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2020-02-22陈献栋
陈献栋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600)
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是肿瘤类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已成为国内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该疾病患者中有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脑部,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常采用三维立体定向放化疗、手术切除及全脑放疗等治疗方式,但患者预后较差,具有较为短暂的中位生存期[1-2]。厄洛替尼及吉非替尼均为治疗该疾病的常用药物,是靶向治疗的代表药物[3]。为观察两者在该疾病脑转移靶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该疾病脑转移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的32例患者均已确诊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均于2017年1月-2019年9月入院,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为44~69岁,平均年龄为(56.87±5.78)岁;腺癌11例、鳞癌5例。试验组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为43~70岁,平均年龄为(57.23±5.69)岁;腺癌12例、鳞癌4例。组间临床资料对比P>0.05,可进行后续比较。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检查确诊;②组织学、病理学检查证实存在脑转移;③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④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存在难以控制的高血压;②药物过敏;③血液系统存在疾病;④伴发其他肿瘤。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厄洛替尼(生产厂家: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J20090116;规格:150mg/片)进行治疗,1片/次,1次/d;给予试验组患者行吉非替尼[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163465;规格:250mg/片]治疗,1片/次,1次/d。两组均治疗至病情加重或患者出现不耐受毒性为止。若病灶无进展,则持续观察;若病灶持续发展或有新病灶出现,则采用脑放疗辅助治疗。治疗期间,给予两组营养支持、止痛等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第一,近期疗效评估根据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完全缓解是指治疗后肿瘤完全消除,时间大于28d;部分缓解是指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50%,时间大于28d,无新病灶出现;稳定是指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50%,无新病灶出现;进展是指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近期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总例数×100%。
第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皮疹、腹泻、呕吐和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概率[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比较
近期疗效方面,两组进行比较得出差异无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近期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且为试验组较低(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n(%)]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以全脑放疗以及全身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但经多年临床治疗经验表明,因为治疗过程中,受血脑屏障的影响,全脑放疗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但即使对患者进行全身化疗,所提高的效果程度也较少,故整体来看,单纯化疗治疗效果欠佳[5-6]。因此,针对该疾病患者的治疗,需探究其他更有效的途径进行治疗。经国内外诸多研究学者研究发现,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药物治疗,可互补不足,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其中,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即为应用率较高的两种药物。现为探究其具体应用效果,特做此研究。本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进行对比,为试验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方面,上述两种药物作用效果相当,但吉非替尼不良反应更少。分析其原因,厄洛替尼对酪氨酸激酶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可高度结合表皮生长因子,进而使该药物的药效在细胞内得以最大化地发挥,下游信号被其阻断,使传递过程被成功破坏。加之其能对新生血管的生成有抑制作用,进而可使肿瘤细胞无法完成侵袭、增殖以及转移的过程。该药物经口服给药后,机体吸收率达60%,其中约90%以蛋白结合的形式于机体内存在。作为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具有分子量小的特点,细胞渗透性强,可有效提高血脑屏障的开放程度,使药物直达颅内病灶,从而使临床疗效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厄洛替尼与吉非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两者用药安全性比较为吉非替尼更佳,在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方面有更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