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论文的评价隐喻研究:类型与功能

2020-02-22张大群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类学术论文研究型

张大群

(南昌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1.0 引言

学术论文高度复杂的评价资源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 Martin & White,2005)的建立更是对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术论文,作为重要的说服型语类,其评价资源和语类目标直接相关。学术论文旨在说服读者和学术团体接受写作者的研究成果,认同其论点的创新性和有效性。Partington et al.(2013:46)指出,“评价是实现修辞说服的引擎”。Anderson & Bamford(2004:7)认为“评价构成的是学术论文语篇论证结构的真正支柱”。评价的合理有效表达也一直是英语学术写作的特殊难点(Hood,2004;Hyland,2012:145)。Swales和Feak(2004:196)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赋予simple或complex不同的评价意义为例,指出即使是同一个表达评价的形容词,其评价极性在不同学科领域也可能是相反的。学术论文写作者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学科团体,努力使自己的研究融入学科共同体,满足共同体的期望,尤其是在当下发表晋升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另一方面又要批判式地介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涉及其他学者不同观点时还要考虑到可能的面子威胁。Cameron(2012:249)指出“学术论文作者和学术写作教师都会面临一个两难困境:如何磋商——并帮助学生磋商——如下三对彼此竞争的主张,即自我宣称(self-assertion)与自我隐匿(self-effacement)、个人创造与机构权威、个人贡献与团体期待。”识别学术论文不同类型评价资源,并考查其如何关联,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两难困境。已有研究虽对学术论文评价资源作出了较为合理科学的分类,但较为忽视其间的互相影响和制约。评价隐喻(evaluative metaphor)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可以为探究学术论文不同类型评价资源之间的潜在关联提供有效途径。我们将首先聚焦评价隐喻的特征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评价隐喻的类型和功能,以期全面识解学术论文的修辞行为。

2.0 评价隐喻

Lemke(1998)首先提出评价隐喻这一概念,但并未给予系统论述。他在探讨“It is ... that ...”评价句式时,针对命题(proposition)和提议(proposal)提出七类评价语义取向或者说评价维度:可取性/意愿性,可证性/可能性,规范性/适当性,经常性/预期性,重要性/有效性,理解性/显著性以及幽默性/严肃性①。Lemke结合句子1b,通过对句子1a(粗体标示评价,下同)的评价语义解读引出评价隐喻。两个句子使用同一个形容词important分别对非现实(irrealis)提议John (should) come和命题John is coming实施评价。不同于1b的重要性评价维度,1a的评价语义取向并非字面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并非旨在说明John (should) come这一提议的重要程度,其真实的评价维度指向规范性,旨在表明John really must come或者We need John to come。Lemke认为important表达的重要性评价在句子1a中转向了规范性评价维度。尽管Lemke并没有明确界定评价隐喻概念,例子1a和1b表明评价隐喻的本质为评价语义的隐喻性转移(metaphorical transference)。

1a:It isimportantthat John come.

1b:It isimportantthat John is coming.

Lemke关于评价隐喻还给出了例句2和3。他认为句2由too often实现的经常性评价维度隐喻表达的是负面可取性评价语义,句3由情态动词could实现的可证性评价维度事实上隐射了特定行动的可取性。因此,评价隐喻指的是一种在场的评价语义暗指另一种不在场的评价语义,词汇语法层面的字面评价意义并非语篇作者最终的真实评价维度。

2:But in an era when candidates aretoooftenmarketed like toothpaste, campaign discourse can descend to the level of hucksterism.

3:A compact that addressed those concerns, while equitably sharing profits among the Caspian states and foreign investors,couldmake all a winner in this complicated game.

