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
2020-02-22苏园祎
苏园祎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0)
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物,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肢体疼痛的治疗中[1]。同时因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使得在心血管疾病中也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近年来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频率越来越高,使其阿司匹林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故如何在确保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阿司匹林不良发生发生率是现阶段临床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以为临床降低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8~73岁,平均年龄(41.27±5.42)岁;原发病:风湿热11例,骨关节炎10例,冠心病8例,头痛21例,牙痛13例,关节痛12例,感冒发热2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阿司匹林治疗适应症者;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者;②合并认知障碍者;③研究依从性差者。此次研究符合本院伦理委员会原则要求。
1.2 方法
收集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既往史、给药方式、给药途径、用药剂量、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处理效果等。将收集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由2名专业、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对阿司匹林所致的不良反应的特点、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1.3 观察指标
观察100例患者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士综合征、肝损伤。
1.4 数据处理
使用2007 Excel软件收集、整理和统计阿司匹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
2 结果
100例患者共有15例出现不良发生,发生率为15.00%,其中以胃肠道反应与过敏反应为主要不良反应类型,如表1所示。15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立即停止用药,并根据不良反应类型实施针对性处理,处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消失。
表1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类型
3 讨论
阿司匹林在临床中应用具有显著的效果,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极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3]。分析阿司匹林所致的不良反应,并做好预防、处理措施,是临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轻不良反应影响的关键。据本次研究表明,100例患者共有15例出现不良发生,发生率为15.00%,且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士综合征、肝损伤。
3.1 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阿司匹林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在本次研究不良反应类型中占比为46.67%。该不良反应多以呕吐、恶心、腹痛等胃肠道紊乱为主要临床症状。当患者发生胃肠道紊乱症状时,若未停止用药,则会极易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等,对患者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胃肠道反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阿司匹林会在患者体内分解成乙酰水杨酸,而该物质对患者的胃肠道具有较为强烈的刺激。同时,阿司匹林会抑制环氧化酶,能在维持患者胃肠道血流循环稳定的同时减少胃部粘膜的生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小板聚集,增加胃溃疡、胃出血发生概率。此类不良反应与阿司匹林的服用剂量密切相关。
3.2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在本次研究不良反应类型中占比为26.67%,阿司匹林所致的过敏反应主要以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和血管神经水肿为主要表现。当发生过敏反应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呼吸困难、发绀、大汗淋漓、结膜充血等症状。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环氧化物水解酶的产生,使患者机体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阻断,从而增加白三烯含量,此时极易引起支气管痉挛症状。若哮喘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当其哮喘症状严重时,可增加皮疹、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水肿的发生概率。
3.3 水杨酸反应
该类型不良反应在15例不良反应患者中占比为13.33%。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极易产生水杨酸盐慢性中毒症状,且患者多以出汗、头痛、耳鸣、嗜睡、眩晕、视力减退为主要症状。风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且水杨酸反应概率更高,且严重情况下可出现酸碱失衡、神经紊乱等症状。此外,若阿司匹林用药剂量过大,极易引起可逆性耳聋症状。
3.4 瑞士综合征
在本次研究中该类型的不良反应占比为6.67%。瑞氏综合征属于阿司匹林所致不良反应的一种,其在儿童患者中最为常见。瑞氏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高热、呕吐、剧烈头痛。由于儿童患者的机体承受能力较弱,若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出现瑞氏综合征,极易加重其病情。因此,当发生瑞氏综合征时,应在儿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停止用药,并密切观察其病变改善情况,若不良反应严重,可考虑降低颅内压、抗病毒治疗。
3.5 肝损伤
肝损伤在本次研究不良反应类型中占比为6.67%,长期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严重的肝损伤。通常情况下,肝损伤在短期内无明显症状,多在用药几个月后出现腹部触痛、右上方不适等症状,同时患者的血清干细胞酶水平会出现显著升高。当患者出现肝损伤时,需立即停止用药,并对患者血清干细胞酶水平进行监测,一般情况下,停药一个月后患者的血清干细胞酶水平能恢复正常。由于肝损伤会给患者机体带来较大的伤害,临床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时应尽可能缩短用药疗程,并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提升治疗效果,从而在缩短疗程的同时减少阿司匹林用药剂量。
针对上述阿司匹林所致的不良反应,临床应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在临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患者的疾病、机体状况、年龄等情况,为其选择最安全有效的用药剂量。针对儿童患者,应严格控制阿司匹林的用药剂量。第二,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为其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例如口服、注射等,只有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才能尽可能降低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三,由于阿司匹林的用药时间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故临床应尽可能缩短患者的用药时间,选择合理的用药治疗方案,科学联用其他药物,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从而缩短用药时间。第四,在给予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效果、反应等,并掌握不良反应的相关症状,以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反应,给予患者停止用药处理。同时针对不良反应类型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水杨酸反应、瑞士综合征、肝损伤,临床应在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疗程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以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