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话语权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理论求索
2020-02-22卢勇陈思
卢勇 陈思
(武汉大学,武汉430072)
近年来,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各国为之惊叹,但我国的国际话语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话语相比依然不够,中国在国际社会面临着持续的话语失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 ‘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1]而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话语失语和 “挨骂”主要集中在与统一战线高度关联的政党制度、港澳台问题、民族宗教政策等领域。为此,解决话语失语、 “挨骂”问题的关键很大程度在于统一战线。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加强统一战线建设,不仅是提升中国话语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建设中统一战线应有的使命。
一、统一战线话语权构建的价值意蕴
一直以来,统一战线都是我国国际话语权争夺的前沿,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设存在紧密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话语自信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一)统一战线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机组成
“中国话语权建设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其敏感、高度相关内容则体现在政党制度、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港澳台侨等统一战线领域。在国际社会中,中国解决‘挨骂’问题的重点是要解决与统一战线高度关联的政党制度、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港澳台等方面的话语权问题。”[2]尽管西方社会对我国这些领域进行猛烈批判,但统一战线依然是我们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点。
统一战线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新型民主话语。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竞争性选举民主为核心的民主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以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并驾齐驱为特征的。统一战线是中国民主发展道路中的重要贡献者和参与者,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因此,这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不同于西方民主发展模式的新路具有重要的民主话语价值。
统一战线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尽管西方社会对政党政治的阐释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行不间断的理论攻击和侵蚀瓦解,但是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指导下的中国发展日益强盛,中国成就逐渐被世界人民所瞩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也日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认可,因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逐渐成为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部分。
统一战线能为国际社会提供特色民族宗教话语。我国在民族宗教问题上的政策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重点关注和攻击的方面,虽然西方社会对我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进行刻意渲染和变相鼓吹,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只要处理得当,向国际社会传递有理、有据、有节的声音,民族宗教政策也可成为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源泉。
统一战线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新型国家结构话语。我国是一个含有复合制因素的单一制国家,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了 “一国两制”的治理模式。“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是中国的伟大创举,这一制度设计不仅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也为世界其他各民族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经验,贡献了智慧,还对中国寻求国际认同、争取国际话语具有重要作用。
(二)统一战线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理念、资源和经验。
统一战线内涵的和合文化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文化基因。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它蕴涵着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和合文化在统一战线的多党合作、民族、宗教、社会阶层等领域都有全面性、系统性的体现,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理念不仅为统一战线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我国正确处理国内国际间事务提供了基本原则,还为中国的话语建设奠定了价值理念基础。
统一战线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贡献了重要资源。第一,统一战线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国际共通话语。合作共赢的理念既是统一战线运行的前提,也是我国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期许。实现共同利益不仅是统战内部成员的最初动因,也是国际间各民族国家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此,统一战线的合作共赢理念能在契合各民族国家利益要求的共通性基础上凸显话语价值,为中国的话语权构建供给国际共通话语。第二,统一战线为中国的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特色政治话语。“统一战线的特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容性政治。包容性政治不仅包括领导集团内部的关系协调,更加包括政党与群众、政党与其他阶级和政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3]我国的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协商是我国政权的鲜明特征,以协商方式建立的爱国统一战线政权使我国走上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合二为一的政治发展道路。兼具民主、协商特征的统一战线参与政治发展进程,促使我国民主政治理论与发展道路充满包容性,在彰显包容性特点的同时,也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特色政治话语资源。第三,统一战线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制度话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国两制”框架中的特别行政区制度等都是统一战线领域运行的重要制度载体。这些制度的共有特征是在遵循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融合与创造性发展。这种特色的制度设计不仅有利于中国坚持制度自信,并有力地回击西方社会在这些领域对我国的批判,还能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中国智慧。
