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反思与建构

2020-02-22左崇良

社科纵横 2020年9期
关键词:智库评价建设

左崇良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级政府对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智库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由此掀开了智库建设的高潮。2015 年11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先选择若干基础条件较好、专业特色突出的机构进行试点,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1]。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作为国家智库组成部分的高校智库脱颖而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教育政策决策咨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智库的合理定位和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智库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高校智库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

智库一词,源于英美发达国家。智库,英文为“Think Tank”,可直译为“思想打仗”或“思想库”,按中文的方式可译成“智囊团”。当今时代,“思想打仗”是大国纵横捭阖中的软实力比拼。近年来,智库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独立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在促进科学决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主体的不同,中国的智库可分为党政军等体制内智库、事业单位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多种智库并行发展,形成一个智库系统。高校智库是中国智库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智库携手发展。

高校智库需要科学合理的定位。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赋予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是: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需把握好以下几点:人才培养是前提,经费支持是保障,政策研究是核心,项目和产品是关键,成果推广是彰显社会效益的途径。

(二)高校智库建设的目标体系

高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实际上构成一个目标体系,它以政策建言和舆论引导为基础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战略研究和公共外交为关键目标。学术研究是高校智库的特性,高校智库的研究和实践活动,需强调学术研究、政策研究、政策咨询和政策传播等多方面并行发展。高校智库发展的基础目标,是通过政策建言和舆论引导来影响公共政策。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高校智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多地侧重于为各类智库培养人才和储备人才。高校智库可通过选拔博士、硕士到高校智库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打通高校、高校智库、政府三种组织的知识能力壁垒,培养兼具学术研究、政策研究、智库实践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战略研究方面,高校智库具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可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现实问题的突破点与分析框架,这是国家战略决策分析的基础。高校智库因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同时具有文化传播功能,高校通过智库开展文化和学术外交,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三)高校智库建设重在扬长补短

高校智库的健康发展,既要求高校智库合理利用国家和地方释放出发展智库的政策红利,也需要高校智库扬长补短,加强自身建设。

根据高校智库的优缺点,高校智库建设不可等量齐观,需要扬长避短。1.高校智库要扬其所长。高校智库具有其他类型智库所不具备的四大优势:一是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二是学术前沿优势;三是人才储备优势;四是校友资源优势。高校是学术研究的“高地”,是各行各业人才的输出地,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这为高校智库积累了雄厚的社会资本。2.高校智库要补其所短。高校智库发展的短板主要是智库运作经验不足。高校智库的前身一般是高校的研究所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高校智库较为熟悉科研机构的管理,而对智库运行和管理不熟悉,对高校智库的舆论引导、文化外交等功能较为陌生。高校智库在平台开发建设方面往往缺乏主动性,制定政策议程的能力相对较弱,开发智库影响渠道的能力不足。高校智库需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智库建设要有所侧重,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区分轻重缓急,实现协调发展。

(四)高校智库建设要有“破”有“立”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迅速。然而,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数量大、质量低、分布不均、依赖性强、运行机制僵化、影响力不足等,此外,高校智库出现一些干扰其健康发展的偏离倾向,即“追名逐利”的“动机偏离”,“大干快上”的“行动偏离”和“纸上谈兵”的“评价偏离”等[2]。我国高校智库“库多智少”和“有库无智”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困难促使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高校智库困境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组织运作模式、体制机制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多重矛盾,还有评价体系不完善。

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智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标志。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新成员,高校智库也要有“新”作为,相关部门须正视高校智库建设在转型期跟不上新形势的问题,瞄准新时代的新要求,敢于“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善于“立”,建立中国高校智库的发展新模式。

二、高校智库的特色发展路径

新时代,高校智库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高校智库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特色和优势,为政府政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智慧保障,是我国高水平智库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服务决策: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起点

服务决策是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国家的强烈需求、智库的天然使命、高校的职能延伸三方面作出的判断[3]。高校具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服务决策是高校智库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

作为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智库在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智库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须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进而开展决策咨询,将这三者作为自身的功能和目标,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特色发展路径,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政府决策,提升决策影响力,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咨政启民: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使命担当

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载体,有“咨政启民”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事物、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加强智库建设既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回应人民期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迫切需求[4]。

为了充分发挥“咨政启民”的作用,高校智库应瞄准国家需要,研判民众诉求,致力于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履行智库使命,产出品质高、影响大、聚焦准、成效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促使高校智库的论文、对策、谋划顺利转化为党政部门的文件、决策、规划等,实现高校智库成果的高质量输出。

