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加快融入川渝“双城”经济圈的分析与思考

2020-02-22贾长春

四川劳动保障 2020年5期
关键词:攀枝花市双城务工人员

文/贾长春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攀枝花市主动把握战略机遇,找准融入“切口”,深入推进就业高地建设和强化人力资源聚集,加快融入川渝“双城”经济圈。

攀枝花市发挥钒钛资源优势、“阳光”资源等比较优势,在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建设中,大力推进区域就业高地建设。面向周边地区扩大产业就业吸纳,加快人力资源聚集,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建成成渝地区、云南之间先进技术、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的重要集散地、中转地,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城市。

当前吸纳劳动力就业情况

一是劳务输入总体情况。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外地入攀居住人员25.64万人,劳动力14.98万人,其中在攀务工12.54万人(含农村户籍8.22万人、城镇户籍4.32万人)。同期,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3万人(含市内转移4.56万人,外出务工2.57万人)。全市转移就业和外地在攀务工人员总计19.67万人。总体看,攀枝花市劳务输入特征明显,外地来攀务工人数和本市外出务工人数相抵,劳务净输入约10万人。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人力资源短缺影响,外地来攀务工人员10.3万人,同比减少约2.2万人,但劳务输入、就业吸纳的城市定位未发生变化。

二是周边市州劳动力输入情况。

首先是周边市州劳动力总体情况及输入本市情况。目前云南省丽江市总人口127万人,其中劳动力92万人;云南省楚雄州总人口252万人,其中劳动力220万人;凉山州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劳动力401万人;云南省昭通市总人口521万人,其中劳动力331万人(以上为大概数据需核实)。据攀枝花市就业系统数据显示,外地劳动力转移至攀枝花就业10.3万人,其中凉山州2.60万人、丽江市20人、楚雄州25人、昭通41人,总体占比25.2%。其中以凉山州为主要输出地,凉山州又以会理、会东两县为主。邻近云南几个市州输入人数极少,人力资源吸纳空间大。

三是以上区域劳动力在攀枝花市的产业分布、就业形式。以上市州在农、林、牧、渔等一产业就业人数757人,在采矿、制造、建筑等二产业就业人数9905人、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三产业就业人数15403人。其中,三产服务业吸纳占绝对数量,高达59.2%;二产业相对占比较低,达38.1%;一产业最少,占比不足3%。以上市州输入劳动力灵活就业形式14350人,占比最高达55.0%;自主就业3908人,占比14.9%;单位就业2610人,占比10.0%;个体经营5197人,占比19.9%。

四是攀枝花市在川西南、滇西北劳动力就业吸纳中的总体地位。总体看,攀枝花市在川西南、滇西北地区劳动力就业吸纳总量不足,北向吸纳人数较多,南向吸纳人数较少,并非主要劳务输入地,尤其是对周边云南省几个市州吸纳人数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攀枝花市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产业发展、薪酬待遇、综合保障等方面要加大力度;另一方面成都、昆明等省会城市因交通便利、岗位选择多,是劳动力转移的首选。

面临的形势

在国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大背景下,攀枝花市就业吸纳也凸显出部分短板问题。

一是交通条件不便,人员流动成本高。攀枝花市地处四川最南端,距离省会成都614公里,是全省距省会最远的城市,位于西南横断山脉金沙江大裂谷腹地。成昆铁路线运力不足,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境内暂无高铁通过,成昆铁路复线仅开通至昆明段,建成高速公路2条、机场1座。总体看,对外交通便利条件不足,进出攀费用较高。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吸纳就业不充分。攀枝花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因矿而生、因钢而兴,采矿、制造业等二产业在GDP总量中比重基本在60%左右。2013年前后,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过剩产能加快实施,钢铁、煤炭等支柱行业持续实施减员增效。同时,企业技术革新、机器换人等因素使传统产业对普通劳动力需求进一步放缓,务工人员出现返乡回流现象,外来流动人口逐年减少。近年来,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但据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城市人口减少,三产业规模有限,吸纳就业能力基本趋于饱和,甚至有剩余劳动力出现。

