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动物行业非事业编制职工归属感调查及增强机制浅探*
2020-02-22李胜利池亚菲
李胜利 池亚菲 孟 霞 卢 静
(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北京 100069)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同时,归属感也是佛洛姆(E. Fromm)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一言以蔽之,归属感是客观的外在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认识[1]。
1 高校实验动物行业非事业编制职工归属感的研究背景
伴随着高校实验动物工作的发展和职工聘任方式的调整,非事业编制人员总数呈快速增长趋势,非事业编制职工已经成为保障实验动物工作运行、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事业编制职工归属感是该类员工对所属单位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认同和投入,作为单位的一员能获得尊重以及体现自身价值。归属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资源对高校非事业编制职工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即时的而且是长期的。鉴于非事业编制职工在高校实验动物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及归属感对该类别人员工作效率的积极意义,有必要对高校实验动物行业非事业编制职工的归属感开展深入研究。
2 高校实验动物行业非事业编制职工归属感调查结果
2.1 调查表的设计
本研究借鉴Goodenow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2],从归属感、认同和学校依恋三个维度对实验动物部非事业编制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归属感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学历较低者(中专及以下)——这部分人的年龄偏大,一般在45岁以上,且均受聘于工勤岗位,对学校的归属感较强,无论是从其内心感受、日常工作表现还是对部门集体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表现出强烈的学校依恋;学历稍高者(本科及以上)——这部分人的年龄偏小,工作时间短,多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受聘于技术岗位,这部分人对学校的归属感较弱,具体表现在对当前工作状态的内心感受为自卑,参与部门集体活动的意愿不积极或较少参与,人员流动性大等。
2.2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的内容与相关理论构建相吻合,结果能够相对真实地反映被研究群体的学校归属感情况。上述结果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与实验动物行业对该类群体的劳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密切相关。非事业编制职工相对于在编职工而言,没有和学校确定事业编制的劳动关系,也享受不到事业编制职工的社会福利待遇,所以他们受金钱利益驱动更明显,更注重眼前的实际薪金。在这方面,学历偏低的应聘于工勤岗位的非事业编制职工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本身很少注重社会福利、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及职业发展潜力等因素。同时,由于受到学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容易满足现状,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计划,能够长期在工作内容单一的岗位工作,对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潜力的期望值不高。调研发现,这类职工对当前的工作环境较为满意,尤其对在高校实验动物部工作,薪酬能够按时、足额发放,有着稳定而持续的收入,对此较为满足。这是其产生强烈归属感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反,学历稍高的应聘于技术岗位的非事业编制职工在生存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更为重视职业发展潜力,希望能够满足社会地位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由于该类人员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择业面稍宽、有一定的社会需求且就业压力小,一旦有合适的选择机会,他们就会重新进行岗位选择,从而表现出非事业编制人员流动性强、离职率高的特点。这种现象固然符合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流动的规律,也可以有效地优化单位的劳动力和人才配置,但对于高校实验动物部,作为事业编制单位运行的学校技术服务平台而言,影响却是负面的,通常情况下意味着培养很长时间而造就的熟练技工或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的流失。
3 提高实验动物行业非事业编制职工归属感的措施
导致高校学历水平稍高的技术系列非事业编制职工归属感弱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当前对该类群体激励机制的缺陷。下述措施有望提高高校实验动物行业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学校归属感。
3.1 激励政策公平化
虽然非事业编制职工的队伍在实验动物部乃至高校中不断扩大,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薪酬、社会福利等待遇还比较低,与同学历、同工龄的事业编制职工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工龄为3年的本科毕业生为例,事业编职工的实发工资约为非事业编职工的1.8倍,再加上房屋补贴等隐形福利收入(据了解,多数高校的非事业编制职工均不享受房屋补贴等社会福利),前者收入水平可达到后者的2.2倍。但二者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相当,对单位的贡献无显著性区别。虽然薪金收入并不是提高职工归属感的充要条件,社会上也不乏员工心甘情愿地从收入水平高的企业跳槽到工资稍低企业的例子,但薪酬福利作为员工自身发展与需求的物质基础,仍是影响其归属感的一个客观载体。没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制度很难受到职工的关注,其最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降低职工的归属感,造成职工的离职。在近4年内,笔者所在单位的非事业编制职工已经有5位主动辞职,另谋高就。经侧面了解,除1人到家族企业任职,脱离实验动物行业之外,其他4人均再次受聘于实验动物相关企业单位,且工作内容与在离职前所从事工作完全一致,只不过其薪酬提高了至少一倍。本次问卷调查中,特意设计1个开放性问题“您对单位有什么要求与希望?”而对该问题的回答,无论是对学校归属感稍差的非事业编制技术人员,还是表现出强烈归属感的工勤人员,均委婉或直接表达了“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补助”的愿望。
