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2020-02-22陈敦山高婉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民族核心

陈敦山 高婉玉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新媒体是指依托于数字、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借助手机和电脑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信息传播形式。年龄在20岁左右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青年大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偏爱新媒体。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民族高校教育中也开始广泛运用,面对新媒体以及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民族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社会生活领域,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的流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资源更丰富,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便利。其一,新媒体可以使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得到及时更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组成的价值准则。虽然只有24个字,但是涉及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内涵丰富,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难做到全面准确理解。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补充和延伸。教育者在课堂上不能展开讲述的内容和知识,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帮助他们快速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二,新媒体使得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西藏各高校,尤其是西藏民族大学两年来将习近平总书记致学校成立60周年贺信的重要新闻报道通过校园网、微信、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多媒体进行传播,贺信提出的要求“希望你们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为西藏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了极大作用。高校教育者在课堂上讲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难免会受课时不足、实践条件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在课堂上对学生理论讲授的同时亲自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利用新媒体可以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比如一些主流媒体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方式向大学生推送“感动中国”系列人物报道,向他们传递一个个在普通岗位上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又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默默坚守在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大学生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这些生动形象的方式以及感人肺腑的故事,可以帮助民族高校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媒体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模式

新媒体时代,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充分运用新媒体,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身体力行。理论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用怎样的方式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是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新媒体的出现,正好为民族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时空限制少、传播内容广,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微信、微博、慕课和雨课堂等“微平台”在课堂的使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转变为探讨式、问答式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拓展了民族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微信、微博、学校网站等在线平台,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生动性地向大学生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在这些图文并茂、声情交融的语境中,容易使大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视听觉的愉悦感,激发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

(三)新媒体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媒体作为大数据和大信息的集合体,其开放性和共享性,与以往的交流平台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平台。民族高校与内地其他高校相比,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相对缓慢,大学生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主要通过课堂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可以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可以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因为新媒体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变得更短,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上的获取可以得到有效衔接,帮助他们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大学生要接受一种新理论,必须经过反复学习、思考过程,将其精神实质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中,舆论引导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主流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新闻媒体扮演着建设者、促进者以及推动者的角色,它们有效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统一思想的重要载体。”[2]新媒体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民族高校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至关重要。在社会大环境下,民族高校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的舆论引导作用,对校园主流文化发挥引领作用,从而不断推动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完成。

二、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冲击了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

在民族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信息的单向输出,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教师在某方面越具有权威性,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中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热闹非凡”的媒体环境使得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第一,网络教育环境增加了大学生对教育工作者知识素养的更高要求。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组织模式,大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进行主动学习,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他们被束缚已久的表达权得到了解放,唤起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因此,大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新媒体背景下的知识素养要求就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挑剔,使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第二,新媒体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了受教育者的平等观念,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导地位形成一定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不再被动地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而是运用新媒体进行主动学习,打破了以往教师在知识信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格局,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平等观念,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我设计理念更加突出,他们更加喜欢新媒体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新模式,这必将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变得模糊。

(二)增加了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

二十世纪,民族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封闭,教育者将有限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学生没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一方面,教育者作为“把关人”,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信息剔除,留下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信息向大学生进行传授,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享受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但是同时也会受到困扰。因为大学生在新媒体中获取海量信息时,网络中与核心价值观不符合的观念有了可乘之机。在新媒体视域下,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其一,国外一些流行文化腐蚀着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一些以好莱坞、肯德基等为代表的美国式西方文化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对大学生进行渗透,使得大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如爱国、诚信、勤俭、节约等价值观逐渐弱化。其二,宗教文化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在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已经不同程度地与民族习俗相互交织,对人们的影响极大。在民族高校,许多学生从小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宗教心理或宗教情结,甚至有学生信仰宗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意识形态斗争呈现立体化局面,网络成了‘最大的变量’。”[3]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打着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从事分裂活动,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借助新媒体平台,利用欺骗的、隐蔽的手法,向大学生传播危害祖国统一的反动言论,这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影响

