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的脆弱人群的金融安全网构建①
2020-02-22李国武
李国武 方 舒
社会工作视角的脆弱人群的金融安全网构建①
李国武 方 舒
从宏观层面看,在享受聚集和流动带给人类好处的同时如何减缓(完全避免看起来是不可能的)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系统蕴含的不确定性,是必须要始终面对的现代性课题。作为现代文明重要特
①:项目基金: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18年度资助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金融社会工作专业创新发展研究”(2018XYJG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20)02-032-07
DOI:
2020年初至今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持续3月有余,虽然率先采取得力措施的中国,当前已基本阻断本土疫情传播,但由于各国防治的非同步性,黑天鹅事件(塔勒布,2008)演变成了灰犀牛事件(渥克,2017),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关于这场疫情的特点、防控及引发的影响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面对这场疫情的影响,风险、不确定性、脆弱性和危机等概念和词汇频繁而密集地出现在媒体报道和研究论文中,无论是贝克(2004)的《风险社会》,还是塔勒布(2011,2012,2014,2019)的不确定性“四部曲”,在疫情期间不断地被人们重提和再思。
征的人口高密度聚集的城市生活形态,以及借助于更快速交通工具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空间流动,一方面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物质财富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成为新型病毒通过人际接触和人口流动大规模、跨地域和加速度传播的重要原因。这个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病毒引发的已不单纯是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而且有可能给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社会秩序带来系统性的冲击。
这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波及的人群规模非常大、影响的范围方面非常广,不仅挑战着一个社会防止疫情扩散和救治确诊患者的能力,还考验着一个社会应对经济暂时停滞和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的能力。从微观层面看,这次疫情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最终波及的是社会中具体的个体、家庭和组织。疫情爆发可能导致的病毒感染以及长时间的停产停工给不同社会人群带来不同程度的、多维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可能体现在健康、生命、生活、工作、收入和财富等不同方面。在个体和家庭的安全需求中财务金融安全(financial security)处于基础性地位,因为财务金融安全为维护其他维度上的安全提供基础性的资源保障。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会通过健康受损、收入中断、价格波动等多种途径影响到个体和家庭的财务金融安全。在像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不确定冲击面前,如何维护个体和家庭的财务金融安全就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
本文试图从金融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重点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脆弱人群的财务金融安全带来的影响,在事件过程中、事件结束后甚至在事件发生前金融社会工作能为维护民众的财务金融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干预服务和政策倡导?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民众的财务金融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秩序和个体生活带来不确定性和一系列风险,以往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被突然打破。在风险带来的威胁和破坏面前,不同特征的人群呈现出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而个体和家庭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所导致的财务金融状况不稳定和不安全是社会脆弱性的重要体现。从金融社会工作专业角度来看,抗击疫情需要关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财务和金融维度,分门别类地做好不同人群在抗击疫情特殊时期的生计救助、社会福利和金融保护。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社会(金融)脆弱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防控疫情蔓延,全国31个省区市都曾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从灾难社会工作角度审视疫情冲击下的社会,关注的重点不是疫情本身,而是疫情及其防控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社会脆弱性分析是灾害社会工作的重要面向(杨慧,2015),它主要关注灾前既存的条件、特定情境的灾害程度及灾害调适和应对能力。
