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会展业高质量发展①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思考
2020-02-22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陈国庆(通讯作者)
中国的会展业发展至今已经有63年的历史,1957年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打开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视野,在改革开放节点上举办的北京外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成为了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2010年的上海市博会,全方位带动了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后续带来的效益无穷。2018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至2020年第三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了一个国际大型交流平台。在这几十年间,会展业经历了从国内走向国际、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多产品合展逐渐走向品牌化、专业化的路程。同时从G20峰会、APEC、“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以会展活动为载体在中国的召开可以看出,会展业在国家层面的关注度和地位日趋上升。会展活动的积极意义还体现在促进国际各方面交流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展现大国面貌、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上,我国会展业还需要跟随国家的发展战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以顺应时代潮流。基于“十四五”规划内容以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贯彻实施“创新、绿色、开放、协调、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本文提出了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从技术引领下的现代化会展业新模式、会展产业的协调发展、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国内外会展业的合作发展方面,提出新时期会展业在双循环格局下的发展建议。
1 文献综述
随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的格局写进中国“十四五”的规划,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有了新的展望。受疫情影响,2020年世界经济大幅衰退使供给和产业的循环受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国内市场的规模优势,加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推进并于国际接轨,防范供应链和产业链中断,增加风险承受能力,是新时期基于“十四五”规划对中国的建议。而会展业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其对经济、政治、对外开放交流的作用使其改革与转型进程也备受关注。基于新时期会展业的研究成果有很多,例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在防控疫情、对外开放、推进双循环战略方面的标杆,也是会展业在国家层面的典范,办好大型展会,打造大国品牌,是会展业的全新方向[1]。云上海外展引领着会展业向线上转型与创新,高科技新产品既作为线上办展推动力又作为展品,为会展业的线上发展提供了参照[2]。当前会展业承受着外部冲击与内部压力,完善体制机制,推动会展业多元化发展,加速打造会展产业链融合市场要素已成为会展业主流趋势[3]。中国的会展产业链发展还不均衡,存在资源浪费、重构性会展、外资冲击的困境,加强各层面会展业连接,延伸会展业范围,促进会展业良性循环。加强会展业集群的内部竞争,加大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力度,提高集群内部资源利用率,促使会展业发展形成自发调节的生态链[4]。建立一个“绿色”会展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会展业在国内大循环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新时期会展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政策、体制、创新、绿色生态、竞合机制等方面多维度去思考。本文基于对文献的整合,从多方面提出新时期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2 会展业发展局限性
2.1 体制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未成立专门针对会展活动开展的管理机构,行规无人制定。各地会展活动的开展极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统筹,部分地区政府出现审批混乱的情况,政府在会展活动开展的指导工作能力中有所欠缺。另外,目前我国并未形成专门的高水平会展顾问公司,这使得政府在统筹会展活动的开展中无专业信息依靠,无专业人才采用。
2.2 各区域会展业衔接不足
根据《2018年世界商展100大排行榜》相关数据显示,100场展览中上海上榜16个、广州上榜6个、北京上榜4个,其次厦门上榜1个、香港上榜1个、南宁上榜1个。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会展业目前仍集中在北、上、广地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北、上、广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关联程度较弱。目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域会展中心体系相对完善,其他各省市的会展业发展水平相差明显,但又未做到“重点突出,合理分散”,整体会展业发展不平衡。
2.3 品牌建设不足
国外部分国家在中国办展仅是其“子展”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活动,比如法兰克福国际汽车零配件及售后服务展品牌展会分布于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世界范围的展览群,布局在世界各地的“子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品牌的垄断地位。世界的顶尖展览注重为全球行业领先的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树立标杆性品牌,而中国目前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业务成交,以成交额证明展览的成功,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效益,在品牌建设和长远理念上考虑不充分。
