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风唤花醒 获赠一枝春
——线上教学的思考与感悟
2020-02-22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谢俊敏
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谢俊敏
己亥庚子新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每个人都成为抗“疫”战场中的一员。为全面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国各地陆续发布大中小学“停课”通知,以配合这场“防疫阻击战”。彼时,高考延期还尚未公布,高三学习不敢有一丝懈怠,家长的关注和担忧一天胜过一天。针对此,1 月底教育部给每个学校留了一只“停课不停学”的靴子,而另一只靴子如何落地?全国亿万师生共同用线上教学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当我怀揣着种种疑问进入直播间,在屏幕上看见学生熟悉的身影,耳畔回荡起学生熟悉的声音,此时,之前预想的种种疑问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仿佛自己又回到真实的课堂上,网络最终没有成为我的屏障,授课热情没有因为网络而打折扣,反而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同学们对老师的网上授课更是好奇、期待、渴望,顿时我信心百倍。
一个多月的线上教学结束了,在教学中有苦有甜,有喜有乐,但更多的是成长与收获!现将自己的线上教学作如下总结。
一、全民抗“疫”多方联动,保障线上教学实施
1.互联网科技公司平台支撑,线上教学顺利开展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线上教学就已初见端倪,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线上教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类线上教学平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如钉钉、腾讯课堂、哔哩哔哩视频直播等线上直播教学平台。在保障海量用户使用的同时,大多提供回放功能,方便学生有选择性地重播回看。也有如蓝墨云班课、课堂派、12xue、QQ 群、钉钉群等辅助教学工具为师生提供班级管理、互动讨论、作业批改、数据汇总分析、课件资源分享等服务。此外,还有地方媒体开发的各类课程学习资源,也方便了学生疫情期间开展自主学习。
2.一线教师转型线上主播,彰显时代责任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很多一线教师基本不会去触碰直播教学。疫情就是命令,教学就是任务。紧急受命,连夜研究平台使用方法。以石林县第一中学为例,经学校决策,采用“腾讯课堂”直播与微信群课后辅导双结合的模式,全体教师紧急注册账号,下载软件,通过视频微课学习使用方法,微信、QQ 建立实时沟通渠道,交流使用心得,经历了自主直播模式到教学辅导规范化的过程。为了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部分教师还火速升级了电脑系统配置,研究出手机、电脑相结合,完美还原板书的讲题风格。
3.多方合力,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掉线
面对疫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个特殊时期同构不同质的新型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得靠多方合力。多方合力,就需避免浪费减少损耗,向精准管理要效益,向通力合作要成效。虽然教学涉及的相关群体一样,但协作方式却发生了变化。学校制定实施策略,教师头脑风暴优化教学设计,没有条件的学生和家长创造条件参与课堂,没有电脑,家长将手机留给学生;没有网络,学生就蹭邻居家网。直播后的教学反馈,通过线上提交,疑难解答变成了语音条或者微课视频。
二、线上教学的具体方案
1.准备自学材料
自学材料不等于单纯的微课,微课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自学材料,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学习单或任务单的形式进行自学引导;其次,通过微课及阅读材料等进行内容讲解;最后,通过测试题以及评估要求等进行成效评价。因此,在设计自学材料的时候需灵活多样,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学材料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另外,在准备自学材料时,还需注意了解学生情况,关注教育公平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家观看视频有困难的情况下,教师要考虑提供音频或文本加图片等方面的素材,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实施在线教学
通过推送学习任务与学习资源完成课前导学;通过直播的方式进行课上精讲;通过讨论区、作业提交等功能完成课后作业。网络好的时候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在线讲解,网络不好的时候只用音频讲解,教师讲解一般控制在15~20 分钟内,其他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进行在线答疑、开展讨论或其他活动。这是目前一般教师采取的常规在线教学方式,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基于对线上教学的熟练程度,在常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通过目标导学、知识讲解、练习反馈来掌握基础知识,然后通过疑难提出、互动研讨、展示分享来突破疑难问题,最后通过评价点拨、作业布置来进行提升与拓展。这种线上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科知识和授课技能以及平台的使用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采用合适的线上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3.实施家校合作
疫情期间,不但要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还要做起家长的“心理辅导师”。“线上教学”刚开始时,有些孩子在家静不下心学习,总是懒懒散散,家长在家长群向老师投诉。为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我都会用轻松的语气在群里说:“神兽们是不是皮痒了,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生气了?”家长都纷纷出来“吐槽”,细说自家孩子不愿意起床、边吃早餐边上课、躺着听课等问题。通过大家集体吐槽,家长会发现原来孩子的毛病某种程度上是共性的,更能理性对待孩子存在的问题。我还会私聊家长具体跟家长支着,给家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会更加密切留意孩子们上课的动态以加强监督。过了一段时间,家长不再“吐槽”,都说“还是老师您有办法,孩子的学习自觉了不少,放心多了”。