疫情之下的社会至少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社会心理和情绪上的恐慌。因为对疫情的突然发生,人们没有心理上的准备,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危害也没有明确的预期,这种不确定性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另外,由于害怕被传染,对日常社会生活所依赖的机构和场所等基本环境丧失了信任,感觉到危险无处不在,这种不信任感引发的应激性反应就是心理恐慌。二是空间的封闭和社会的疏离。为了防止人员流动扩大疫情的蔓延,政府鼓励人们尽量“宅”在家里,每个小区和单位都实行封闭式管理。这种空间上的隔离和封闭也意味着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水平的下降,而导致整个社会原子化和疏离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一般人群难以承受长时间的社会疏离状态,更严重的是加剧了本来就缺乏社会资本的弱势人群(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人员和家庭)的生存危机。三是社会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暂时停摆。因为病毒主要通过人际接触传播,所以斩断病毒传播链的手段就是降低人际接触,这就迫使社会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暂时停摆。学校停课、企业停工、商家停业、交通停运......生命无价,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感染和伤亡,付出的代价是减少甚至停止部分经济活动。这些特征都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甚至加剧了社会脆弱性。
(二)需重点关注脆弱人群的财务金融安全
在个体和家庭层面上,不确定风险引致的社会脆弱性因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会有不同的表现,比如心理危机、社会关系危机、身体危机、就业危机和财务危机等,这些危机在不同个体身上也会有不同的程度。财务金融危机是社会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之一。金融社会工作主要关心的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各类人群特别是脆弱人群带来的财务和金融影响。这次疫情下突如其来的冲击给所有人群的财务金融安全都带来难以避免的影响,但由于风险敞口和承受能力的不同,不同人群的财务金融安全受到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
例如,有些人的金融资产因股票市场价格剧烈波动而缩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给市场带来的恐慌情绪和悲观预期,美国纽约股市近期剧烈震荡,短短两周内经历了四次熔断。不仅美国股市,全球主要股市都受到疫情的巨大影响,中国A股市场在今年一季度先扬后抑,不少投资者的收益坐了“过山车”。股市价格下跌给金融资产持有者带来的财富不稳定,或许因这些人群的承受能力较强而对其生计影响并不大。
不过,疫情通过给就业带来的负面冲击会威胁到低收入人群的生计维持。由于国内很多企业停工停产和海外市场订单骤减给中国劳动密集产业就业带来的短期影响已经显现。2020年2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高达6.2%,是该数据公布以来的最高值,这还不包括农村的隐性失业。失业主要影响的是低收入人群,这些个体和家庭往往财务上比较脆弱,一旦失去工作面临致贫返贫的风险很大。
根据弱者优先和社会公正的原则,在疫情防控及其次生风险抵御过程中有3类人群的生计救助、社会保障和金融安全尤其值得关注。第一类是直接遭遇病毒感染的个人及其家庭,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对这些个人和家庭来说,可能会出现因疾病引起劳动能力丧失和收入来源中断、后续康复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及伤亡后的家庭生活保障困难等财务危机。第二类是因推迟复工和短期失业而使收入和生计受到影响的劳动者,特别是经济困难职工;因疫情冲击陷入破产倒闭境地而生活又完全依赖于营业收入的小微企业主。停工失业和破产倒闭导致的收入中断可能会使某些人陷入财务危机和生活困顿。第三类是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的医务(也包含防疫)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由于职业的缘故承受的风险最大,而且防控期间他们处于非常规的应急工作状态,面临着工作任务重、感染风险高、心理压力大等突出困难。因此,不仅需要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慰,更需要为他们提供合理的福利保障和经济激励。
二、金融社会工作增进个体金融安全的两条路径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打破了公众正常的心理、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使个人生活和社会系统一下子陷入非常规状态。相应地,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从异常状态走向有序状态需要应急治理和风险治理。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福利性社会行动,能运用其专业手法积极有效地介入突发事件的防治,发挥事后恢复、事中引导和事前预防的功能。同时,社会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介入还可产生积极预防、责任伦理和风险理性等深层次价值,为风险治理带来新的理念。其中金融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一系列应对突发公共风险事件的专业策略之一,是从财务和金融维度思考突发公共事件给人们的带来的冲击及其应对策略的重要视角。
