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国际教师教育面临的困难和实施策略研究
2020-02-22刘建华
刘建华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之后,坚持扩大开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并推动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贸易、金融、文化和教育等各领域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的深化,家长、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放眼全球选择优质教育的意愿和能力不断增加,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教育部 2010)。在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国内国际化教育迅猛发展,双语学校、国际学校和国际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刘旭彩、程耀忠 2011)。其中,国际学校先进的课程设置、全英教学模式的优势,吸引着本土的学生和家长,逐渐成为为国内学生提供国外基础教育的学校。截至2017年10月,我国获得各课程认证标准的国际学校共734所,其中民办国际学校增加较快,达367所,约占一半(高阳 2018)。
国际学校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国际教育师资的需求,满足国际教育发展的教师培养成为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国内开展国际教师教育培养的院校寥寥无几,双语教师,尤其是“外语+学科”类国际教师缺口很大,供不应求(前瞻经济学人2019)。同时,国际学校学费昂贵,教师的待遇远远高于普通中学,国际教育教师就业前景较好。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学校快速发展与教育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资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需要适应时代需求,为培养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支持。基于此,在认识开展国际教师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国际教师教育面临的困难,探讨国际教师教育的实施策略,为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国际教师教育提供参考。
一、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优势,开展国际教师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外语+学科”的本土化国际教育师资的需要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是教育发展和教育开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国际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开展国际教师教育培养师资是必然要求。当前,“双语教育”是国际学校采用的普遍教育方式,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当前仅有个别师范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培养双语教师,导致国内培养的双语师资严重缺乏;国际学校的师资主要为“外教”和“海归”,这些人对中国的国情、文化缺乏一定的认知,甚至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导致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有效融合欠缺(李晴、历晶,等 2017)。此外,国际教育的“双语”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语言仅仅是教学的媒介,专业化的双语师资才是关键,即双语师资的培养必须与“学科”结合,培养“外语+学科”的教师,才能满足国际教育的需求。当前,国际教育发展迅猛,国际学校数量日益增加,从一线城市迅速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对能够双语授课,即“外语+学科”的国际教师需求大量增加,给国际教师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培养“外语+学科”的本土化国际教育教师尤为重要。
(二)发挥高等师范院校优势,全面提升国际教育水平的需要
与任何教育一样,教师教育同样是国际教育的中坚力量。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开展国际教育的重要保障。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资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外国语言学院在目前学生就业走低的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探索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发挥外国语言学院师资优势,与师范院校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计算机、体育等结合,培养“外语+学科”的国际教育师资人才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多方共赢的探索。
高等师范学院应更新教育观念,快速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探索“外语+学科”的国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提升和系统化传统的“双语教师”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就中国教育的大背景来说,国际教师教育的开展可以加速中国高等教育融入全球教育体系,加速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增强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其次,就师范院校来说,国际教师教育的开展是一次教育的创新和改革,突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侧重基础学科下的专业教育和单科教育的范畴,有利于人才培养竞争力的提升;第三,就学生而言,进行国际教师教育学习,不仅仅语言能力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能得到增强,使就业时更有竞争力;第四,就国际学校而言,培养出既适应中国基础教育体系,又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国际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有利于缓解国际学校师资短缺现状,对加快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增强未来人才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等师范院校国际教师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
国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准备开展该项工作的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是一项教育改革和创新,它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制度、领导管理、教学管理、教师培训、教学模式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但是,国际教育师资培训是高等师范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给予支持,在改革过程和具体实施方面存在种种困难。就其研究和实施的现状来说,从宏观到微观层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缺乏
国内对于国际教师教育理论研究较少。从检索CNKI数据库的结果来看,对以培养“外语+学科”人才的国际教育教师培养开展的理论研究不足,大多数研究还是局限在“双语”教学模式和“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方面,国内还没有系统地从理论角度研究国际教育师资人才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和课程的设计。
