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保持战略定力做到处变不惊的方法论探析

2020-02-22李佳森

社科纵横 2020年9期
关键词:定力总书记领导

李佳森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北京 10009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统筹复杂深刻的国际环境和改革任务艰巨繁重的国内形势两个大局,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全党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1](P25)其中,“定力”一词可追溯到佛教中的“五力”,“定力”便是其中之一。定,意为注心一境,不散乱,修“定”能产生伏除烦恼妄想之力。后用“定力”指处变不惊、自我控制的意志。所谓战略定力,就是指在错综复杂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在治国理政的方法论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战略定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能够审时度势,善于把握规律,增强战略意志,提高战略格局,是领导干部保持和增强自身战略定力,做到处变不惊的关键所在。

一、能够审时度势

战略定力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制订战略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客观条件出发,才能够产生战略定力。当前,我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面对如此情况,领导干部只有审时度势,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客观局势,准确审视国际发展趋势,深刻把握国内发展大局,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战略规划,不受外力左右而动摇战略定力。

(一)准确审视国际发展趋势

战略定力要建立在对国际发展趋势的尖锐洞察和敏锐判断上。当前,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不再是国际通用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作为极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参与全球治理。作为一个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必然要引起现有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化。从历史上看,新兴大国的出现必然带来国际格局调整,必然遭到守成大国遏制。现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观念仍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围堵、遏制、打击、分化、唱衰,这也是我国在今后长时期内将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这种战略变化的客观必然性,把握好大国关系演变的特点,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这个战略定力的基础就是我国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参与建设全球治理体系,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当今国际关系体系增加稳定性,从而避免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与其他大国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间要“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2](P19-20)。

(二)深刻把握国内发展大局

战略定力同样也要建立在对国内发展大局的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上。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综合全球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大局,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必然阶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处于“换挡”期,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升级,第三产业和消费需求逐步成为经济的主体部分,居民收入占比在不断上升,城乡区域差距在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领导干部在新常态下保持战略定力,体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3](P16)。这是因为虽然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只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只是发展内涵与条件有了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没有变,只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有了改变。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发展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经济建设仍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中心。领导干部要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正确认识短期经济增速放缓和小的波动的变化,坚持从长远和全局看问题,不要大惊小怪和惊慌失措,以积极的态度寻找解决方案。

二、善于把握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规律性把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时代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定力。

(一)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对着复杂的执政环境,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等挑战。在这一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总结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从不同方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识;强调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使命和奋斗目标的认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化对共产党执政方式和执政途径的认识;增强执政本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认识。其中,巩固共产党长期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战略定力,是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求中华民族能够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希望,许多伟大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发动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但最后纷纷以失败告终。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加快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经过28 年的浴血奋战,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在1978 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过四十余年的艰苦奋斗,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当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领导干部更要坚定巩固我们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战略定力,坚持旗帜鲜明地开展针对“颜色革命”以及外部势力对中国的渗透与“和平演变”的斗争,坚持防范分裂主义和危害国家统一现象的发生,坚持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先后认识到两个规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进入新时代,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趋势新情况新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社会主义发展主体、发展战略、发展方位、发展路径等多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重点在于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领导干部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保持坚定战略定力,是因为这条道路是在艰难探索中找到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反复验证的,通过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找到的一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通过不断实践摸索而找到的正确道路。领导干部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保持坚定战略定力,还因为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事实雄辩地证明,要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

(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我国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应对人类挑战,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审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5]。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国际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3](P20)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中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战略定力就是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定力。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是由中华文明的“和合”渊源、对中国发展目标的认知、对人类发展大势的把握所决定的。中华文明自古倡导“和合”思想,强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追求社会“大同”理想。热爱和平是中国战略文化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同时,我国要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另外,坚守国家核心利益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6](P249)领导干部要坚持维护中国自身利益与促进各国共同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扩大与各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要坚持独立自主与互利共赢的有机统一,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三、增强战略意志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充满着艰辛和曲折,前进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当前,虽然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7](P15)。要奋斗,就要有坚强的战略意志。所谓战略意志,就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决心和勇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敢于闯关夺隘、攻城拔寨。”[8]领导干部增强与实现战略目标相适应、战胜艰难险阻所必需的战略意志,是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以理想信念增强战略意志

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主义信仰、在于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3](P10)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领导干部如果放弃理想、丧失信仰,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就必然导致战略意志薄弱,战略定力也将随之消失。

在实践中增强理想信念,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中筑牢理想信念,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汲取直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最根本的来源就是保持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领导干部保持政治定力,首先要提高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判断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和政治方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定力。其次,领导干部要强化自身修养,不断加强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9]最后,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主张时,必须筑牢思想防线,与其展开坚决有力的斗争。