三是薪酬待遇不高,对外吸引力不足。2018年全市城镇私营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9万元,较全省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3万元少了3900元,较成都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万元相比少了1万元。攀枝花市用工市场中除技能要求高的岗位薪酬相对较高外,一般普工,例如采矿、生产加工等高强度工种月薪在3100元上下,第三产业零售、餐饮服务等工种月薪大部分则不足3000元。总体看,攀枝花市企业职工薪酬待遇较低,在周边地区并不占优势,对外来人员吸引力不足。

四是区域一体化政策不健全,人员流动不畅。从就业服务看,攀枝花市劳务输入政策依据全省统一的框架制定,对外吸引劳动力资源力度不大。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失业登记、困难群体认定等基本公共服务无制度障碍,但帮扶政策享受因户籍、身份等因素影响困难较多,有待突破。同时,周边以上地区跨市州跨省份,户籍管理、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各不相同、不能互认,务工人员很难在务工城市扎下根来,成为城市新居民。

下一步工作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抢抓机遇,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努力变劣势为优势,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进程中,推进就业服务高地建设,聚集劳动力资源,建设技能培训基地,面向双城经济圈南向出海通道城市群,强化攀枝花市影响力,打造承接支撑点。

一是发挥地理位置优越性,促进交通大发展,为人力资源聚集奠定基础。从成渝经济圈区位看,攀枝花距成渝核心最远,但距云南出海通道最近。攀枝花位于川滇交界部,南接昆明351千米,是双城经济圈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四川南向门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攀枝花也是四川省连接珠三角、北部湾,通往东南亚、西亚及沿边、沿海口岸的桥头堡和四川南向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门户。攀枝花作为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重镇,是三省毗邻人口集中连片地区具有集聚和辐射功能的经济中心。基于这样的地理位置,要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发展,建设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推进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相互连通、城市干线畅通、城乡路网相通”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劳动力资源流动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落实“两篇文章”“三区联动”,重点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不断拓展就业规模。攀枝花市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在全国、全省布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尽管受到工业持续下行压力和产业转型升级挑战影响,但攀枝花市人均财力及城乡居民收入、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指标依然位居全省第一或第二,产业吸纳就业基础条件较好。当前,要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推进“三区联动”建设,做强钒钛、钢铁主业,做优阳光康养辅业,重点推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打造攀钢“工业航母舰队”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承接其产业链,做强上下游和左右端,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民营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过程中,拓展就业宽度,提高薪酬待遇,让外来务工人员有更多岗位选择,增强攀枝花市对外吸引力。支持新经济新业态、服务业发展,创新更加灵活的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深度。鼓励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比如:阳光康养、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等产业及衍生行业,不断丰富就业形态,提供更多灵活就业岗位。依托“两城”建设、乡村振兴等战略契机,提升交通、环境、教育、文化、等软硬实力。落实人才新政、出台劳动力的破常规吸引政策,扩大整体就业规模,促进人口持续流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三是牵头构建区域一体化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优化政策配套,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摸清各市州劳动力、岗位供需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对接各市州,强化与川西南、滇西北城市群沟通联系,完善以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吸纳奖补为主的政策互通、身份互认、信息共享,完善其他配套服务,消除公共服务制度障碍,建立鼓励人员流动、人才共享的协同机制,畅通人员流动渠道。以“内稳外引”为基本原则,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吸引外地人员来攀就业。围绕钢铁、钒钛、康养等主产业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产业园区,引入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高劳动力引入效率,下好“抢人大战”先手棋。凭借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技能人才培养优势,打造技能培训品牌,大力引入周边地区生源,培训技能型人才,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创造条件留人用人,并向成渝地区输送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攀枝花市双城务工人员
老年人法律服务站落户攀枝花市老年大学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攀枝花市芒果园产量及施肥管理问题诊断
新时代下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基于攀枝花市退休职工面对面理论宣讲
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七一”表彰先进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