就国际教师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目前国内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这些高校仍侧重“双语”教学研究和探索,如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开设了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开设了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专业,只有长春师范大学在原来双语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单独的国际教师教育学院。研究者所在学校在充分借鉴相关高校经验的基础上,于2017年依托外国语学院组织成立了国际教师教育学院,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领域第一个开始培养国际教师的师范院校,开始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人才培养的探索。
(二)高等师范院校与国际学校联系薄弱
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关键是了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师范院校面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认识到培养国际师资的必要性和对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开始探索国际教育教师培养的模式。但是现实中高等师范院校与国内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培训机构联系较少,对国际教师的人才需求状况、人才培养标准、国际课程标准、国外课程教材等信息了解不够透彻,对国际学校了解不够,制约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因此,在教学组织、课程设计、师资选拔和实习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三)政策和师资均处于“转型期”,无法提供有力支撑
从一定的调研情况看,根据国际学校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来说,国际教师教育的开展不是以外语学生为教育主体,而是“外语+学科”,需要从具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计算机、体育等学科背景的学生中选择英语成绩,尤其是口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集中式培养,这就涉及学生管理、学分置换、学生上课时间和学生实习论文等一系列政策和管理的协调、沟通,需要高校制订相关制度以提供管理决策上的支撑。
另外,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本学科前沿的理论和研究,对于教学,尤其是国际学校的教学、考试和管理模式的关注不够,对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纲等内容更缺乏认知。因此,能够胜任国际课程教学的教师很难挑选和培养,建立成规模、成体系的双语教师队伍更是困难重重。
三、高等师范院校国际教师教育的实施策略
尽管国际教师教育的开展没有充足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际的建设中存在重重困难,但是研究者所在院校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建设是学校转型发展探索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国际教师教育新途径。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希望可以为国内国际教师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搭建好组织架构,完善管理体制
研究者所在院校国际教师教育学院挂靠外国语言学院,国际教师教育学院性质上是一个整合全校相关教育资源,进行特色师范教育教学的二级教育平台,不是一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学院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由外国语言学院负责统筹协调安排。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设在国际教师教育学院,由学院执行院长任秘书长。学院下设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办公室和教研室,主要负责招生,教学实习安排和与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
(二)精心选拔优秀学生,强化过程培养
根据国际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主要需要英语综合能力强、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国际化、专业化、实践性应用型双语人才,尤其需要能够用英语讲授中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体育等基础教育科目及IGCSE、A-level、AP等国际课程(刘春明、刘旭彩,等 2008)人才。因此,学院重点从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和信息工程学院具有数学、化学、物理和计算机专业背景的理工科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
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院对学生高考外语(英语)和数学分数作了规定,同时要求热爱外语学习、口语流利、普通话标准、有志于从事国际教师教育。选拔程序为:一是个人自愿报名;二是学院审核推荐;三是面试考核。学院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分为中期考核和结业考核两个部分。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的接受能力和课程学习成绩,根据考核结果,对于不适合继续学习的学生实行动态淘汰机制。结业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双语教学能力、实习实训情况和课程成绩,考核合格由院校推荐到国际学校和国际培训机构实习和就业。
(三)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做好教师选聘
选拔的学生将单独成班,实行双重管理。学生具体日常管理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学生在国际教师教育学院学习期间管理由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负责,国际教师教育学院采取班主任制负责班级管理工作。学院选派业务能力强、有较好的管理经验和较强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业辅导和实习实训等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国际教师教育学院负责选派业务能力强、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担任外语语言课程教学;同时从全校范围内遴选部分双语教师参与学科教学工作;学院还聘请部分国际学校教师、外教参与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工作。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保障能力
学院积极和国际教育集团合作,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超前并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共同打造个性化、订单式、定向型、实践型人才之路,努力实现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为了提高教师从事国际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学院拟聘教师由学院报经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后聘任,其教学工作量、课时费单独核算,均高于普通课程授课系数。院校每年还拨发专项经费用于国际教师教育的开展。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结语
发展国际教师教育是当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的一项创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全力支持和协助。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足和失误,这需要在实际建设中进行完善和提升。国际教师教育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新途径,是一个新生事物,高等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师资方面的天然优势,与教育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相适应,培养国际教育师资,为国际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