(三)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国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理念刷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中国开始突破“不能说”“无人听”的困境,实现了话语建设的初步发展。但是,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建构集体认同是关系中国话语权影响力强弱的关键因素,而当前“听进去”并得到集体认同的问题仍是一项难题。面对这一困境,统一战线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因为争取国际社会集体认同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人心,做好人的工作,而以大团结、大联合为本质要求的统一战线的工作目标就是争取人心,争取力量,就是要争取国内国际社会最广大范围的联合。就此,从统一战线的目标来说,统一战线与争取国际社会集体认同的这一问题本身具有一致性。
其次,争取国际社会的集体认同需要多元主体传播才能扩大话语影响的半径,这一方面,统一战线相较于其他社会团体更有优势和条件。统一战线是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它能将松散的各主体有组织地联系起来。统一战线可以发挥优势引导各界精英和广大人民使其在中国话语传播过程中积极充当传播者的角色。统一战线能够通过说服、沟通等非强硬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国内各精英人士、人民大众,使其成为直接传播主体,也可以通过政策宣传、平等对话等方式影响国际社会,促使国际社会各民族国家成为中国话语传播的口碑媒介,并统筹国内国际的直接传播者和间接传播者组成多元主体,共同传播中国话语,寻求更大范围的集体认同。
再者,统一战线现有的人力、物力、文化、工作方式方法等资源优势也有利于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国的话语传播创造良好的国内生态和国际环境。国内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已有较长历史,统一战线工作者对统战的运行、工作的方法手段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对统战工作何时开展及如何开展颇有心得,因而统一战线在国内可以为中国的话语传播奠定良好的话语氛围。同时,统一战线工作成熟的统战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统战能力可以为中国的国际话语传播提供新型载体和平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在国际社会进行传播。统一战线工作的协商开创合作、合作深化认同的基本逻辑也有利于中国话语在遭遇困难、面临挑战时化解危机,在以协商的方式同国际社会各主权国家及地区平等交流时,能够逐步推进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上的集体认同,逐渐提升中国话语影响力。
二、统一战线话语权构建的困境与挑战
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之时,我国的软实力建设逐渐提上日程,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的压制,中国的话语权建设和话语影响力的增强仍面临重重挑战。统一战线作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话语权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能力和影响力。
(一)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今世界现存国际话语体系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国际话语霸权优势对中国进行遏制和攻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学术话语不断涌现,部分不明真相的国家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恐慌。国际社会这些不安分的声音让中国长期遭受西方话语的攻击,并成为受害者。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为国际社会散发巨大正能量的同时,“中国威胁论”“霸权挑战论”等西方话语甚嚣尘上,刻意将中国的形象歪曲和 “妖魔化”。面对这些话语困境,中国仍然是有理说不出、有理说不清、有理无人说、有理没人听。事实上,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依然处于贫弱状态,“由谁说”“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话语传播的多元主体匮乏,话语内容缺乏创新,话语阐释及表达不接地气,这三个因素是当前中国国际话语羸弱的主要原因。
从话语传播的主体而言,目前,我国话语传播主体主要以政府为主导,联动各领域专家学者及社会团体和群众进行话语传播。这样 “1+多”的模式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多元传播主体较为分散,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发挥作用的效能较大,而其他主体可能存在组织不力导致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多元传播主体格局发挥作用的能力有限,辐射面也较窄,无法将话语正确有效地传播给全世界各个角落,也无足够精力回应外界的话语挑战,即使遭遇国际社会污蔑、歪曲,自身也无力顾及,分身乏术。
从话语内容创新的角度来说,尽管我们为世界贡献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等新型话语,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国际流行话语的原创能力仍旧不足,“北京共识”“克强经济学”“中国模式”这些流行于国际社会的话语都不是国人的原创,我国的话语创新能力和话语创新内容比较欠缺。
从话语阐释表达和传播途径的角度来说,虽然理论界不断致力于话语的研究、阐释和表述,但在话语传播的过程中,我国的话语阐释和表达依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较为晦涩的学术性色彩,使我国在话语传播上处于比较困难状态。
(二)统一战线在中国话语权构建中的实践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4]统一战线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磅礴力量,是统筹国内国际事务有效运转的重要法宝,是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更是增强中国话语能力的源泉。但是,统一战线的诸多方面都是西方社会攻击和谩骂中国的切入点,致使其不能在话语权建设方面发挥出足够的优势和效能。
