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导图,探究叙事类文言短篇的教学策略
2020-02-21周静
周静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图像式的可视化思维工具。统编教材叙事类文言选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刻画生动,情节曲折,微妙心理与情感变化隐含在情节陡转间、炼字炼句处,意蕴丰厚,是学生不易把握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笔者发掘两者之间的教学关联价值,以期探究叙事类文言短篇的教学策略。一、依托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统编教材中收入的叙事类文言短篇如《狼》《河中石兽》《卖油翁》等,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紧凑,人物关系简单,学生容易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人物与情节进行关联,寻找规律,理清行文思路,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
师:在这张图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波浪线上面的主语都是狼,下面的主语是屠户。
生:都用四个字概括。
师:都用四个字概括吗?
生:“一狼径去,一狼犬坐”有八个字,因为这里讲的是两头狼,一头狼径直离开,另一头狼像狗一样坐着,两头狼表现不一样。
生:每个短语中都有动词。
师:动词很关键,它代表故事人物的行为,行为决定着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根据情节发展寻找关键语句,筛选动词,将思维导图填写完整,填写时注意保持波浪线上下主语一致。
最终形成思维导图如下:
蘇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1]在补充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找规律、发现规律,依托图像进行文字表达,情节变化跃然纸上,学习过程清晰可见,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自身自主学习的探索欲。
二、补充思维导图,丰富故事内容
“补白”是书画作品的专用语,是指在作品留有空白的地方“润色”。叙事类文言短篇小说主要通过人物言行构成叙事主体,推进情节发展,言行是走进人物内心的钥匙。统编教材内叙事类文言短篇梳理如下:
《孙权劝学》一文对吕蒙的描写很是简洁,“蒙乃始就学”,再见面已是“非吴下阿蒙”,这中间吕蒙的行为发生了由“辞以军中多务”到“乃始就学”的变化;《周亚夫军细柳》,天子至细柳营,“不得入”“又不得入”“乃鞍辔徐行”,天子一系列行为动作背后的心理活动微妙复杂……《狼》一文中的第3、4自然段,主要通过动作及少量的心理描写展开叙事,精彩生动,值得品味。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补白活动——多视角讲故事:请根据思维导图中的情节变化,以狼或屠户的口吻,将故事讲给同伴听(可加入合理的想象)。节选教学片段如下:
生:我是狼,我与我的兄弟下山找吃的,忽然看见一个胖屠户……
生:“今天的生意可真好啊,肉卖完了,赚到不少银子”,我心里这样想着,哼着曲儿走在回家的路上。“咦,怎么背后凉飕飕的?”……
师:两位同学哪一位讲得更精彩?
生:我觉得第二位同学更像讲故事,比如“目似瞑,意遐甚”那里,他补充了狼的心理活动:“哼,来呀来呀,就是要你到我这边来,嘿嘿!”
生:第二位同学。故事开头讲得很精彩,“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屠户沉浸在肉已卖完的开心中,没有注意到后面跟着两头狼啊!
……
“以清晰的动作(行为)来显示渗延性的内心,这是造物主的一种想象力,是造物主的一个奇异设置。”[2]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活动的辅助工具,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如果说前一环节呈现的是“情节图”,那么这一环节中呈现的便是“人物心理变化图”,在思维导图的完善中,故事内容愈加丰富。在补白活动中,学生着眼于关键字词,通过创造性的讲述,从人物言行走入人物内心,文本阅读由浅入深。
三、变化思维导图,体悟情节摇摆的作用
“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小说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摇摆的过程。”[3]叙事类文言短篇通过情节摇摆创造巨大的阅读空间,从而形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作品的深度与力度得以彰显。通过变化思维导图展现故事情节变化,引导学生着眼全篇,深度思考情节摇摆之于小说的作用,并体察其背后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这是叙事类文言短篇的教学重难点。
以《狼》为例,在故事情节的摇摆(行为变化)中,屠户微妙复杂的心理、狼多面立体的狡猾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借助思维导图,使得体悟过程可视、持续、完整。
师:老师将故事情节做了改动,形成了如下思维导图,可否?请说明理由。
生:不好,故事不精彩了。
生:这样的屠户是超人,不是凡人啊!(众生笑)
师:很有见地!我们读读课文,细细对照两张思维导图,圈画出能体现屠户形象的关键词,说说屠户的形象。
生:屠户“投骨”“复投骨”,从这两个动作来看,屠户发现有狼跟随是非常害怕的,他想逃避、妥协,从这里看出屠户其实很懦弱。
师:懦弱的屠户最终杀了两头恶狼,为什么?
生:因为他没有退路了,“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窘”在这里是处境危急的意思,屠户害怕被狼前后夹击,他得想办法。
师:屠户想到了什么办法?
生:“屠奔倚薪”,寻找掩护,“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刀,他变得勇敢,准备反抗。