(一)金融社会工作与财务金融安全
因其专业旨趣和职业取向,金融社会工作关注的不是系统层面的金融风险或金融系统的脆弱性,而是个体、家庭和社区这些更为微观层面的金融脆弱性。从财务和金融维度看,风险社会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导致一些人群收入来源中断、就业机会丧失、偿还信贷无力、工资福利受损等一系列后果。
金融社会工作遵循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以金融能力为理论基础,力图从微观个人金融素养和宏观金融服务机会两个层面,关注个人、家庭和社区的金融脆弱性,对收入创造与维持、资产积累、消费管理、信用建设和金融保护等领域进行干预,进而维护和增进人们的金融福祉①黄进,2020,《不确定的世界与脆弱性:金融社会工作的使命》,《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布朗学院微信公众号》3月26日。。金融社会工作可以从金融素养、金融机会、收入维持、资产积累、消费管理、信用建设和金融保护任一方面开展干预服务和政策倡导,以提升个体和家庭的金融能力,实现维护和增进人们金融安全的目标。
个体或家庭的金融福祉包括有效控制日常财务开支、有能力消化财务上的震动、有计划地实现金融目标及选择美好生活的金融自由等方面。具体而言,针对个体和家庭所涉及的金融脆弱性,金融社会工作可开展干预或服务的领域主要有:(1)提升个体的金融素养。金融素养包括金融知识、金融技能和金融价值观等方面。金融知识是与人们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金融概念和原理,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和金融市场方面的知识。金融技能是能够理性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管理自己的收入和财富。金融价值观是形成对待金钱和财富的正确价值观,做到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金融素养主要通过教育和实践的方式来养成和提升。(2)扩大人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这主要指的是让更多人能够获得信贷资格、能够利用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和市场来降低流动性约束、跨期配置资源、分散投资风险,从而实现生活目标。这需要通过金融改革、深化和创新,让金融发展更具包容性,惠及到更多人。(3)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者提供收入创造和收入维持的机会。有些人群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缺乏就业机会或者暂时失业,导致收入无源或中断。针对这些人群,不仅要为他们提供社会救助和应急保障,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劳动技能、创造就业机会、反贫困干预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维持收入稳定性。(4)针对低收入者的资产建设和资产积累。正如谢若登(2005)所提出的,解决贫困问题光靠基于消费和收入的福利政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资产账户的建立来让贫困家庭积累资产,而资产所带来的福利效应远远超出救济。(5)针对消费无节制者的收入管理与财务规划。有些人因为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为了眼前的享受,不能做长远打算,导致入不敷出,没有预防性储蓄。针对这些人需要通过金融素养的提高,改变观念和行为,学会收入管理和财务规划。(6)信用建设。对信贷的使用是和个体信用的建设积累联系在一起的。按期偿还贷款和信用卡,个人的征信水平就会提高,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强个人通过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能力。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对于自己无法很好进行信用建设和积累的人就需要外部的干预。(7)金融保护。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和席勒(2016)联袂写作了一部名曰《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的畅销书,他们认为由于消费者常常高估自己的消费能力或自制能力,再加上信息不对称,所以很容易被商家所欺骗。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防止被钓愚就是金融保护。如何避免卷入“庞氏骗局”,甚至避免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没有跑掉的人,不仅需要金融监管,也需要人们加深对自己的认知。
总之,基于金融能力和资产建设理论的金融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上7个方面的某个或某几个入手来降低人们的金融脆弱性,提高人们的金融安全性。
(二)金融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两条路径