三、后抗“疫”时期对线上教学的思考
1.线上线下双向融合
线上线下教学,变化的是知识传递的技术通道,不变的是教育的属性。无论教育场景在哪儿发生,紧紧把握“让学习真实地在课堂里发生”这根教学之弦,找准教与学的最佳平衡点,才是教学之道。疫情趋紧,让每一个师生都接触到了线上教学。疫情趋缓,又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放下了线上教学,回到了课堂。这样的快切换让我们对于线上线下有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感。
通过此次疫情,要说线上教学彻底打入了师生的教学活动,我想还言之过早。但要说线上教学对师生没有一丝的触动,那也是不可能的,但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对传统课堂的暂代作用,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
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线上线下双向融合都会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在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在家,我们可以让线上发挥教辅职能,分发作业,进度监控,个性化针对练习,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并最终将学习情况反馈给科任教师。甚至在智能设备进校园的大环境下,也可以让线上平台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收集、分析数据效率,增强师生的交互体验。
2.线上教学的必修课——家长教育和学生自律的培养
线上教学,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教学的形式和地点,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线上教学中,每个人的角色和分工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学校教育下,高中家长直面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一般只有期中和期末的两次家长会。而在线上教学中,不管家长愿意不愿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都会出现在眼前,如何作出科学合理的教育监督呢?相信很多家长都没有预设的方案。
这既是此次疫情下线上教学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未来线上教学必须攻克的难关。显然,线上教学要想发展得好,与之相关的家长教育必须提上日程,从过去“一学期两次家长会”转变为学习上的“长情告白”,帮助家长更好地发挥其在线上教学中辅导监督和管控的责任。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基本的自律能力,更是线上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网课初期部分学生学习区灌水、多设备双开,学习娱乐“两不误”,都让我们看到了疫情期间学生在弱监督状态下错误的自我定位。自律虽然是可以主动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但个人的摸索往往不如专业的系统化的教学来得扎实和有效。因而,随着线上教学的蓬勃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律教育将会是继心理教育、劳动教育之后的又一门必修课。
3.大数据融入线上教学
面对线上教学,很多教师是以替补的身份紧急上马的,课堂形式以教师单讲为主,内容则多以复习和简单新知为主。显然,疫情时期,线上教学虽然在全国范围铺开,但是学校、家长、社会各方还是心存疑虑,并没有真正完全将教学寄托于线上教学,这在返校复课后全面停用线上教学方式的现实情况中也得到验证,还是需要靠课堂上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可见,线上教学想要被师生真正接受是相当困难的。此时,寻找线上教学特有优势,实现错位出道,成了可以考虑的途径。
传统的高中教育下,无论高一、高二的学习形式多么花哨,时间安排多么均衡合理,最终都会在高三变为点灯熬油式的题海战术。大数据融合线上教学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解决之道。线上教学可以完美地将学习过程和阶段成绩数据化,将转瞬即逝的课堂表现和冰冷的试卷构建成个人学习跟踪档案。再由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维度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和选择,智能预测和个性化推荐。这些都将会是传统教育无法实现的新教育功能,也必然会是线上教学打入教育前沿的利器。
4.线上教学改变课后辅导格局
疫情之前,课后辅导多为辅导机构把持,部分也在尝试“猿辅导”和“学而思”等在线辅导,学校教师并没有过多参与。而疫情期间从国家到地市再到学校组织的各路队伍纷纷加入线上教学,也让课后辅导有了更为宽广的空间。
此次疫情大考,让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正规军也可以做线上教学,既可以满足家长对持续享受优质教育的渴望,也可以实现学校教育途径的多样化。那么,学校以线上教学的方式切入课后辅导,是否会加重教师负担呢?从线上教学的几种形式来看,这种担忧完全可以避免。除了直播课,线上教学还有录播课、微课、线上答疑、线上考试、试题讲解等多种形式。增加必要的时间管理,发挥学生自律和家长监督职能,灵活采取相应线上形式,在避免加重师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会是学校线上教学的一大特色。目前杂乱的培训机构课后辅导和线上辅导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种压力会使辅导机构提升品质,促成共荣教育之大计的局面。
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以及各行各业各项工作的云端推动,展现了中国信息化的成绩,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大踏步前进,使全民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值得考虑的是,无论教育的形式怎样变,教育本质未变。应沿着教育的初心、教育规律寻找答案。在线教育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可期。互联网科技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教育人更应当多思考多献策,促成教育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