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劲松,22年劲儿不松

2020-02-22张德智

中国石油石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辽河油田劲松老师傅

文/张 涛 张德智

辽河油田员工康劲松练就高超技能,跻身“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功勋工匠”行列。

扎根一线,造就功勋工程。 供图/辽河油田

回想起2019年11月16日拿到“全国工程建设行业功勋工匠”奖状,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员工康劲松至今还觉得有些恍然如梦:“我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竟然能获得这么大的荣誉……”

可是,他身边的同事知道,他手上的老茧知道,他脸上的岁月痕迹知道,22年的一线工作,近百项大小工程,众多的发明和成果,才使一个肯干、巧干的油气管线安装工(以下简称管工)成为了石油工匠。

递工具“递”出的金牌技师

想当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康劲松和许多18岁的同龄人一样,自信满满,甚至一度认为管工是个“长手就能干”的简单工种,觉得凭借在技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训练会让他很快成为“大拿”,直到结结实实碰了回壁。

那是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沈—抚输油管线施工中,康劲松自恃手脚灵巧,每天都是组对焊口最多的管工。可是,焊口的合格率总是上不去,而且反复出现弯头焊口未焊透现象。

同他配合的电焊工分析原因后,对康劲松的组对技术提出了质疑,两人差点翻了脸。最终事实证明,问题确实出在康劲松身上。

原来,管线弯头的管壁比直管的管壁厚,组对前必须先在弯头上修出内坡口。这样焊接时铁水才能完全熔合,否则就会出现未焊透现象。而康劲松只顾速度,却忽视了技术要求,犯了低级错误。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让他明白,做技术工人眼高手低不行,打铁必须自身硬。

从那以后,每天的施工现场成了他学艺的课堂。除了干好自己的活,还认真观摩老管工师傅的操作。

“有些老师傅干活时愿意找人帮忙递工具、搬材料。有人不愿意做这些,我总是主动把工具给老师傅们递到手里。”康劲松说。由此一边观察老师傅什么工序用什么样的工具,怎么使用工具,一边学老师傅怎么计算、怎么下料。老师傅们也喜欢这个勤快、上进的小伙子,乐于把自己掌握的技能倾囊相授。

除了操作技能,康劲松还注重查补自己较为欠缺的理论课。一本《管道制图与识图》被他翻得起了毛边。

理论知识的强化,加上“递”出来的操作技能,他的技能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02年8月,在中国石油职业技能大赛中,他拿下管工比赛金牌,并被破格晋升为管工技师。

仅仅掌握单一工种的技能不仅限制个人的发展,也制约着班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突破后,康劲松决定要“跨界”。

此后漫长的时间里,无论是火焊、电焊还是机修,只要是现场接触过的问题,他都愿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

多维度学习不仅没有分散他的精力,反而通过多方面的融会贯通使他的技术更加精湛。他也因此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学习型职工”荣誉称号。

偷懒“偷”出来的发明大王

康劲松常开玩笑:干活不能蛮干,得学会“偷懒”。就是要多用心思考,用最短的时间、最简便的方法把活干好。

作为管工,给管线连头属于“一般操作”。但是在连头之前,需要将钢管加热并剥除防腐层以方便火焊切割。

可是如果从管线外侧加热,被火焰融化的防腐层会粘在外壁上难以清除;如果从内壁加热,受空间限制,火焰不能准确到达想要加热的位置。一般人要么在外面烤化防腐层,再一点点把他们铲掉,要么钻到管子里从里面加热再从外面剥除。

康劲松觉得这样“太麻烦”,反复琢磨。

他看到工地上卡在管道外侧的环形火焰加热器,想到了“偷懒”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设计一个放置在管内的环形火焰加热器呢?