(二)以人民情怀增强战略意志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以说,人民情怀是战略意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因此,领导干部要增强战略意志,必须担起对人民的责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有着两种不同的生存模式:一是“异化”的存在;二是“自由”的存在。马克思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10](P167),“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10](P171)。马克思以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为己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奋斗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工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周易》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周易·说卦传》中讲道:“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纯正的天道最具偶然性,纯正的地道最具必然性,纯正的人道最具应然性。人道自立于天地之间,是因为人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与天地协作,化育万物。这种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也可见于中国古代其他经典著作中,例如《礼记·礼运》中讲:“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与天、地相并列,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历朝历代的学者、统治者都重视人民的利益,如《孟子·尽心下》中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讲“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现如今,我国处在新的历史阶段,领导干部更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这种重视人民利益的精神传承下来,肩负起对人民的责任。

当前,战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关键是要聚合起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的战略意志就会历久弥坚。因此,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民情怀,担起对人民的责任,不断增强战略意志。

(三)以斗争精神增强战略意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斗争精神是我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直观的体现,是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直面困难、敢于较直碰硬、敢于尽职尽责的精神。领导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6](P413),不断增强自身的战略意志。

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大是大非不是别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基本政治立场的根本问题,是涉及到旗帜、道路、路线的问题。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在大是大非面前,领导干部必须十分清醒。在面对错误言论时,领导干部不能态度暖昧,必须要态度坚定,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6](P415)领导干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攻手”,必须要有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勇气。少数领导干部喜欢推诿扯皮,担子拣轻的挑,认为“不做事就不会出事”,这不是所谓的“智慧”的为官之道,而是背离了党的基本宗旨的为官之道,是缺少战略意志的表现。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关键的危机时刻和重大的紧急关头,能够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带领人民渡过难关,解决问题。在我国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多困难和矛盾,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领导干部必须要有“肯干事”的态度,攻坚克难,跨越各种各样的“雪山”“草地”,征服许许多多的“娄山关”“腊子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敢于自我斗争,这是领导干部是保持政治本色和政治勇气的重点所在。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既然是探索,失误就在所难免,就要付出试错的代价。出现失误并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自我斗争,就能将事业继续推进下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保持良好的党性修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领导干部必须时常自省,反思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否松动,思想是否纯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时常维修自身思想的“总开关”,把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抓下去。领导干部要以斗争精神不断增强自身的战略意志,为取得伟大事业的新胜利努力奋斗。

四、提高战略格局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站得高、看得远,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提高战略格局。所谓战略格局,就是指对所处的战略局势和未来的战略态势的认知和把握。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战略格局,就会对所处区域的战略地位,以及所处发展阶段的战略特征有清晰的判断,从而制订合乎规律的战略“蓝图”,这为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坚持理论学习拓宽视野

战略格局说到底是一种主体素质,它的形成和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坚持理论学习拓宽视野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1](P533)今天,坚持理论学习,特别是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理论,并坚持用其提高战略格局,不断提升保持战略定力的主体自觉的任务依旧摆在我们面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6](P404)领导干部只有认直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深刻掌握现象与本质、特殊与普遍、部分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站在较高的格局上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诸多重大关系,不断增强战略定力。

领导干部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理论,就可以在面对复杂局面与各种错误思想时,站在较高的位置审视思考问题,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战略定力与之展开旗帜鲜明的斗争。学懂弄通做实党的理论,学懂是前提,弄通是关键,做实是保障。学懂就是通过学习达到原汁原味的领会,深入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弄通就是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全面地、系统地、联系地理解党的理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做实就是要秉承严谨认直的态度,牢牢把握直理,杜绝一切浮躁虚华之气,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坚持立足大局考虑问题

坚持立足大局考虑问题,增强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不断深化保持战略定力的逻辑认知,是提高战略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12](P20)要做到这些,领导干部就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树立大局意识;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能够着眼长远,求得长远之效。

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战略总是立足于全局的,全局性是战略的根本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6](P87-88)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作为决策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战略格局,树立整体观念,培养系统思维,注重顶层设计,做好战略全局谋划,同时又能够全局地、整体地、系统地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牛鼻子”,以一持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领导干部要坚持培养放眼长远的胸襟和把握未来发展的能力。领导干部要直正做到既能放眼长远、胸怀大势,又能合理规划、成竹在胸,对事物发展的形势有科学的认知和准确的把握。另外,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思想境界,正确处理量变工作与质变工作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13](P26)但量变的工作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的,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格局,以滴水穿石、默默奉献的精神,着眼长远为他人做好铺垫工作。

(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工作能力的大提升,更不会有工作成绩的大突破。在实际工作的方法论上,领导干部必须能够打破思想栓桔,与时俱进地解难题、谋发展,这是领导干部提升战略格局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领导干部不断地解放思想,以更高的战略站位审视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现阶段解放思想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6](P87)领导干部应多思考改革发展的大问题,少琢磨个人的功名利禄,“增强大局意识,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跳出部门框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14](P124)。

猜你喜欢

定力总书记领导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习总书记“下团组”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总书记的告诚
增强政治定力 担当发展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