评价隐喻探讨的语言现象近年来随着语篇评价研究的兴起,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尽管相关研究并不一定使用相同的术语②。Martin & White(2005:67-68)以态度系统中判断(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评价为例,指出铭刻(inscribed)评价,即评价意义内化入词语本身的显性评价,可以激发另一种评价意义。如He proved a fascinating player一句,fascinating赋予player积极的判断,同时暗示了对于动作执行者取得成绩的正面鉴赏。相反,动作行为本身被赋予正面鉴赏的同时,也激发了对于动作执行者的积极判断。Bednarek(2010)探讨了评价系统的多声现象(polyphony),即评价理论不同系统或者子系统之间的融合。她将这种多声现象分为四个类别③,其中激发评价(Invoked Appraisals)正是本文探讨的评价隐喻。激发评价指的是同一个词语一方面铭刻的是一种态度类型,如判断,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另一种态度类型,如鉴赏。Thompson(2014:57-58)通过以下三个意义相关的短语阐释了相同的语言现象:

anintelligentfilm director

hisintelligentdirection of the film

anintelligentfilm

很明显,第一个短语intelligent针对director实施了明确的积极判断。第二个短语中名词化direction的使用模糊了动作行为和产品结果两者。根据Thompson的解释,可以依据字面意义归类为积极鉴赏,也可以依据direction行为的人类活动属性,归为积极判断。第三个短语词汇实现上将intelligent这一属性归为产品film,是铭刻式鉴赏评价,而评价词语的选择上又暗示了对于产品生产者(director)的正面判断评价。无论是第二个还是第三个短语,都表明评价隐喻的存在,即一种显性评价隐性表达另一种评价语义,同时评价对象发生变化。

评价隐喻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有效解释了评价赋值在特定语境中的模棱两可,另一方面成功揭示了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潜在关联,具有较高的语篇分析价值。李战子(2005:19)指出,“评价隐喻的思路为我们理解话语中整体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刘世铸(2010)认为评价隐喻是研究者需要开拓的几个新空间之一。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评价隐喻的研究较为鲜见,笔者在知网以“评价隐喻”分别作为关键词和篇名检索只得到两篇相关文献。赵民(2014)探讨了英语社论语篇中的评价隐喻,提出了该语类若干不同评价语义之间的隐喻联系。彭宣维(2016)将评价隐喻应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有效揭示了文学文本的多层次性以及文学性的评价性本质,具有较高的启示意义。上述研究无疑丰富了我们对于评价隐喻的认识,也让我们意识到评价隐喻具有较高的语篇分析价值。我们认为评价隐喻建立的是两种评价语义之间的潜在关联,评价隐喻中一种评价语义隐射另一种评价语义,正如隐喻连接的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两者一样。需要指出的是,评价隐喻的两端评价指向须属于同一分类系统,因为分属不同系统的评价意义遵从不同的分类标准,有部分重合的可能。

我们认为评价隐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模式或认知机制,是构筑人类经验世界的重要途径。Lakoff & Johnson(1980:3)指出人类用于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而言是隐喻性质的。评价隐喻,作为人际意义和认知因素的综合体,必然要在语篇中得以体现。其次,评价是高度依赖语境的,特别是隐性评价。从显性评价到隐性评价,评价的解读越来越依赖语境。这种语境除了包括大范围的情景语境或文化语境外,还应包括上下文语境。评价对于语境的高度依赖,我们也可以从评价的最新界定中看出:

评价是语言的一种动态次系统,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指的是作者或说话者对其语篇中所谈及的实体或命题的态度、观点和感情。评价自然而然涉及了听众和(潜在的)读者的可能的、预期的和继起的回应。这类关联通常与说话者和听众的个人价值、团体价值和文化价值相联系(Alba-Juez & Thompson,2014:13)。

很明显,该定义不仅涵盖了Thompson & Hunston(2000:5)关于评价的界定,即“作者或说话者对其语篇中所谈及的实体或命题的态度、观点和感情”,而且纳入了诸多语境因素,如听众、读者、个人价值、团体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评价隐喻的解读更是离不开语境。评价隐喻涉及的两个评价维度,一个在场,一个不在场。我们完全可以将语境看作最终评价维度的触发器,将在场的评价和不在场的评价相联系,如句2不在场的负面可取性评价语义的解读一方面离不开在场的too often实现的经常性评价维度,另一方面也归结为其上下文语境 descend 和hucksterism表达的负面态度。

