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对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研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0-02-22尤萏,杨华
尤 萏,杨 华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无锡 214000)
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使用比较普遍,通过杀菌、抑菌,发挥出抗炎、抗感染的功效。酶抑制剂类抗菌药是酶抑制剂和抗菌药的结合产物,不少医师认为这一类药物比青霉素、头孢菌素高级,但又比不上碳青霉烯,这种认识是片面的[1]。近年来,针对抗菌药物滥用带来的抗菌效果差、耐药性增加、治疗费用高等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医务人员的关注重点。实践证实,药学干预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提高用药合理性的重要手段[2]。本研究选取400例患者作为对象,探讨了药学干预的应用价值,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9年3月-2020年6月间,我院使用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选取400例。根据不同的用药管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个组别,均为200例。对照组中,门诊46例、住院154例;有113例是男性患者,有87例是女性患者,构成比为56.5%、43.5%;最小的患者有18岁、最大的患者有79岁,计算平均值为(54.3±12.7)岁。试验组中,门诊42例、住院158例;有107例是男性患者,有93例是女性患者,构成比为53.5%、46.5%;最小的患者有18岁、最大的患者有80岁,计算平均值为(55.7±14.6)岁。两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纳排标准
①纳入要求[3]: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符合用药指征;年龄18~80岁,对本次研究内容有正确认识。②排除患者:认知或沟通障碍的患者;药物过敏的患者;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等。
1.3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选择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治疗,常见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钠舒巴坦、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替卡西林钠舒巴坦钠等。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用药指导,讲解用药方法、时间、剂量,介绍常见的不良反应现象,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等。试验组患者实施药学干预,内容包括:
(1)完善管理制度。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点评制度等,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完善管理制度,指导这些药物的临床使用,让医务人员意识到合理用药的紧迫性。考虑到医疗服务、患者就诊均是动态变化的,管理制度也要及时更新,切实满足用药服务需求。
(2)加强宣传工作。动员医师、药师,积极参与药学干预工作。①仔细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处方进行抽查,针对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进行记录。②发现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及时上报、并反馈给临床医师,采取改进措施,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3)划分用药等级。汇总常用的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根据用药特点划分不同等级,明确使用权限:①1级,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检查结果,就能直接开具处方并使用;②2级,医师开具处方后,要获得主治医师的审核和签字才能使用;③3级,副主任医师或至少3名主治医师会诊,对开具处方进行审核和签字后再使用。
(4)提供用药咨询。在医院内设置用药咨询部门,开设咨询热线,为患者发放药物咨询卡,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能随时沟通,了解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知识。以住院患者为例,拿到药物使用前,责任护士告知具体用法;如果患者依然有疑问,可到咨询部门进行咨询,医务人员根据用药品种针对性答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严格遵医嘱用药。如果是门诊患者,可在家中拨打咨询电话,同样获得医务人员的帮助。
(5)医师药师培训。医师和药师加强沟通,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例如学术讨论、专题讲座、教学参观等,了解医药前沿,学习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知识,重点从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常见不良反应、耐药问题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合考核和评价,将培训成果和岗位绩效、年终评优相挂钩,激发医师和药师的积极性。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不合理用药情况,例如药物用量不当、无指征用药、超说明书用药、联合用药不适宜等。②比较各项用药指标,其中药物利用指数是使用频率和用药时间的比值[4],结果≤1说明日剂量低于限定值,用药合理;结果>1说明日剂量高于限定值,用药不合理。③患者用药后,观察不良反应情况,根据症状表现和危害程度,分为轻度(反应轻微,不需特殊处理)、中度(反应明显,可能对器官组织功能造成损害)、重度(反应剧烈,损害器官组织功能,威胁生命安全)3个等级[5]。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计算采用SPSS 25.0软件。不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的表示形式是(例数,百分率),用药指标的表示形式是(均数±标准差),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数据显示,试验组、对照组中的不合理用药病例分别有2例、10例,构成比是1.0%、5.0%。可见,试验组不合理用药比例更小(P<0.05),见表1。
表1 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 (n,%)
2.2 各项用药指标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用药时间、平均费用、药物利用指数的数值更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用药时间、费用和药物利用指数比较
2.3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数据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轻、中、重度构成比依次是5.0%、3.0%、0.5%;对照组依次是7.5%、7.0%、2.0%。可见,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n,%)
3 讨论
简单来说,药学干预就是患者就诊过程中,对医师开具的处方进行监测,评估适宜性和规范性[6]。将药学干预引入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能提高用药合理性,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更加普遍,国内常见的酶抑制剂有三种,分别是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和抗菌药物复合后,能扩大抗菌谱、增强抗菌作用[7]。
临床用药时,如果用药不合理、出现滥用现象,一方面人体内会出现耐药菌株,另一方面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甚至会提高二重感染风险[8]。患者就诊时,使用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要经过医师开具处方、药师调剂药品、医务人员指导用药方法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不合理用药的现象。钮玉荣[9]的研究称,医师面对众多患者,存在较大的压力,一旦诊断不当、选药不当,就可能开具出不合理的处方,实施药学干预是有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宣传工作、划分用药等级、提供用药咨询、医师药师培训等方面进行药学干预,结果显示不合理用药比例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且用药指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和邓雪玉[10]的研究结果相近。综上,临床使用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时,开展药学干预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