3.2 激励方式丰富化
就目前而言,通过加薪的方法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学校归属感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从需求层次理论上来讲,仅仅满足了非事业编制职工的低层次需求,而不能够解决其对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对学历稍高一些的非事业编制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方面的要求更为突出。近年来,很多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如非事业编制职工也能够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有实现这一美好政治追求的可能,同时,在年终考评时,非事业编制职工也拥有了和事业编制职工同样的评优比例,具备了评优资格。勿庸置疑,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非事业编制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但是,相关政策的不彻底性,却又阻碍了他们追求平等政治待遇的美好愿望。这些尴尬的情况在事业单位普遍存在[3]。本次调查发现,绝大多数非事业编制职工都在名义上加入了工会组织,但实际上却既不能履行工会会员的义务,更无法享受等同于事业编制职工会员的权利。这种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在一些小的集体活动上表现尚不明显,但在一些需要较大经费支持才能开展的工会集体活动中(如年度体检),此时对非事业编制职工的歧视就凸显出来,他们被拒之门外。这种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非事业编制职工的学校归属感。这种影响在学历稍高的应聘于技术岗位的非事业编制职工身上尤甚。本次调研发现,非事业编制职工的政治诉求同经济诉求一样,有着强烈的改善愿望。虽然在劳动报酬上不能与事业编制职工完全一样,但他们希望学校这个“家”能够接纳他们,容纳他们,把他们当成家庭中的一员,这样他们才会有归属感和温暖感。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深入思索和探讨,提出了合理化解决方法,即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根本,建立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明确非事业编制人员与事业编制人员共同、平等地享有各种权益[4]。
3.3 管理措施科学化
归属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其提升要通过内因和外因,即单位管理者和职工自身两个方面起作用[5]。其中,管理者对提升员工归属感起关键作用。优秀的单位内部环境(既包括整洁完善的硬件环境,也包括融洽温馨的人文环境)可以为职工提供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能够提高非事业编制职工的归属感。本次调研过程中,也有部分非事业编制职工提出了在该群体中选拔基层管理者,充实到部门实行的管理体制中。究其根源,则是“非事业编制的管理者更能理解和支持工作”。这种诉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我们高校当前的管理工作做得还不到位,不能够设身处地地做换位思考,不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问题。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势必对非事业编制职工学校归属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重视对非事业编制职工的自身塑造对提升其归属感起决定作用。同事业编制员工一样,非事业编制员工也需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者如能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做到科学化、人性化,帮助非事业编制职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满足他们的职业发展意愿,那么他们就会将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最佳结合,从而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更大的力量。
4 讨论
鉴于国家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政策调整,非事业编制人员在高校实验动物行业职工中的占比势必将越来越高。提升该类人员的单位归属感,增强单位凝聚力,调动其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保证实验动物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每一个高校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人员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社会以及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会越来越受到行业主管人员的重视。高校实验动物行业非事业编制职工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大,增强其“向心力”,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优质、稳定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离不开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努力。尊重、爱护每一位非事业编制职工,提升其对单位的归属感,也是高校实验动物行业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