金融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哪些干预方式来构建人们财务金融安全的保护网?从干预主体和干预机制角度划分的话,可以分为自我干预、社会政策干预、雇主干预和公益慈善干预4种方式。
自我干预就是个体和家庭通过自己的认知、行为和力量来实现财务金融安全,其干预主体是案主自身,其干预机制是自助机制。但问题是由于很多个体通常无法自己克服心理和行为上的弱点,不能做到完全理性和长远预期——通过预防性储蓄、分散投资、购买保险等形式保障财务金融安全。另外,由于不可预料和无法抗拒的外生冲击,个体也有身陷困境孤立无援的时候。因此,维护个体的财务金融安全,离不开来自外部的助推和干预。
社会政策干预是政府通过运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政策建立起来的制度化的财务金融安全体系,最常见的就是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其资金来源既有个体和雇主的缴纳,也有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这种干预模式的主体是政府,干预机制是社会政策机制。但社会政策的托底功能是建立在政府的财政能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资金,在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政府也无法实现对感染患者和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
雇主干预方式是雇主为保障雇员的财务金融安全所采取的举措。在现代社会,雇主能够通过良好的经营保障雇员的工作和收入稳定性是大部分人(因为大部分人都是雇员)财务金融安全的基础。当然,雇主还会为雇员分担养老、医疗和失业等多种保险。另外,在像新冠肺炎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有能力的企业还会不裁员、不降薪,甚至延长带薪假期。雇主干预模式的干预主体是雇主,干预机制是市场化机制。但这种干预模式的前提是雇主组织有能力持续经营并做负责任的雇主,但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能做到这一点。另外,还有很多劳动者并没有受雇组织。
公益慈善干预方式是由非营利的公益慈善组织(也即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为保证个体和家庭的财务金融安全所提供的干预。慈善被视为是继市场初次分配和政府再分配之后的第三次收入分配,在扶贫济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公益慈善组织把扶贫济困作为使命和目标,构成保障弱势人群财务金融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公益慈善干预不仅仅为服务对象直接提供金钱物资帮助,还可以通过微观干预和政策倡导来提升服务对象的金融能力。公益慈善干预模式的干预主体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干预机制是公益慈善机制。但这种干预方式存在慈善供给不足和特殊主义偏好等缺陷。
可以看出,这4种干预方式不仅干预主体和干预机制不同,而且都存在各自的适用条件和缺陷不足。因此,只有整合这4种干预方式,才能为不同特征的个体和家庭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和制度化的财务金融安全保护网。那么,金融社会工作在这些干预模式中处于什么位置或扮演何种角色呢?金融社会工作绝不仅仅限于公益慈善干预方式的范畴,实际上它与其他3种干预方式有着密切关联。金融社会工作是提升案主自我干预能力的主要支持力量,它通过教育、培训、咨询、个案服务等各种专业手段从以上7个方面入手帮助服务对象改变认知和行为,从而提升维护自身财务金融安全的能力。除此之外,金融社会工作还可以通过政策倡导的方式影响雇主在保障雇员、政府在保障公民的财务金融安全中的行动和政策,其实质就是影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方案的制定。
进一步概括,金融社会工作主要通过直接服务和政策倡导两条路径来实现保护个体和家庭财务金融安全的专业使命。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金融社会工作也不外乎从这两条路径来维护脆弱人群的财务金融安全。直接服务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陷入财务困境的人群以及为防止人们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陷入财务困境提供服务,包括动员和组织慈善捐赠、开展应急保障和社会救助、提供收入管理与财务规划咨询服务等。政策倡导就是围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在医疗、失业、工伤、救助、补助、就业等方面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并倡导雇主合法合理地对待雇员权益和处理劳动关系,保护突发事件导致的财务脆弱人群的金融福祉。
三、金融社会工作思考的三个维度
从金融社会工作角度来看,处在疫情中的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的不幸感染病毒的人员、延迟复工甚至失业的劳动者以及濒临破产倒闭的小微企业主,正在遭遇个人和家庭经济上的巨大波动、收入变得异常不稳定以及在急难状态下无所支持等情况,这些人群面临的财务危机和生活困境需要社会性的支持系统。同时,身处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政府公务员、新闻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各类工作人员在应急工作状态下付出了远比常规工作状态下更大的努力、遭遇更大的感染和健康风险,他们的待遇和福利理应得到更好的保障。
