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探究
2020-02-22戴柳
戴 柳
引言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是学生习得英语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能之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应试考试使许多英语教师忽略了情感因素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许多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了抵触、焦虑等消极情绪,成为众多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克拉申(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为依据,分析情感因素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及其对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情感过滤假说
杜雷和伯特(Dulay&Burt)在1977 年提出了“情感过滤”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吸收语言输入的心理障碍”。情感过滤不仅控制着学习者的语言输入量,还影响着输入转化成吸收的量。情感过滤可以分为高情感过滤和低情感过滤。高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接受可理解性输入,低情感过滤是指允许学习者接受可理解性输入。也就是说,学习者的情感过滤越低,越有利于其学习(张任然2015)。20世纪90 年代,克拉申在此基础上将语言教学和情感因素结合起来,提出情感过滤假说。
情感过滤假说认为,情感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条件(Krashen 1982)。影响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动机不足、自信心缺乏及焦虑感严重会阻碍语言输入,造成学习者丧失主动获取语言输入的能力,并阻碍语言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进而妨碍语言习得。反之,如果学习者动机强烈、自信心十足、焦虑感低,就会弱化情感过滤,有利于语言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二、影响英语阅读的情感因素分析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根据已知信息、个人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预测和确认等思维活动。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若学生的心理受到干扰,大脑对输入信息的正常接受和加工就会相应地受到阻碍,从而影响英语阅读的效果。
(一)动机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动机对阅读的影响很大,它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能够维持和促进学习。加德纳和兰伯特(Gardner&Lambert 1972)把动机分为工具性动机和综合性动机两类。前者是指学习者的功能性目标,即学习带有实际性目的,如求职、出国深造或考试过关等;后者是指学习者希望融入目标语群体的愿望,即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和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想融入该社群。在英语阅读中,前者是指学习者为完成特定的阅读目标而进行的目的性阅读;后者是指学习者被特定的阅读文本吸引,从而自主研读文本。德西和瑞安(Deci&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类。前者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即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从而激发其不断主动学习;后者强调外部力量和环境的影响,如为获得奖励、表扬,避免教师批评或惩罚而刻苦学习。在英语阅读中,前者通常表现为学生对英语阅读本身的喜爱,阅读活动使他们充满乐趣和自我实现感。英语阅读使他们置身于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在其中他们可以自由体验各种风土人情和文化经典。后者表现为通过各种英语阅读考试考取名校、得到教师或家人的赞赏等(秦晓晴、文秋芳2002:53)。
不同的英语阅读动机会对阅读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学生学习动机强时,他们对英语阅读就会产生极高的兴趣和动力,从而进行自主阅读并积极克服阅读障碍。相反,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他们容易因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障碍而产生气馁感,同时在无目的驱使的情况下更加无法用心投入阅读活动。
(二)自信心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自信心是一种相信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心理倾向。当学生自信心强时,他们通常勇于面对各种困难,并能够有效地完成各项学生任务。当学生自信心匮乏时,他们对于种种艰难险阻,会倾向于退缩和忧虑,导致无法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在英语阅读中,自信心表现为学生对自己英语阅读水平和现有英语知识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当学生自信心十足时,无论阅读何种体裁、何种难度的英语文章,他们都会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们往往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专注于寻找文章的重点,努力获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高效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相对而言,当学生缺乏自信心时,他们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式,将自身英语阅读能力的不足归咎于自我能力欠缺,如英语基础能力薄弱、文化背景知识缺失或自身学习能力差等。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断怀疑自我能力,且阅读时易产生焦虑感,从而阻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甚至严重影响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焦虑感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焦虑感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处的恐惧、慌乱、紧张等情绪状态(孙晓云2008:141)。过度的焦虑感必将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并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的焦虑感甚至会让学生的自信心逐渐降低,动机随之减弱。而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学生焦虑感加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英语阅读中,当学生焦虑感强时,他们易注意力涣散、记忆退化,甚至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他们的思维逐渐钝化,从而阻碍对文章的有效吸收,导致难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无法掌握文章的重要信息,甚至无法阅读文章,阅读活动被迫中断。其中,英语阅读材料难度大是造成学生焦虑感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感觉文章内容的理解难度超过自身的理解能力时,容易产生烦躁情绪,从而影响阅读。而焦虑感低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强大,以及自身英语基础知识扎实,即使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他们也会从容应对,集中注意力,认真、反复阅读,这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帮助他们跨越阅读障碍。可见,焦虑感是学生英语阅读的最大障碍之一。
三、情感过滤假说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根据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和摆脱焦虑感,也就是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低情感过滤的环境,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一)建立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
任何学习任务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英语阅读也不例外。只有在良好学习动机的鼓励和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用心阅读,敢于突破各种阅读难题,从而实现个人目标。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强烈的阅读动机呢?首先,教师要通过各种动机引领学生保持长久的阅读积极性。如通过奖励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来鼓励学生认真、高效地完成各项英语阅读任务;通过告知学生英语阅读对于他们将来就业的重要性,并创设各种就业或升学情境,让他们充分感知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进行英语阅读。其次,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英语阅读材料,同时丰富阅读活动,设计多样化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对英语阅读逐渐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充满自信,有利于发挥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首先,教师在选取英语阅读材料时,材料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材料阅读难度应适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阅读难度,切忌难度过高,否则学生易形成心理障碍,产生焦虑感,因阅读困难而无法享受阅读的乐趣甚至放弃阅读。其次,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避免指责和惩罚。对于回答问题错误或对阅读材料理解有障碍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耐心和正确的引导,减少他们的焦虑感,提升他们的自我实现感。最后,教师应努力熟悉每一位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并对他们的英语阅读成绩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人阅读水平,更加清晰地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对于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项成东2001)。教师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使学生逐渐拥有成功的体验,享受英语阅读的乐趣,从而树立英语阅读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的效率。
(三)营造低焦虑环境,增强学生英语阅读的愉悦感
过度的焦虑感会阻碍学生英语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适度的焦虑感有助于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而零焦虑感则会使学生处于慵懒状态,精神涣散,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低焦虑环境,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首先,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课堂上自由互动,不受过多的拘束和压力,自如地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习得新知识,沉浸在英语阅读材料创设的情境中,自我探索,尽情享受。其次,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耐心解决和纠正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错误,保持他们英语阅读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并努力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教师在与学生探讨和交流阅读问题时,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文化底蕴及亲和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盛德仁2002),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焦虑感。
结语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是影响学生英语阅读的重要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他们建立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英语阅读的自信心,为他们的英语阅读营造一个低焦虑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