在民主发展道路上,西方社会以多元竞争为普世价值对中国以协商、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发展道路进行抨击,意图摧毁中国式民主道路,植入西式民主。在政党政治方面,西方话语以竞争轮换性政党制度为标准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党制度,企图对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进行遮蔽和瓦解,颠覆中国政权。在民族问题上,西方话语刻意渲染民族自决,将一些涉及民族问题的事件肆意歪曲,变相夸大民族地区与中国政府的对立和矛盾。在宗教问题方面,西方社会制造话语抨击中国的宗教政策,认为中国政府侵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行政打压宗教。在 “一国两制”问题中,西方社会利用 “司法独立”“维护民主”“选民自决”等话语介入香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企图打着正义的旗号破坏中国的统一。中国话语在统一战线领域的话语失语在国际上造成了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加深,让部分对中国有好感的国家平添误解,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难以得到更大范围的集体认同,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出的声音面临着被自动 “消音”的危险。统一战线的诸多方面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西方话语重点攻击的对象,面对我国统一战线诸方面在国际社会的现状,要彻底改变这一困境仍然是个长时期的过程。
(三)统一战线工作中的问题与不适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过程中,统一战线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统一战线在话语体系的建设和话语权的争夺方面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
统一战线运行过程中存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行事方式是以平等交流、沟通协商为主的柔性风格,但是部分统战部门工作人员凭借自己的职权,爱好打官腔,摆官架,缺乏平等沟通交流的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做事僵化,缺乏人情味;一些统战部门及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流于形式;统战工作对象出现思想问题时,部分统战工作人员放任自流,不加以引导;部分统战工作人员缺乏应对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工作出现新问题时,仍采用老一套方法解决问题。这些现象使统一战线不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和价值,在话语构建过程中面临动力不足问题,导致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方面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统一战线工作者在宣传过程中出现简单化和空泛化的问题。针对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部分统战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做工作时,宣传方式过于单一,针对不同人群采用同一种方式宣传,在涉及晦涩政策时,叙述和表达不够通俗,不接地气,没有针对统战工作对象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在对外宣传和交流中,部分统战工作部门不能有效结合国际通用概念进行宣传,政治色彩浓厚,使其他国家对所宣传内容极为排斥。统一战线是多种社会组织的联合,但是在宣传过程中却忽视了这些主体的能动作用,导致宣传主体单一、宣传涉及面受限。宣传主体的单一、宣传内容的浓厚政治色彩、宣传言语的晦涩,宣传方式的简单化都使统一战线在中国话语影响力提升方面大打折扣,统一战线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中国话语权的提升。
三、助力统一战线话语权建设的理论进路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综合国力的强盛,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国际话语影响力。统一战线作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和话语权提升的重要力量,需要克服自身问题,积极推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在中国话语权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一)加快统战学科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统战工作人才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指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我们党内有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很多人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我们要学会这门科学”[5]。统一战线作为一门科学而言,至今已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来说,统一战线仍是一门尚显稚嫩的新兴学科。虽然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但是,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统一战线学科设立得很晚,从2015年开始,统一战线学才作为专门的独立学科纳入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从近四年的统一战线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统一战线学这一专业。其中,目前没有高校在本科阶段将统一战线学设立成单独的专业,也没有将统一战线作为专门的课程进行单独教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多数高校并未设立统一战线学专业,即使有统一战线研究基地的高校也只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寥寥无几;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目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只有山东大学,按其培养年限来看,截至2019年6月,已毕业的统一战线学专业博士数量屈指可数。就此,按照目前专业人才培养速度和质量来看,统战工作相关人才的紧缺与统战工作的巨大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紧张的供需矛盾。因此,加快统战学科的建设需要加快各高校关于统战学科的设置,这不仅能为统战理论的发展提供条件,还能为统战工作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进而实现统一战线自身的科学发展。