(三)聚焦八大领域:高校智库开展针对性研究

特色新型高校智库是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推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智库建设围绕这一总目标,开展针对性研究。高校智库需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国家重大需求与高校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其重点领域。

当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应当力求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等八大领域里找准核心主题,把握关键环节,瞄准国家急需,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高校智库建设应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有效规避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最大程度地展现高校智库所蕴含的优势和特色。

(四)坚守独立性:高校智库需扩大话语权

高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是世界一流智库的共同特征。高校是相对独立于党政体制的教育机构。高校需坚守独立的研究立场,多方协调,加强沟通、提高知识输出质量,促进知识的顺利传播与解码,在智库与政府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我国高校智库需坚守独立性,与政府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止政府部门过度影响智库的政策主张。在必要的时候,高校智库应进行机构改革,解决经费和人员配备问题,并在人员需求、员工的工作量考核和升级标准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话语权是高校智库存在的核心价值。中国的崛起需要与之匹配的一流高校智库,在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智库的发展应从“依附式”情境向“均衡式”情境转换,打破“功利化”思维困局,建构恪守自身传统和价值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三位一体的话语体系[5]。在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高校智库应妥善处理好基础研究与政策研究、服务当前与引领未来、人才培养与政策咨询等多种关系,着眼于明确发展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咨政咨询并重;着手于制度建设,完善数据库建设,改善评价机制。

三、高校智库建设的制度创新

新时代,我国高校智库建设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智库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政府、高校、高校智库三方进行制度建设,发挥高校智库优势,完善智库功能,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一)政府部门:完善政策配套,构建新型智库管理机制

政府是高校智库建设的最大依靠,政府部门应担当起构建新型智库管理机制的重任。高校智库管理制度建设应从政府入手,破解现实困境,优化高校智库建设方案,促使高校智库参与地方治理和全球治理,产出优秀智库成果,服务于政策决策。

政府是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力量源泉,高校智库的管理机制、政策配套和经费保障都离不开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供需均衡”的认知性沟通机制、“研用一致”的信任性吸纳机制和“共识扩展”的认同性传播机制。相关策略有:1.健全管理体制。政府部门与高校协同推进高校智库管理体制的新进程,探索高校智库运作机制的路径选择。政府把加强智库建设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任务,做好统筹规划,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合力。2.完善政策配套。政府部门根据高校智库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在研究生招生、经费投入和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和科研活动安排等方面赋予高校智库更大的自主权,保障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有效激发高校智库的活力。3.经费保障。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多措并举,筹集高校智库建设经费。同时,完善经费使用机制,规范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和审计,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高校:注重平台开发与建设,推进协同创新

高校智库是依托高校的从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学科研究的非营利性组织与机构,平台开发是高校进行智库建设的重要渠道。我国高校在智库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面临困境,具体表现在数据零散、研究成果缺乏应用渠道、封闭的智库运行模式、与国外高校智库缺乏互动交流等方面;为摆脱智库建设的困境,高校亟须创建数据库、搭建成果发布平台、建立智库联盟、打造国际交流对话平台,保证高校智库的高效运行[6]。

为了完善高校智库运行机制,高校需要在人员配置模式、组织结构模式和成果孕育转化模式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在智库人员配置模式方面,高校要完善智库人员聘用制度和薪酬制度;高校连同地方政府建立区域咨询行业联合人才库,构建智库人才网络培训学习系统。在智库组织结构模式方面,高校实行分支部门设置,完善内部组织层级模式,构建智库组织内部与第三方相结合的考核标准与评估机制;建立产业化园区,建设高校智库联盟,推进开放式的协同创新。在智库成果孕育转化模式方面,高校需要建立“问题化导向”智库成果孕育机制,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等多种手段来促进智库成果转化,完善智库成果采购制度和市场交易规则。

为了建设高水平智库,高校需要大力推动协同创新:1.推进高校智库与政府的协同。创建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旋转门”机制,坚持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并举,共建符合人文社科特点的高校智库评价体系。2.找准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平衡点。高校需要创造条件,形成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互补互促、良性互动的新格局。3.着力解决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高校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建设智库,实行“小平台、大网络”的运行模式,在保持一定数量的专门研究人员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研究人员作为兼职研究员,构建校内外智库协同机制,联合开展咨政研究,推出内容丰富的智库活动。