新媒体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信息传播的管控难度日益加大,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影响被一定程度削弱。一方面,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性。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在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方面也不是主动接受的,而是有所选择的。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利益诉求,新媒体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也是对个人的关注,个人的主体性和个人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极大彰显,就会给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带来很大冲击,尤其是一些网上有意曲解和调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关言论的传播,就会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环境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影响。新媒体在高校的运用,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多元价值观念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其一,负面信息的泛滥使得民族高校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悖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新媒体传播的低级趣味、不讲诚信、不讲文明、不守法纪的不良行为大行其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不良信息在新媒体的传播,阻碍着大学生培育文明、诚信、法治、民主、和谐、爱国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每天面对新媒体涌现出的各种信息时,如果认知能力和定力不足,容易在一些不良思想信息的传播中逐渐迷失方向,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最终误入歧途。其二,多元价值观念削弱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西方价值观念在新媒体中的自由传播,渲染所谓的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宣扬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贬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诋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反动信息被包装隐含在有关新媒体信息当中,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削弱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新媒体视域下加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在全员育人的要求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第一,应增强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民族地区大多地处我国边疆,是众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民族文化多元性较为突出。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价值观念的出现,更需要教育者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和素养,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拥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具有的大局意识。第二,应提升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作为民族高校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应加强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新媒体应用能力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相应技术开展网络教育引导,例如在微信和微博上与学生开展互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活力

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条件。首先,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一方面要注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多样化需求,重视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发展特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各有不同,但主要是用于满足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舒缓压力的需要,只有很好地满足大学生这种多层次的需求,才能构建平等互动的主体交往关系。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新媒体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许多益处。因此,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主动吸收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其次,民族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内容建设。新媒体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提高理论与现实结合度,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把握主线,明确目标,使课程教学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线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最后,民族高校要努力探索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嵌入校园网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或者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构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采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内生动力

新媒体素养不仅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也是新媒体时代每个大学生应具备的品质。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大学生每天通过新媒体获取大量信息。由于新媒体具有公开性、匿名性的特点,使得有些大学生认为在新媒体中可以随心所欲,结果有些大学生浏览或随意转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低俗内容甚至反动信息,既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危害社会。因此,需要提升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可靠度。在新媒体时代,要重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面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民族高校应教育大学生形成科学对待新媒体的态度。让他们认识到新媒体的便捷之处,能够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但同时一些不良信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认知水平,这就需要大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和认识新媒体。第二,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新媒体负面信息的抵御能力。在当前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敌对分子经常利用新媒体散布谣言,甚至利用新媒体向我国大学生群体散布虚假信息,试图拉拢腐蚀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加紧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拉拢腐蚀。鉴于此,民族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多媒体上出现的各种负面信息。

(四)净化新媒体教育环境,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新媒体对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显著,为了减少其负面影响,需要净化民族高校新媒体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一方面,要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吸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另一方面,要发挥新媒体的监督作用,遏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蔓延。通过舆论监督,对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予以批判,形成舆论压力。同时,对于一些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进行宣传倡导,起到正面激励作用。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在新媒体时代建设校园文化,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并结合新媒体图文声像兼具的特点,打造体现民族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最后,要充分利用一些校外的信息资源,搜集政府、教育机构和相关媒体发布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信息,在校园网以及校内其他新媒体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强大支撑。

(五)建立健全新媒体教育运行机制,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在民族高校,建立健全新媒体教育运行机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教育管理机制。在利用新媒体带来的契机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落实责任,明确具体任务,真正实现占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的目标。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加大民族高校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保证党对新媒体的坚强领导。其次,要建立健全新媒体教育保障机制。一是不断提升民族高校新媒体教育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优良、思想觉悟较高的新媒体管理运营队伍,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人才支持。二是要加强对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技术支持,及时过滤一些反动信息,以确保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为建设安全清朗的校园网络环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再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媒体教育评估机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民族高校新媒体教育评估工作组,对新媒体影响教育教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提出应对办法和改进措施。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具体落实,为民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民族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