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三大法宝之一,相较于与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相对应的军事学、中共党史学专业来说,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不算多。“近10年来,我国统战学科体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专家学者对于统战学科体系的基本含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分类、学科建设等问题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6]但是,学科范畴的研究还停留在统战的概念厘清和统战工作的经验提取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和学科重点。统一战线学学科现有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统一战线的实际需要,已有的成就不足以支撑统战理论的研究,因此,着力加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十分必要。同时,加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构建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取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统战工作人才。我国在统一战线领域面临话语 “挨骂”和失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社会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之国内缺乏专业的统战工作者予以回应,导致我国统战领域的很多方面在国际社会饱受谩骂和攻击,而具备专业水平的统战工作人才可以充当话语传播者,他们可以将统战理论和实践情况正确地传递出去。因此,加快推进统一战线学科的建设发展,加快在 “双一流”高校中设立统一战线学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具有统战思维、国际视野的统战工作人才的任务刻不容缓。
(二)实现话语民族性与世界性融通,构建贯通中西的话语体系
近年来,统一战线领域涉及的政党制度、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港澳台问题在国际社会颇受争议,尽管中国官方在多个场合就这些问题进行回应,但其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回应的政治色彩浓厚,导致国际社会对此认同度较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话语体系自身存在问题,即中国的话语体系更多地体现出民族性和特色性,尚未实现话语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通。我们在为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特色引以为傲时,殊不知部分国家并不认同。因此,为让世界更多国家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特色、认同中国道路,需要实现中国话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通,构建起贯通中西的话语体系。
首先,要在继承统一战线成熟的可行的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吸收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部分思想、理论。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生动局面,强调本土特色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思想、理论,只有在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思想及理论的基础上与本土特色实现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话语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融通。
其次,要以国际社会通用概念或学术话语为载体,转换统一战线领域相关问题的话语表达。国际社会流行的话语体系是西方社会历经几百年创立的,而事关统一战线领域的中国话语又独具中国特色,因此,更需要以世界的视角加以诠释。中国话语若要被世界更多国家听见并认同,需要以本土特色为核心,以国际流行话语概念及话语规则为修饰,实现话语内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外在融合。
再者,要将 “官方讲”与 “民间说”、“自己讲”与 “他人说”相结合,实现话语传播的融通。统一战线领域涉及争议问题的方面基本是由政府为主导的政治话语和以专家学者为辅助的学术话语进行回应,这种回应模式的话语方式和话语技巧比较单一,对广大受众群体而言缺乏多样性,其效果不言而喻。采用 “官方讲”“民间说”的模式既可以实现话语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也可以从多角度研究各国家受众群体的特点和偏好,增强话语的影响力。中国 “自己说”可以正确传播话语,各国家 “他人说”能够扩大话语辐射范围,增加话语的可信度和吸引力,“二讲二说”结合可以实现话语传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通,实现话语表达的中西贯通,也更能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从而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心,争夺国际话语权。
(三)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升统战工作话语权实效
社会群体的多元性、群体思想的差异性都要求开展统战工作不能清一色的 “一刀切”,也不能仅在熟悉的传统领域 “转圈圈”。要真正做好统战工作,切实构建好统一战线话语体系,需要我们在革新工作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
首先,要以利促融合,以利促发展。利益不仅是各民族发展所关心的问题,世界各主权国家合作发展的目的,也是统一战线得以存在和稳固的基础。在当前社会深度调整和利益多元化的时代,为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局面,寻求国内国际社会两大范围的集体认同,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和维护同盟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更需要实现共建共享与融合发展,实现双赢。
其次,要以理服人,有理有据。统一战线是意识形态激烈交锋的重要领域,沟通和交流必不可少,而在交流过程中要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国内,统一战线在开展思想引领时,要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最大限度令人信服,要增强统一战线成员的理论底气和政治定力,引导广大统战成员自觉树立并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国际社会上,为增加各主权国家对中国及中国话语的集体认同,我们更要有理有节地开展活动。只有以理为据,才能以理服人,最终达到中国与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的目的。
再者,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方式,它对于统一战线而言具有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应对我国不断出现的 “港独”“藏独”及 “文化台独”问题,可以依托非政治化的渠道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单纯式的说教,切实加强其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在国际上,也要以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依托,向海外人民介绍中国文化,宣扬中国精神,以文化凸显中国特色,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要以情育人,以情交友。联谊交友要注重情。只有以情为纽带,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利、理、文、情相互作用,实现方法论的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统一战线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的法宝作用,使统战工作真正得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