3.0 学术论文中评价隐喻的类型

学术论文的评价资源异常丰富,评价可以说是学术论文语篇作者的一项主要任务。作者需要对研究的话题进行评价,在建构自身学术观点时,也要对其引用的同行论点作出判断,给出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就评价对象而言,Thetela(1997)区分了研究型评价(Research-Oriented Evaluation)和话题型评价(Topic-Oriented Evaluation)④。研究型评价的评价对象和学术论文语类目标直接相关,聚焦于研究本身,如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数据和研究结果等。研究对象的单一决定了研究型评价的参数通常局限于几个有限的维度,常见的有价值感(如例4研究视角的重要程度)和确信度(如例5研究数据的肯定)。前者主要由important、useful、significant及其对应的名词等实现,后者主要有possible、true、consistent、confirm等词汇实现方式。

4:Theimportanceofthisperspectiveis that it undercuts analyses of legal pluralism that map differences in legal orders (whether as official or unofficial law) in terms of state formulations of identity that are constructed around ethnic or racial groups. (T6612D9A2001BR)⑤

5:Of those organizations with someone acting in the public relations position, 53% identified the president as the person serving as the media relations representative.ThisdataisconsistentwithTaylor’s (2000) data collected from Bosnian NGOs and H1 is supported. Understanding the societal and cultural obstacles to public relations also will help us gain a picture of the status of the field. (T6046G2A2004PE)

话题型评价的评价对象极为宽泛,指的是学术论文研究的事物或者话题,本身又可以包含各类次话题,因学科和论文而异,难以范畴化。话题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任何话题都有可能成为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学界普遍关注研究型评价,忽视话题型评价。这可能源于两大原因:一方面话题型评价和语篇论证过程无直接联系,研究价值甚微;另一方面话题型评价难以归类,分析操作也较为不易。我们认为,话题型评价在某些语境下可以间接表达研究型评价,参与推进学术语篇的论证过程,如以下选自保护生态学(Conservation Biology)学科领域的论文引言:

6:Tropical-forest nature reserves are experiencingmountinghuman encroachment, raisingconcernsover their future viability even in remote areas.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nature reserves in economically marginal areas of the topics is particularlyproblematicalbecause protection is based onseverelyrestrictedfunding from politically and administrativelyweakgovernments. Many tropical forest reserves consequently operate onskeletalbudgets, are chronicallyunderstaffed,lackthe most basic infrastructure, and cannot count on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support to enforce conservation legislation. Suchfrailtiesrender reserves susceptible to a wide range ofillegalactivities - hunting, fishing, logging, mining, land clearing - carried out by both individuals and corporations.Worse, the frequentinabilityof guards, who are oftenunarmedandlackingauthority to make arrests, to prosecute violators leads to a generaldisregardof reserve boundaries and regulations.(转引自Samraj,2002:5)

与通常情况下学术论文引言评价现有研究本身不同的是,语篇6一系列的显性负面评价资源围绕语篇外部的世界实体展开,揭示了热带森林自然保护区(Tropical-forest nature reserves)产生的诸多问题,涉及环境、保护措施和政府管理等。负面话题型评价资源的累积进而表明论文研究议题的重要性,论文需要解决的是现实世界的重大实际问题,作者也因此成功确立研究领域(Establishing a territory,Swales 1990)⑥。语篇6的话题型评价发挥的作用正是通常情况下研究型评价所执行的功能。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是评价隐喻连接了此处的话题型评价和研究型评价,话题型评价间接表达的是研究型评价。话题型评价隐射研究型评价是学术论文评价隐喻的重要实现方式,尤其可见于学术论文引言。大部分情况下,话题型评价并不构成语篇参与者之间协商的对象,因此其实现方式无需考虑其它因素而直接明确。研究型评价,无论针对的是作者本人研究还是他人研究,虽也可以显性表达,但更多地则趋向隐性实现。Hood(2004)指出显性态度多指向主题域,很少涉及研究域。我们完全可以将语篇6的评价隐喻视为学术论文研究型评价的一种隐性表达途径,即显性负面的话题型评价实际上暗示的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议题。当然,这种研究型评价的实现也可以通过显性正面的话题型评价取得。

学术论文的评价隐喻不仅可以发生在话题型评价和研究型评价之间,还可以发生在研究型评价内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研究人员的评价来暗指对其研究论点的态度,如语篇7:

7:The same point has beennicelydemonstratedby H. Frederick Nijhout and Susan Paulsen, who modeled selection for wing patterns in butterflies in a model epigenetic system (Nijhout and Paulsen 1997). Their model contains six developmental parameter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 diffusible morphogen. (T6226Q1-0U1999TH)

如果按照评价系统的态度分类,nicely demonstrated表达的是对于两位研究人员Frederick Nijhout和Susan Paulsen的正面判断。如何理解学术论文的判断资源?正面判断资源的使用一方面加强了学术论文作者的人品,表明作者能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同领域其他研究者,折射出作者值得信赖的人品,另一方面隐喻了作者对于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的积极评价。因此,我们认为是评价隐喻连接了研究人员评价和研究成果评价,前者是判断,后者是鉴赏。学术论文的语类特质决定了其评价资源以鉴赏主导。Hood(2004:30)指出学术论文的态度资源以鉴赏为绝对优势,而不是判断和情感。Hyland和Diani(2009:7)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学术论文态度资源主要围绕的是作者对于可能性的判断和价值的评估⑦,而不是情感。Hood(2010:111)认为学术论文作者对鉴赏态度资源的青睐,反映了学术语篇的机构化(institutionalised)特征和去情感化(de-personalised)本质,即学术论文作者的语篇行为需基于一定的学术团体规则,追求客观严谨,尽量避免个人情感介入。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学术论文的判断和情感资源,尽管二者在数量分布上较鉴赏资源处于弱势。实际上,情感、判断和鉴赏三类态度资源是相互关联的,Martin & White(2005)认为情感位于态度系统的核心位置,判断和鉴赏可以被视为体制化了的情感。判断是对应该怎么做,即“提议(proposal)”的情感的再加工,其中有些建议已被列为正式的规章制度。鉴赏是对事物价值的评估,即“命题(proposition)”的情感的再加工,其中有些价值已被确定为奖赏制度。具体到学术论文语类,从态度资源分布来看,鉴赏主导了学术论文的评价资源。判断和情感在一定的语境下则可以隐喻鉴赏评价。除了语篇7的研究人员判断隐喻研究论点鉴赏之外,研究人员情感也可以隐喻表达对于研究数据、研究证据等研究型评价的鉴赏,如语篇8和9:

8:Unfortunately, our data do not suffice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in more detail for all the technologies that we study. Therefore, we will have to limit ourselves to a bit more anecdotal evidence when addressing this issue. (T6049G2U2004PE)

9:Sadly(but perhapsnotsurprisingly), Forbes provides no evidence to support his emotive claims, nor does Madsen in his reply. Even when justifying the introduction of objective tests in terms of how teachers were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old examinations that the objective tests replaced, Madsen has to resort to impressions. (T2205H0B1993TH)

上述语篇Unfortunately、not surprisingly和Sadly的负面评价虽然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但却间接指向了研究型评价的负面鉴赏。这一评价隐喻随着语篇的展开变得更为清晰,作者消极情感的产生是因为研究数据不足或者研究证据缺失等原因。我们进一步观察了JDEST学术英语语料库Unfortunately的365个实例和Sadly的25个实例,发现其上下文语境多涉及研究本身的一系列范畴,如研究数据、研究结果和研究过程等。因此,情感资源的最终指向是研究型评价,研究型评价因为学术论文语类的“科学客观性”而倾向以鉴赏方式呈现,从而避免了情感甚至是判断的“人为因素”的介入。Thetela(1997:115)认为诸如unfortunately之类的情感资源虽然并没有直接赋予(giving)研究型评价,但却起到了宣示(announcing)研究型评价的作用,即本文所说的情感评价隐喻鉴赏评价,前者评价对象关乎研究人员,后者指向研究涉及的数据、结果等客观物。