于是,他拉上中队的技术员,一边比画一边解释。晚上下班后,盯着技术员把自己脑中的想法落在了图纸上。

接下来的几天,他利用施工间隙把内置火焰加热器实物做了出来。就这样,他主导的一项实用新型专利诞生了。

多年来,他主导和参与研究了6个实用新型专利,总结出各种施工工法、科技成果10余项,陆续解决了50余项施工现场难题。

这些因为想“偷懒”而诞生的小发明、小成果,从加快工效、减少能耗、提升质量等方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走穴“走”出来的一线专家

近年来,康劲松在流水化的焊接机组直接参与长输管道建设的时间少了。作为高级技师,他更多的是充当“客座医生”,在全国各地的项目里解决管道的难点连头问题,进行“走穴”式的施工。

2018年9月,他前往西气东输二线位于广东韶关的一条支线进行一项紧急的换管连头作业。由于管道的重要性,此次连头作业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

了解管道施工的人都知道,由于钢管本身的热胀冷缩特性,连头处断点两端的管线如果足够长,其长度变化甚至能达到每端1米以上。但是,按照焊接工艺规程要求,焊口的组对间隙必须控制在3毫米至5毫米之间。在最大1米的变化范围内把握住这3毫米至5毫米,绝非易事。何况还要尽快完成组对,给后续焊接留出足够时间。

康劲松与工友们一起钻研,一起成长。 供图/辽河油田

康劲松一面观察天气变化,一面预测钢管伸缩情况。经过观察和估算,他决定当天下午6点开始对待更换管段进行冷切。一边观察管线长度的变化,一边计算着最佳时机。

当天夜里12点,他认为当时钢管伸缩的程度最为合适,再次测量之前留在两端管壁内的参照记号后他立即开始下料。随后,将切割好的约3.5米长的钢管顺利放入空隙当中。

组对完成后,质检员用焊尺测量发现,两边焊口刚刚好各余3毫米的空隙。

由于下料和组对的顺利进行,给后续的焊接留出了充裕的时间。原本预测需要72小时的连头作业,仅用了24小时就圆满完成了任务。3毫米比3.5米,24小时比72小时,康劲松的操作堪称完美!

近年来,随着康劲松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项目的疑难点施工都会请他到场。而他也将解决难题的过程当作是与高手过招,让自己的技能在“实战”中不断升华。

守初心“守”出来的身边榜样

2011年,康劲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的名气越发响亮。

作为一个“名劳模”,他没有申请到更轻松的岗位工作,而是踏实地在施工队工作,操作工人、班组长、副队长,岗位换了几个,但始终没有离开施工一线。

22年间,他一直都像《我为祖国献石油》那首歌里唱的那样“头戴铝盔走天涯”。从西北的黄土地到西南的群山,从东北的莽莽荒原到南国的连绵丘陵,常年的野外施工让年少成名的“精神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也让他从曾经的“愣头青”成长为行业技能专家。

“信念也曾动摇过,但我还是选择坚持走在自己来时的路上。”康劲松知道,自己的成才是因为有企业提供的良好平台和许多前辈同事的悉心指导。只有坚守“干好活”的初心,继续在一线奋斗、在基层发光,才能创造出更多价值。

康劲松扎实学技、用心钻研的故事,多年来激励着许多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

一名与他共事的技术员说:“曾经很多人以为‘80后’‘90后’拈轻怕重、眼高手低,但是我从康队身上学到了不服输的拼劲和爱钻研的韧劲,看到了成名后毫不动摇的党员本色。我们就应该向这样的榜样对标、看齐!”

如今,康劲松的一线工作仍在继续。他的同事中也涌现出更多精益求精的工匠型人才。

2019年,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80后电焊高级技师张亮和搭档甄云峰参加国际焊接大赛并斩获一等奖,被评为首届“盘锦工匠”。电焊技师韩冰凭借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在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中被授予了“铁人奖章”。

“习总书记不是说咱们技术工人要‘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嘛!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技术琢磨精,把工作干出色,就是实实在在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康劲松说。

猜你喜欢

辽河油田劲松老师傅
庄劲松美术作品
油田地震资料处理监督的探索
卖早餐的 小贩
卖早餐的小贩
一声叹息:越南人未富先老
王劲松:行走在边缘的一颗恒星
“企业可以少赚钱,但苗不可以掉价!”虾苗界20多年的老师傅告诉你一条好虾苗是如何炼成的
Theshiningblackpearl
盲人推拿
辽宁省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关工委、离退休办组织“五老”志愿者来到沈采小学,给小学生宣传交通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