(三)高校智库:推动跨学科研究,提升建言献策的质量

当今世界,国际环境竞争激烈,社会形势错综复杂。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高校智库应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创新研究方法,主动积极地开展对策研究,产出前瞻性研究成果,提出优质政策方案,充分发挥资政咨询的作用。

高校智库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推出对理论创新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提升应用对策的研究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大力推进新兴学科的发展,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更有力的学科支撑。推动科研方法创新,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言献策的质量。高校智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吸收和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文科实验室和数据库的建设,推动资源共享,为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持和条件保障。

四、高校智库建设的新举措

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我国高校智库的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必须加快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实施管理新举措。

(一)完善人员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高校智库发展的基础资源。由于我国高校智库的用人机制不健全,我们应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研究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以及人员的合理配置等方面采取改善的措施。

1.拓宽引进渠道,选拔各类人才

高校智库要积极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选拔各类人才。高校及其智库的人才选拔应不拘一格,在选拔校内人才的同时进行更多的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引进民间的研究人员或企业、政府的资深顾问等多类人才。建立高校智库与政商各界的人才互通机制,采用专职和兼职、体制内和体制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多主体合作。由于智库研究涉及的现实问题较为复杂,政策研究过程往往涉及社会与科学的诸多方面,高校智库能否在相关的战略决策中取得高水平成果,不仅需要专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各类人才的聚集与合作。

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需积极推动“旋转门”的双向流动,通过政策支持和鼓励官员进入高校智库。我国高校智库可借鉴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打破内部圈层结构的束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试点探索,逐步建立政府官员与高校智库学者间的轮转机制;另一方面,法律保障,健全政府和高校智库间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体系[3]。

2.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交流机制

高校智库的核心工作是在一定领域内开展专门研究。我国高校智库要增强人才培养意识,建立定期人才培训和人才交流的机制:一方面,智库应加强内部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促进思想碰撞。另一方面,应加强智库间的互访和沟通机制,为智库人员提供参与国外智库学术交流的机会,让国内的研究人员能够了解国内外前沿动态,博取众长,吸取精华;强化高校智库与政府、其他智库、社会、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相互学习,实现共同提高。

3.完善考核标准,健全激励机制

高校智库人员考核应更注重个人或集体智库成果影响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程度。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智库应注重实际需求,将研究成果的决策影响力纳入其考核体系,而不只是“纸上谈兵”。考核评估的重心由数量转移到质量上,着重于对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奖励。

当前,我国高校智库的激励机制一般集中在职称的评定上,将职称与研究人员的待遇联系起来,但是高校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机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他们追求不同的事物。因此,智库应完善激励机制,确保研究人员的物质生活需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或者对有影响力的研究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在精神上,智库尽可能满足研究人员的知识需求,为其提供各种深造或访学的机会,帮助其举行学术报告交流会,出版刊物,提高其学术声望。

4.推进协同创新,提高运行效率

高校智库建设的着力点之一是,正确认识智库建设与“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努力推动智库建设与高校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智库建设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推动高校智库和学校建设、社会发展等同频共振,齐头并进[7]。

高校智库建设的另一个着力点是,增强高校智库的独立性,减弱高校智库对于政府和高校的依赖性,加强高校智库内部的系统管理和布局规划。智库管理需简化行政程序,增强研究人员的自主性。高校智库在组织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员配置,避免人员繁冗,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力度,加强团队建设。建立以研究部门为主、服务部门为辅的智库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高校智库的运行效率。

(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完善经费管理机制

高校智库的经费来源和经费管理是影响智库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今我国高校智库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经费的支出和运营方面不透明。我国高校智库可借鉴美国高校智库在筹资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以促进经费的科学管理。

1.资金来源多元化,增强研究自主性

在资金来源方面,除了政府资金外,高校智库还应积极引入基金会、企业和个人资金。构建智库发展的融资机制,鼓励智库开展公益活动,吸引社会资金支持。确保经费来源多渠道,而不是完全依靠政府,这有利于保持智库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研究主题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加多样化,研究成果更具创新性。

2.实行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经费审计制度

高校智库的经费管理,需要逐渐分离智库与所属高校的财务职能,完善高校智库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专门部门专业人员专项管理的制度。经费支出方面,首先,强调项目研究在高校智库经费支出中的主体地位,将经费尽可能用于项目研究;其次,增加研究人员的待遇激励在智库经费支出中的比重,同时要注重储备人才的培养,设立研究生奖学金专项基金,激励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的研究热情。最后,完善智库项目支出的公开制度,增强高校智库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列出每项资金支出的明细,经费使用经得起社会的监督,以提升高校智库的社会公信力。