为此可以看到,政府宣布所有确诊病例免费治疗,为患者及其家庭“兜底”;银行等金融机构宣布延期房贷、车贷等借贷的还款时限并延展到期定期储蓄利率不变至3月31日;各地政府为工厂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减免租金、税金、社会保险费、延期还贷等多样化财税金融优惠措施;各地政府纷纷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延期复工期间保障职工的工资待遇和稳定劳动关系的政策指导;相关部委出台举措,要求为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和城乡社区工作者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和绩效工资、开通医务人员工伤认定绿色通道、提高卫生防疫津贴标准;乃至于无数的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捐款捐物,汇入全民抗“疫”的善意洪流。凡此种种,都是党和政府、社会公众从不同角度对疫情特殊阶段不同人群面临的收入、财务和福利问题的有效干预举措。
从金融社会工作角度审视,此次疫情让人们感受到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甚至更一步而言在类似的不确定性事件面前,保障个体和家庭的财务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如何构建起一个经得起不确定性事件冲击的保障个体和家庭财务金融完全的防护网,仍任重道远。由此,以下从三个维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时间维度
从时间维度来说,要根据不确定性事件发生中、结束后和发生前3个阶段来思考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事件对个体和家庭财务金融安全的冲击。对于不确定性事件发生中和结束后采取的很多干预手段是应急性和补救性的,不确定性事件的特点决定了这类应急性和补救性的干预是必要的。不过,如果能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采取了前置性和预防性的举措,就会降低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金融社会工作提倡积极预防理念,在个体和家庭层面上,要提升个人的风险意识与金融能力,鼓励人们从日常财务中积极进行应急储蓄,建立个人应急账户,以备不时之需,避免收入暂时中断陷入生计和信用危机;根据财力购买相关保险,主动应对未来的不确定风险。在社会层面上,要拓宽资金来源,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建立常态化和专门化的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公益基金;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在商业保险中尝试将重大传染病纳入意外险、疾病险的思路,积极探索重大自然灾害的险种,为个体和家庭提供应对重大传染病和自然灾害的市场化选择。
(二)公平维度
正如风险社会理论提出者贝克(2004)所指出的,虽然风险分配不同于财富分配,但风险同财富一样都附着在不平等模式之上,只不过是以颠倒的方式:财富在顶层集聚,而风险在底层集聚。而且风险与财富存在紧密的联系。贫困与缺乏安全感相伴,并招致了大量的风险,而财富却可以购买免于风险的安全和自由。
从公平维度来说,要认识到风险或者说脆弱性在人群中的不均衡分布,一方面,当面临不确定风险时让最脆弱的人群得到优先关照;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弱势人群面临不确定风险对财务金融安全冲击时的抵御能力。就前一方面而言,社会工作致力于树立“风险即是可能损失”的伦理,积极倡导政府在社会保障尤其是社会救助中融入应急援助的内容,保障维持突发事件期间困难家庭和特殊人群的生计;要对突发公共事件期间一线工作人员制定制度化的专门福利保障政策。就后一方面而言,基于金融能力和资产建设理论的社会政策主张,要扩大弱势人群的金融机会,建立以“社会投资”为导向的、增能型和预备型的关于个体财务金融安全的政策体系①黄进,2020,《不确定的世界与脆弱性:金融社会工作的使命》,《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布朗学院微信公众号》3月26日。。只有培养起弱势人群内生的金融能力,才真正降低他们在不确定性冲击中的金融脆弱性。
(三)需要维度
关注和服务弱势群体的需要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专业定位。从需要维度来说,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金融社会工作理所当然要优先关注脆弱人群的财务金融安全。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脆弱人群并不完全等同于通常从社会经济地位角度界定的弱势人群,当然突发公共事件可能会加重这些弱势人群的脆弱性。在处置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因为过度暴露于风险之中,所以成为特定情境下的脆弱人群。前文指出,需重点关注感染病毒的患者及其家属、因疫情影响就业而陷入经济困难的家庭以及处于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这3类脆弱人群的财务金融安全。金融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于公益慈善渠道为其募集钱财、物资,与基层社区工作者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动,在协助这些人员摆脱疫情影响、走出当下困境中发挥应有作用。
李国武,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方舒,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编辑/杨恪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