4.0 学术论文中评价隐喻的功能

评价隐喻在学术论文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三种功能。首先,评价隐喻因为建立了不同类型评价资源之间的关联机制,从而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学术论文的话题型评价、情感评价和判断评价,意识到三类评价资源最终指向研究型评价,参与语篇论证。这三类评价资源因为和学术论文语类目标实现无直接联系,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学术论文评价研究通常聚焦研究型评价和鉴赏评价,因为二者直接参与语篇建构,也是该语类数量分布上占主导地位的评价类型。评价隐喻将这些基于同一分类标准的评价语义相关联,如话题型评价隐喻研究型评价,情感评价和判断评价隐喻鉴赏评价,在维持评价语义不同类型的前提下又能结合具体语类挖掘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融合了评价语义划分的分类学(Typology)和拓扑学(Topology)两种视角(Martin & Matthiessen,1991),从而避免了单一视角评价语义分析造成的不足。学术论文中评价隐喻的这种连接功能一方面扩展了态度意义的表达策略,另一方面展现了学术论文客观表象之下丰富的人际互动因素。

其次,评价隐喻作为真实评价语义的间接隐性实现策略,具有强有力的人际说服功能,有助于学术论文语类修辞目标的成功实现。无论是话题型评价隐喻研究型评价,还是研究型评价内部不同研究因素之间的隐喻,评价隐喻发生的同时通常伴随了评价对象和评价类型的变化,有时候甚至是评价极性的变化,如语篇6的负面话题型评价隐喻的是正面研究型评价。研究人员的判断或者情感评价还通过修辞行为的人格(ethos)诉求或者情感(pathos)诉求,展示了写作者的人品或者情感,实施了与编辑、同行评审专家和读者的有效结盟。与评价的其它隐性实现方式相比,评价隐喻表达的隐性态度可以说是更为隐性。Thompson & Hunston(2000:9)认为:“句子中的评价越不突出,就越有可能成功操纵读者”。评价隐喻实现的隐性评价隐藏了学术论文的说服因素,提升了语类的“客观性”,语篇接受者随之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科学事实。正如Latour & Woolgar(1979:240)所言:“事实建构的最终结果是其看上去并不像是人为建构,说服使得人们坚信这种不可知领域的研究结果就是事实,并没有人在说服自己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认为,学术论文中评价隐喻的人际说服功能的有效发挥主要基于两点。第一、评价隐喻“所言非所指”的隐性评价本质与学术论文隐性评价主导的语类特质高度契合。科学意识形态和科学活动信奉的“实证主义”与学术论文语类的修辞说服目标看似互不融合,实则并不冲突,且直接导致了学术论文评价表达的间接性和隐含性。评价隐喻的评价对象最终指向的是学术论文语篇内部物化的研究型评价,但语言层面却是通过语篇外部的世界实体的话题型评价来实施的,或者通过语篇外部的研究人员的非物化的研究型评价来表达的,因而构成学术论文语类重要的人际说服机制。第二、评价隐喻合理地解释了学术论文人际说服的修辞三诉求之间的关系。虽然学术论文语类的修辞说服更多地依赖理性(logos)诉求,即借助推理、演绎、逻辑、数据等形式实施的修辞行为,但情感诉求和人格诉求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情感诉求和人格诉求可被视作个人化了的理性诉求,因为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对于写作者人格的信赖同样有助于提高学术论文研究论点的接受认可,实现语篇的人际修辞效果。评价隐喻将学术论文的情感诉求和人格诉求资源与理性诉求相关联,挖掘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指出情感诉求和人格诉求是学术论文理性诉求的间接隐喻实现途径。

再者,评价隐喻在学术论文中发挥了语篇组织功能,丰富完善了作者的论证过程。组篇功能作为评价的三大功能之一⑧(Thompson & Hunston,2000)一直是学界的研究兴趣所在(张大群,2010;田筠、苗兴伟,2011;孙铭悦、张德禄,2015)。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也得到了关注(Liao,1999;魏在江,2006;董素蓉、苗兴伟,2017)。评价隐喻,作为评价和隐喻二者的结合体,自然具有组织语篇的功能。学术论文的语篇推进和展开最终要取决于围绕研究型评价的一系列声音之间的对立和融合。Hunston(1993)将学术论文看成是各种声音对话的场所,并将学术论文的声音二分为:作者拟建构的论点(Proposed Claim)和他人已经提出的对立观点(Opposed Claim)。其实,学术论文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支持作者观点的学术团体内其他研究者的声音,因为在学术论文作者论点的确立过程中,作者不仅要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从而建立研究空间,而且还需要转述用以支持加强自身论证的同行观点,从而促进作者本人论点的接受认可。正是这三类声音的交织融合构成语篇论证的核心驱动力,推动语篇发展。当然,三类声音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应是作者拟建构的观点。评价隐喻将话题型评价转化为研究型评价,将针对研究人员的判断和情感评价与更为客观的研究数据或研究结果的物体鉴赏评价相联系,从而将表面看似和语篇论证推进无关的评价资源所发挥的组篇功能明晰化。