(三)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成果影响力

智库的核心工作是进行项目研究。高校智库对项目研究应有明确的定位和研究方向,通过持久深入的研究不断提升成果的质量,重视成果的推广,提高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1.明确研究定位,服务国家需要

高校智库对项目研究应该有明确的立场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高校智库尽可能展现自身的研究特色,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高校智库在项目的选题上要紧扣国家、社会的现实需求,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高校智库的项目研究需及时跟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需求相结合,与决策部门的重点工作相对接,做到供需对接、供适所需。高校智库应充分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的重要功能,在服务中央和地方决策上发挥引领作用。

2.拓宽宣传渠道,扩大社会影响

高校智库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只有为政府和社会接受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传播研究成果,推进成果转化,发挥成果影响力,是高校智库运行的关键环节。高校智库需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宣传,拓宽宣传渠道,实现多维宣传。借鉴美国智库成果宣传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智库可以积极筹备专项刊物、书籍的发行;主动进入政府部门进行宣讲,让政府部门更为清晰地了解智库研究成果的价值;充分利用媒体的影响力来扩大成果的影响,并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宣扬现有成果;实力强大的高校智库可通过参加国际性的研讨会或学术交流会,在国际上宣传其科研成果,扩大智库及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四)重视智库评价机制建设,实现智库成果优质产出

智库评价是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有效工具。公正、客观的评价能够通过标准化和引导性的功能来规范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促进高校智库有序发展和高效运行。

1.完善高校智库评价体系,制定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

智库评价是高效智库建设的重要环节。评价机制建设是包含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评价制度建设、评价程序建设、评价方法完善、评价环境构建等要素的系统工程[8]。评价体系中的各个要素相辅相成,相互配合,才能确保评价的科学、公正与适用,才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判断、预测、选择及导向功能。

我国应构建一整套完备的高校智库评价体系,以突破高校智库建设现有的困局。明确具体的智库评价标准,是高校智库建设的“指挥棒”;科学公正的智库评价指标,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听诊器”;多维适用的智库评价方法,是高校智库建设的“过筛网”。我国高校智库评价体系建设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评价标准,讲究系统评价与项目评价的结合;评价内容,讲究投入评价与产出评价的结合;评价对象,讲究机构评价与项目评价的结合;评价主体,讲究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结合;评价方法,讲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这样的高校智库评价体系才能明确标准、汇集信息和改进效能。

2.健全高校智库评价机制,探索分类评价的策略

高校智库应建立分类、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多维度比较,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智库进行更为精准的评价。我国高校智库的评估活动大多基于工具理性,看重项目获取和论文发表,而忽略了其他要素的完善。SCI、SSCI和CSSCI 本身是文献索引系统,其相关指标无法全面反映社会效益和创新贡献。2010 年2 月23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以破除论文“SCI 至上”为突破口,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9]。

健全高校智库评价机制的策略是改进科研评价的方式,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分类、多元的评价是解决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两者矛盾的主要路径,也可把咨政研究的评价与学术研究的评价区分开来,建立一套单列的咨政研究的评价体系。建立基于政府、企业、社会和其他用户的智库考核机制,其核心标准是考察智库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的实际贡献,采取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方法。在此基础上,协调和推进综合改革,在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构建有利于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解决国家发展难题,回应人民的期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树立新理念,形成智库建设的新思路。

中国高校智库仍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智库的转型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改革和支持力度不够;高校智库的问题意识不强、联系实际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新型智库建设要防范几个误区,高校智库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加强其合作性,建立科学适用的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文社科知识转化的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智库发展模式。高校智库建设要突破现实困境,需关注政策、政治源流,创新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人事聘用制度、扩展智库自主权、加强智库文化建设、积极推广研究成果。

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高校智库应立足中国,同时具备世界眼光和中国情结,关注直正的中国问题。正是中国土地上不断涌现出的中国问题,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转型和发展。中国高校智库是在中国高校的生态环境中生长的,高校智库的健康发展,必将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创建具有中国话语和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并进而推动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人才资源和学科资源是高校智库的核心资源,中国高校智库建设取得成效之后,一定会反哺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校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度,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实现华丽的转身,从而为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助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智库评价建设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微智库
微智库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