学科竞赛为重要依托,积极动员大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创等创新创业类赛事,提倡学生组队、老师指导,鼓励跨学院、跨专业、跨班级交叉渗透。“互联网+”、挑战杯是教育部高度认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顶级A类赛事,长江大学每年要求全校各班踊跃报名参赛,各学院制定相应的学科竞赛奖励办法,最大范围、最广层面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近五年来,长江大学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4项、省级教研项目73项,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380余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2人次,省部级奖励865人次,基于科研竞赛的创新创业实践蔚然成风。
2.3 积极推进项目孵化,建设实践育人基地
长江大学先后获批“荆州市科技创业孵化器”“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秉承“树立典型、广泛覆盖、择优推荐”的原则,对具有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学生项目予以重点关注和支持,并向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进行推荐。学校每年进行大学生创业实践与孵化项目立项工作,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经费扶持。获得重点扶持的项目可优先推荐给风险投资机构和湖北省大学生项目扶持相关平台。成功立项的项目团队都享有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同时,学校与荆州市长江创业商会、荆州市智谷创业园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深入推进校企联动的同时,为学生项目多渠道稳定孵化提供了现实可行性,极大地保障了实践育人的成效。
2.4 扎实开展成果转化,形成产学研联动机制
科研成果转化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收尾工作、难点工作。成果转化率的高低是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长江大学联合创新创业实验室、创新创业科技园、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机构、荆州市科技企业、荆州市相关政府单位,整合不同主体、不同项目之间的优势资源,积极搭建以共建共享共融共通为特色的“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学生项目成果向市场经济价值切实转化,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校企政三方共赢。同时,邀请优秀项目团队、重点项目团队开展科研成果报告会和对接会,进行成果展示,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创新创业的优良学风,为学生的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可靠的路径。
3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3.1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高育人质量
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突出创新创业教学任务的实践性,加强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政府实践,保障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协同高效。高校应加快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紧密结合理论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项工作要求,按照学校总的育人规划及部署,将实践育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便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指明发展方向,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高校要有效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方案,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学院党委负总责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院、二级学院、团委、学生工作部门、校内外创业导师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队伍[3],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引领性和导向性,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3.2 健全课程教育体系,强化师资力量
建立健全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教育体系,加强“三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高效开展。课程教育要灵活结合文理工学科特点及优势,科学严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深度培养,兼顾理论课程的专业化和集成化,注重实践课程的多样性和延展性,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纵向发展。高校应加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化完善专业教师、讲座讲师、学业导师配备比例,强化课程教育质量保障。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开展技能培训,保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活力。
3.3 打造多元互动模式,构建协同机制
协同育人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脉络,有利于大学生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维度上实现创新创业素质培训和能力提高。要充分发挥高校、企业、政府、社会、校友的协同作用,着力加强合作交流,深度融合优势资源,持续优化协同育人系统布局。各主体应明确职责定位、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规范自身行为,增强战略合作意识,进行深层次的育人部署,打造基于多元育人主体的互动联动模式,营造信任尊重、相互支持的组织氛围和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文化氛围[4]。突出协同机制对于学科竞赛辅导的驱动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过程性评价和孵化流程监督机制,切实提高成果转化率。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是国家科技事业向前迈进的“发动机”,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构成。各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和自身特点,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着力构建积极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布局,争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者和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