5.0 结语

学术论文是一种人际意义极为丰富的语类。评价,作为重要的人际意义成分,在学术论文语篇不同声音互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观点形成的声音网络显示知识最终是在语篇参与者协商互动的过程中得以创造。我们考察学术论文评价资源的重点是要看其在语篇论证过程中的贡献。Hyland(2005:39)认为学术语篇更为关注的是文本内部论证和读者,而不是外部经验世界。一种评价语义隐射另一种评价语义的评价隐喻通过连接学术论文的话题型评价和研究型评价、主观的研究人员和客观的研究数据等,有效参与了作者研究论点的构建,实施了组织语篇的功能。同时,评价隐喻通过在场的态度资源表达的是不在场的真实评价对象和评价参数,符合学术论文隐性评价主导的特质,揭示了该语类无处不在的修辞说服目标。评价隐喻基于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且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形成互补。这种互补主要表现为:概念隐喻基于概念意义之间的关联,通常源域概念具体,目标域概念抽象。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概念隐喻的作用主要是借助源域具体概念来帮助理解目标域抽象概念。评价隐喻则在考虑概念意义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作为核心人际意义的评价关联上,其主要作用并非帮助读者理解语篇,因为评价隐喻连接的源域和目标域都是具体的概念,不构成理解困难。我们期待评价隐喻应用于更多语类的研究,同时如能结合专门用途英语、批评话语分析和功能语言学三个体裁研究流派之间的互补(郭恩华、李修江,2019),则必将丰富和发展评价隐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 依次是DESIRABILITY / INCLINATION, WARRANTABILITY / PROBABILITY, NORMATIVITY / APPROPRIATENESS, USUALITY / EXPECTABILITY, IMPORTANCE / SIGNIFICANCE, COMPREHENSIBILITY / OBVIOUSNESS, HUMOROUSNESS / SERIOUSNESS。

② Sherman & Clore(2014)虽然使用了相同术语,即evaluative metaphor,但探讨的是隐喻的评价功能,和本文的评价隐喻不是一个概念。

③ 其它三个类别分别是:融合评价(Fused Appraisals)、边界现象(Border phenomenon)和评价混合(Appraisal Blends)。融合评价指的是同一个词语融合了多个评价大系统意义,如词语同时表达了态度、介入和级差意义;边界现象指的是同一个词语表达的评价意义可以是两个态度次系统中的任何一种,可能是情感(Affect),也可能是鉴赏,这取决于语篇分析者采用的标准;评价混合指的是同一个词语表达的多种评价意义来自同一个评价大系统,如态度系统,或者来自同一个评价次系统,如情感次系统、鉴赏次系统或者判断次系统。

④ Hood(2004)区分了学术论文评价对象的研究域(Field of Research)和主题域(Field of Domain),分别对应于这里的研究型评价和话题型评价。

⑤ 本文语料如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术英语语料库(JDEST),括号中为语料编号。

⑥ Samraj(2002)认为语篇6以现象世界(the phenomenal world)叙述而非知识世界(the epistemic world)描述来确立研究议题的重要性,可能是因为保护生态学还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没有多少前期研究成果和文献。此处针对现象世界的评价正是我们所说的话题型评价。

⑦ 这里“价值的评估”指的是重要性等评价参数,属于鉴赏资源,而“可能性的判断”并非Martin态度系统的判断资源,严格来说,应归为Martin评价系统的介入资源。徐玉臣(2009)讨论的科技语篇的判断资源大部分也属于介入资源。

⑧ 评价的另外两大功能分别是表达态度功能和维持关系功能。

猜你喜欢

语类学术论文研究型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Null Subject in Mandarin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