2.4 会展业结构层次单一
会展经济相对强劲的上海、广州、北京等东部地区,会展业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汽车、机械、建筑等领域,例如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等。目前,会展业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他产业层面的建设不足。另外,在上述会展业中,存在多头办展、重复办展的情况,在2018年,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先后开办了汽车行业的展览会,例如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重复办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该地举办该行业的影响力,同时重复办展也是对展览馆的一种浪费,其中会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但展览的影响力却不集中。
2.5 绿色会展执行力不足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化的展会,抑或是一些区域内的小型展会。在筹备展会和正式开展会议时都会涉及许多产业的联动,产业联动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一些办展地区的产业联动幅度过大和展会以后的处置手段不当,造成了许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比如一次性展馆的搭建,没有考虑到其可持续利用性;会展业的过度与重复宣传;展馆的过度装饰,做足了面子工程,同时也污染了环境,还有许多会展业行为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打造绿色会展业势在必行。
3 高质量发展的出路
3.1 优化行业管理
首先,政府应明确其在会展业中的辅助地位,避免过多干预会展业活动的开展。制定会展扶持政策,建立会展专用资金,对部分有想法开展会展活动但缺资金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经济帮扶。其次,加强会展市场规范化管理,规范办展和招展行为,严厉制止恶性竞争行为,营造良好的会展发展环境。最后,联合企业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待遇,增加会展领域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专业会展人才,从而组织高水平会展顾问公司。
3.2 创新会展模式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的对外开放程度有所减弱,各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得不暂缓。为保证会展业正常发展,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云会展”模式,进行网上展品展示、直播营销、供采对接、线上洽谈等,探索出一条会展业线上发展的新模式。另外,随着互联网贸易的进一步成型,数字化贸易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正式开启,会展业的发展模式需紧跟时代潮流。提前尝试“线上+线下”举办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是一种创新,也是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必然模式。
3.3 加强国际化合作
通过和国际知名的会展品牌合作,共同办展,学习国际展会的先进管理流程和标准,在展会的展品设置、分类上与国际化接轨。加强国际化合作并不意味着在展览中加上英文名称,而是要将“本土品牌”深度嵌入国际会展行业,重视品牌的扩张程度,提升品牌的无形价值。可借用外国会展业“子会展”模式,布局全球各地区,形成统一的影响力。
3.4 共享资源优势
会展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不同性质和资源,形成合理的布局,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单一集中在中心城市要强得多。中心城市在积极发展会展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与其他城市的关系,推动会展跨界融合,聚焦发展区块会展业,由粗放型的量的扩张向注重内在质量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例如,成渝经济圈建设的提出,其会展业的发展除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在紧抓对外交流机会的同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会展产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可向其提供帮助,培育壮大会展主体。中心城市发展大规模国际展览,会展经济实力不足的城市则可开展专业贸易展览,例如东莞地区可借助其纺织制衣工业技术举办相关展览,如服饰展览会等,提高其知名度。
3.5 协调产业结构
目前会展业的发展集中在汽车、机械等领域,产业结构单一。在新的发展环境中,我们需要提高会展业内发展动力,扩大会展业发展领域。会展业参与的产业主体广泛以及其本身具有的展示、体验、营销等功能,使相关产业的产业边界逐渐破除,加快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同时,利用会展业独特的集聚效应,可让各产业进行深度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并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可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一批会展项目,将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会展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方向应不局限于科技等高端产业,其向下联合,推进会展业一体化产业链。
3.6 践行绿色发展模式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首先,我们要推广绿色展台搭建,节能减耗,应用节能环保型新材料、新技术,降低目前会展搭建所使用的木材拆除后燃烧的有害气体释放量。其次,引导设立绿色展区,提高会展区的重复利用率。最后,制定绿色会展标准,精确识别出绿色会展发展的需求。
4 结语
新时期会展业的发展,机遇多、挑战更多。为贯彻“十四五”双循环新发展的格局,建设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会展业,本文从创新会展模式、打造多层次会展业结构并协同发展、推动会展业知名品牌打造和推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会展经济等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未来趋势不定,打造好国内会展产业大循环,接轨国际会展业,加强交流合作,打造更高质量发展的会展业新产业链,才是未来会展业稳步前进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