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2020-02-22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产学电子信息工科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4)

新工科的建设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理念相同。多年来,高校一直十分重视校企合作。所以,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一定要强化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协作,主动优化和创新以往的合作模式,构建新型的合作关系,以确保能够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进而向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高素养、高水平人才。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概述

与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其中,“新”涵盖了新型、新生和新兴三个含义。新工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及引领性,交融性特点也较为明显。交融性是由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形成的[1]。新工科还具有跨界性特点。在实际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新工科背景下,加强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视程度,并将这一模式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适当进行创新,有针对性地制定育人计划,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依托于新工科背景,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高校需要与行业紧密对接,建立产教融合以及科技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而若想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应该促进企业与高校科学对接,双方形成良好互助,重新定位校企之间的关系,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以保证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传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技术供给及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面临很多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都在积极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力求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以及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为学生与社会、高校与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合作桥梁,以保证在有效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就业。然而,综合以往的校企合作模式分析,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2]。

1.传统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对象较为单一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以往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会受企业生产特点以及设施条件的制约,一些高校在发展阶段,通常会选择较为大型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来开展实践教学。这些合作企业虽然可以满足高校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但是,在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规模较大的企业毕竟只是众多企业中的一小部分,类型比较单一,如果长期与大型企业合作,根本不能对合作渠道以及范围进行延伸,最终导致校企合作的队伍无法完善,协同育人的对象也越来越单一。并且,倘若一直依赖于大型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实践教学会越来越局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

2.传统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阻碍

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以往合作企业都是一些较为大型的电子企业,基于企业内部规章机制和人身安全等层面考量,在学生实训期间,企业并不能安排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即便是能够参与生产,也只能在旁边观看,无法动手操作,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切实锻炼,生产过程的参与度较低,最终导致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企业实践教学效果一直没有得到增强,严重违背了新工科教育目标。

3.企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参与度较低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干扰和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较为重视自身的经济利润。而在以往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过程中,校企之间并没有形成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共赢的成果,面对无利可图的合作和交流,很多企业都不会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对于较为大型的企业来说,虽然担负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也能够主动进行校企合作,但由于考虑到企业的安全生存和生产进度等,难免会有一定的担忧[4]。因此,诸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热情,阻碍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稳定开展。

三、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

1.将工程项目实践作为指导

新工科背景下,在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产学对接的方式,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实践体系。同时,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具体特征以及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深入融合企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以便向企业输送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且水平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2.加大双师型建设力度

在实际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工作开展期间,要想保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落实更加合理、科学,能够向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推进双师型师资建设进程。通常情况下,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最重要的转型任务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5]。基于这一背景,高校应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师资团队。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积极进入企业中进行培训,然后考察企业的发展现状,通过企业培训获取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通过校企项目合作,协同创新,保证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增强,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需增强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保证课程建设水平有所提高。此外,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应该强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推进。在校企育人阶段,应该发挥共同的作用,对企业新技术以及新工艺进行充分的利用,结合企业的成功案例,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在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切实实施课程“一课双师”,以便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开放,进而让资源能够得到良好共享。

3.构建稳定长效的反馈机制

在高校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稳定长效的反馈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现阶段高校普遍缺乏重视的一个环节。在具体的反馈机制构建过程中,一方面,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实时跟踪调查,通过毕业实习返校、座谈会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侧重统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发展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合理展开调查,借助座谈会以及调研等途径,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明确学校就业人才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等[6]。此外,动态分析第三方评价,能够高度重视媒体、调查机构对电子类相关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报告或者排名,了解社会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最后,通过对数据统计的合理分析,精准获得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明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并将反馈的结果应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协同育人“生态圈”,具体如图1所示,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能够不断健全。

图1 校企双方合作协同育人“生态圈”

图2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4.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通常情况下,一个良好的育人模式会涵盖非常多的内容,能够将教什么、怎样教等环节融入其中。而教得怎么样,则需要一个精准无误的评价体系。在整个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具体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对于平台系统来说,能够对学校做出一个统一的专业排名,可以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介绍,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喜好、水平以及特点,有侧重点地进行选择,确保所落实的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每一位学生[7]。并且,在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评价的依据可以是学生在学校的成绩、课堂表现等。评价标准可以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应届生的培养目标等,然后依照评价的好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育人计划,对培养计划进行科学的实施,以确保校企双方的协同育人生态圈能够形成一个相对良好的反馈调节机制,进而让高校在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更加针对性,所获得的成效更明显。

四、结语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应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良好锻炼,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高校在发展期间,应该优化校企合作模式,尽可能培养出更多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产学电子信息工科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四张榜单“揭秘”电子信息百强浙企
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1%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